致良知读后感600字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6787820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致良知读后感6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致良知读后感6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致良知读后感6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致良知读后感6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致良知读后感600字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致良知读后感6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致良知读后感600字(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致良知读后感600字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肯定产生了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我整理的致良知读后感6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致良知读后感600字1 最近公司组织学习了致良知,感悟颇深,阳明先生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王阳明先生认为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最为重要。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胜利的事情。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实的原因。 说到过失,虽然大贤之人也不至于完全没有,但是不阻碍他最终成为大贤人,由于他能改正啊。所以做人不在于没有过失,

2、而注意在能够改过。所谓“相互责求向善,是伴侣相处的道理”;但是必需做到:尽心地劝说并且好好地开导他,尽自己的忠诚爱惜的心愿,尽量用委婉曲折的态度语气,使伴侣听到它就能够接受,深思出道理后就能够改过,才是最好的方法。 在本文中,王阳明先生教给了我们在学习成长和团队建设方面的很多道理,人不立志则无目标;人不勤奋则一事无成;人不懂得改过则没有进步;领导懂得理解下属,团队才能更好进展。所以作为公司的管理人员,必需更好的学习学问、修身养性,提高管理才智,才能更好带领团队赢取业绩。 致良知读后感600字2 王明阳先生在文中所说的求正道,学会“收放心”,无论事实如何,总要有时间让自己的心放下,才可以“才学便

3、须知有着力处,即学便须知有得力处。”现在.正能量已逐步在加强,但还有很多人以追名逐利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甚至做事时会不择手段,.需要正能量,需要有志向。有理想、有进取、有善心的人来引领,才能达到和谐、幸福。 在工作中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不断为自己的专业学问添砖加瓦,有了目标,还要努力学习,不断创新。日常工作中和同事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关心、共同进步,学习致良知是为自己而学,为修养美德而学。 “故不贵于而过,而归于改过。”在工作中应当清晰的熟悉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隐蔽自己的不足,通过问题分析出自己的不足,或是诚意听取别人的看法而后改之,“责善”与人相处,要相互监督,提示,指出他人错误时,

4、要致其婉曲,人人简单接受,尽心尽力体现你对他人的关怀爱惜。 学习致良知,就是来逐步净化自己,就是擦亮那边被染污的玻璃,重新干净,照亮他人。 致良知读后感600字3 闲暇之余连续拜读致良知,更加感觉到暖和的、乐观的、健康的、乐观的、催人向上的情感,这是正能量的意识折射。尤其相宜领导者修身养性,以感染团队,凝心聚力。 凡举大事,必需其情而使之,因其势而导之,乘其机而动之,及其时而兴之;是以为之但见其易,而成之不见其难,此天下之民所以阴受其庇,而莫知其功之所自也。正如道德经所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也就是说,最好的领导者,下面的人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领导者

5、,人们亲近、赞美他;再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畏惧他;最差的领导者,人们轻视、污辱他。孔子将是否能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看成是否能成为君子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在公司经营和团队建设中,也可以成为衡量职业管理者素养凹凸的重要标准之一。 管理者对自己的部下不只拥有管理权,更对他们负有责任感。要管理好团队,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时时到处身先士卒做好表率,这就是“修己以敬”。我们不难想象,一个管理者自己素养低下,办事不仔细,怎么可能让部下素养提高,办事仔细。一个原本素养较高的部下,一旦长期处于素养低下的管理者手下,很可能也会变成素养低下,由于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往往很难,而要想堕落,却是很快、很简单

6、的。人与人之间的敬重是相互的,领导敬重员工,员工才有可能敬重领导,领导的威信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赠予的,也就是要“修己以安部下”。 远通集团的经营理念提倡以服务求信誉,以信誉求进展,以人为本,建设学习型团队,规范化管理,系列化服务,不断改善,让客户更满足。我们每每提出要求提高客户满足度,首先要提高员工的满足度和忠诚度,使其自然而然的成为企业的仆人,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激发其干事创业的.,从而制造应有的价值。 尚客优集团总裁马英尧先生说过:在一个平凡的管理体系里,总经理好比是发动机,中层干部和员工几乎都是齿轮,都属于被动运转,消耗掉大量的功率。如何打造一个宏大的公司,为更多的员

7、工供应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员工供应更公正的薪酬做制度,让每位员工都能成为主角,主动参加经营,让每一个成员的才华都能得到施展,从而焕发工作.,使得各层的骨干员工都能成为发动机,而不是齿轮,从而实现全员经营。 或许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团队的力气是宏大的,而领导的态度和行为,就是团队前进的风向标。因此,领导要主动放弃特权,杜绝“特例”,自觉执行规章,带头遵守制度,制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大家都被一种暖和、欢乐、乐观的心情包围着,都有着一种阳光心态,这个组织肯定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正能量,也肯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致良知读后感600字4 当我仔细读了此书后,被书中的力气驱使,就感觉

8、有一种正能量在心中燃烧,被书中的语句深深吸引了。下面说说我的感受。 一、阳明的精髓在于致良知 今日的.,假如每个人都专心读读此书,从书中就有不同的体会。有的人也在学习阳明心学,口里说得头头是道,也能向别人背上几句阳明先生的语句。但自己在行动时是把良知抛开。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高校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气。“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

9、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学问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所以有的人说致良知是给别人看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致良知的精髓。 二、立志是胜利的第一步 在教条示龙场诸生(1508)中说到: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许曰改过;四曰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所以要胜利先要

10、立志。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我们每个人立下属于自己的目标和志向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学会、把握为实现所立志的个人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改过、责善”。假如在这个技能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断修正自己,改恶从善,去除心中之”贼”,我们所立之”志”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我们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顺当实现我们所立之志。所以凡事都要先立志才能胜利。 三、阳明心学在于心 王守仁临终有一句名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又有诗:“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聚永无缺。”此心光明白,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直面当下,商品经济的冲击使得人的欲望日渐膨胀。很多人竭尽全力攫

11、取财宝,却不清晰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纠结,日甚一日地布满挫折与焦虑,没有平安感和存在感。正如心学爱好者白立新所言:“华夏又逢盛世,满心却是迷茫。曾经外向求索,反生无奈乱象。”最好的救赎之道是把习惯向外追赶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王守仁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才智便会显露出来。所以我们不要被繁华扰乱我的心,我们要仔细的读懂自己,心之光明,则万事光明。荀子曰“养心莫擅长诚”诚是心之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功夫。所以心即理。 四、心向善 人之意念,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

12、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守仁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既然知道了善恶,就应当在事上磨练,“格物致知”,不断为善去恶,“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必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埋伏在胸中”格除各种浮思闲虑的干扰,让心从偏颇失控的不正常的状态,回归到不偏不的“中和境界”。这是一个惊奇的时代,论“善”好像很老土,很out。但事实上,道德不是虚假的框架,而是真实清亮的洞见。 对个人来说,“破除心中贼”,破除心中的贪念、邪恶、嫉妒等,变得饱满圆融、至善至诚,既是个人更高层次的需求,又能让心灵更安定,心情更欢乐。正如一位心学爱好者所言:“

13、将来,不是穷人的天下,也不是富人的天下,而是一群正直、正念、正能量的人的天下”。每人都去除心中的邪念,一心向善,天下太平。 总之,我们要专心体会这个世界,心存善念,致良知,凡事多磨,多下功夫,让阳明心学发于心,止与行,知行合一。不要让外界扰乱我心。 致良知读后感600字5 致良知”看似只有三个字,却是进入心学的不二法门,是心学的总纲,是心学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指导自己应对.实践的强大理论武器。明末清初的余姚先贤黄梨洲先生曾说:“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即学者之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明儒学案发凡)。而“致良知”就是学者入门的得力处,就是约束心学的总

14、纲、 “致良知”学问之所以能连续到今日,并重新绽放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确有用,也能够应用,而且每个人可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各有所得。但是,“致良知”的真谛究竟经受过很多岁月而掩盖了种种尘埃,使人不能认清其真相。使得墙内开花墙外香,殊为惋惜。也就是说,在没有“致良知”的思想影响下,我们仍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也学习其它各种学问,为的是让自己活得不那么不明不白,不随波逐流。只惋惜长期以来我们不熟悉身边有价值的东西,或放着好的东西不用,却在苦苦追求残次的东西,可谓明珠暗投。假如,今日我们能够明白“致良知”的作用并将其实际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之中,无疑就多了一项强大的心理支撑,保持自尊无畏的心境。 其中的

15、原由在于,人之所以能生存于世,在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身外的事、身外的物建立起某种联系,从世间获得生存的资源,并将自己的才智和力量反馈给世间。也就是说,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与.之间不断地赐予和不断地反馈的交互作用,建立起人类.的全部内涵。 人若缺乏才智,将不能与世间万事万物建立起某种联系。而要建立才智,最初必需切实找到一个理性的源头,才能满意初始条件。 水有源,树有根。如无源头,那么水就不会奔流不息;如无根,那么树就不会生长繁育。这就是说,水源或树根就是原点,就是水流足以形成,树木得以成长的初始条件。 纵观世间,万事万物都从一个初始条件开端,逐步成长起来。因此,初始条件显得相当重要。这好比,一

16、个微小的、不起眼的基因就能打算一个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外观,是同一个道理。而筛选一个健康的、无缺陷的初始条件,就会削减今后故障、病害产生的机率。才智的创立也是如此,必需找到一个好的思想基因,而“致良知”就是一个经过优选的思想基因,也是才智的基因。 圣人们之所以有别于常人,在于他们看待事物,往往深化事物的.核心层面,深化事物的源头,深化事物的进展规律,这些加在一起用一句话描述就是圣人们是从“道”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经常能够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理念,总是先于常人一步获得真理。而常人总是慢一拍,只有细细体会圣人的教导才会真正懂得这些道理,才能沿着圣人所开启的道路找到真理。这就是为什么从古到今,圣人的数量总是很“珍稀”的缘由所在。圣人们对待人和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