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学教案资料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651634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4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育学教案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语文教育学教案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语文教育学教案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语文教育学教案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语文教育学教案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育学教案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育学教案资料(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育学第一章 新教育理念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一、建构主义与语文教育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并不能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也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知识有同样的理解。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知识只有被学生接受后才有意义。因此,教师应是学生的对话者和协作者,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 语文教育应从知识的灌输转变到知识的建构,关注语文的模糊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全学生的主体精神,转变语文学习观念,改变语文教学方法。二、多元智能理论

2、与语文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一组能力,它们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其简单结合和重复结合会产生不可计数的智能种类,如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智能在个体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从而构成人与人的差异,也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些智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教育要致力于开发学生智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创设多样且适宜于学习的环境,根据智能发展的轨迹评价学生,促进学生智能全面协调地发展。三、后现代主义与语文教育 后现代主义崇尚

3、差异性、偶然性以及文化多元主义,主张通过教育造就一批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在批判能力的成长过程中,他们能够逐渐深入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认同自己也认同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他人。而学校课程“不是传递所(绝对)知道的而是探索所不知道的知识”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应和学生共同作为课程的开发者,以非线性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全面知识。 后现代课程理论提出,创设语文课程与教学自组织的佳境,综合利用隐喻描叙和逻辑分析的思想方式,在平等对话中进行语文教学建立多元、开放的语文评价体系。 此外,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也对语文教育产生了影响。第二章 语文教育理念的变革一、语文教育理念的变革; 教育理念是主

4、体对未来教育发展或教育面貌的一种理想期望,是主体对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定及认可,注重价值判断。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 语文教育理念变革的内容:1、语文教育价值观; 要从单一地传递语文教材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知识在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和手段,要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2、语文教育对象观; 首先,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其次,要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要把学生的现在看做起点而不是终点。再次,要把学生看做正在成长并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此外,新

5、的学生观还包括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承认与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3、语文教育活动观; 首先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双边共时性,即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多种和多方向的相互作用方式,这些活动在时态上对师生双方来说具有共时性。其次,新的语文活动观还强调灵活结构性,即活动的内容、方法和过程都具有结构特征,同时又富于弹性。动态生成性是指教育活动有计划、有目的,但其进行过程的全部复杂性及动态相互作用过程,使其具有生成新的、超出原先计划和目的的可能,这种动态生成力是由参与活动者的生命活力得到发挥后创造而来。此外,还具有综合渗透性,即教育活

6、动本身具有综合性,它由具有生命整体性的人进行。因而语文教育产生的影响,不是单一而是综合的;不仅是显性的而且是隐性的;不仅是有形的而且是渗透的。二、语文教学观念的变革;1、传统的传话式语文教学观;2、从传话式向对话式的转变;(1)对话式语文教学观的内涵:民主与平等是对话教学的法则;沟通与合作是对话教学的生态条件;互动与交往是对话教学的基本手段;创造与生成是对话教学的核心;(2)对话式语文教学观的特点: 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体验,进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课本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课本、环境的整合;三、语文学习观念的变革;1、以接受为核心的语

7、文学习观;2、以发现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3、接受与发现相统一的语文学习观;4、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前提,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 首先,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其次,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再次,自主学习是一种心灵活动。 学生自主学习实现的前提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

8、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的形成,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探究学习:语文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语文探究学习的内容是人文内涵和语言文字的结合;探究过程中注重情感的投入和发展;由于语文审美的整体性,有些内容只能是一种感悟而不是精确的结论;探究的结果往往是多元的、个性化的,而不是唯一的。四、语文师生观念的变革1、传统语文师生观;2、新型语文师生观;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点是“平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是“对话”;新型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民主和创造;3、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语文教师;正确对待教师威信;

9、 权力威信;信服威信;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五、语文评价观念的变革;1、评价功能观的转变;传统的选择与鉴定的评价功能;从选择、鉴定到导向、激励、反馈、调控的转变;2、评价方式观的转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由单一到多样的转变;3、评价主体观的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及多元主体的转变;第三章 语文教育目标和语文课程一、语文教育目标的基本理论 语文教育目标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它客观地反映着语文教育的规律,预示着语文教育发展的方向,是语文学科编选教材、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手段、设计教学程序及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教育活动

10、的重要依据,也是检查、评价语文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二、我国语文教育目标的历史回顾1、解放前语文教育目标的脉络;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学制,其中对“中国文字”、“中国文学”的教学要求做了规定。 1912年,封建政体瓦解,共和体制建立,蔡元培主持的教育部将“中国文字”与“中国文学”合称,并正式定名为“国文”科 ,力求更全面地反映语文学科的要求。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和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规定了课程目标,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普及教育、发展个性、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1932年小学课程标准国语和初级中

11、学国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目标。2、解放后语文教育目标的发展;(1)1956年大纲对教育目标的确立;(2)1963年大纲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规定;(3)1978年大纲中语文教育目标的体现;(4)1992年、1996年大纲对教育目标的表述;3、21世纪语文教育目标的阐释;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从内容上看该课程标准总目标共10条(略);从形式看,该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阶段目标分四个学段提出,每个学段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

12、习”等五个领域提出要求。各个学段的目标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构成纵横交织的目标体系。三、语文课程1、课程与语文课程; 课程是为实现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结构指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体现为一定的课程形态的组织形式。 课程形态是课程结构的组织形式,不同的课程形态对于学生具有不同的价值影响。根据不同的课程价值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开发出了多元课程形态:(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2)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5)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2、

13、当代语文课程 当代语文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学习活动的总和。 当代语文课程结构的变化:(1)重视语文活动课程;(2)国家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下降;(3)以必修加选修的形式改变全必修课程的单一格局; 2003年的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实行学分制;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讨。语文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语文选修课着眼于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3、语文课程资源(1)教材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14、2)教师不可或缺的语文课程资源;(3)学生最易被忽视的课程资源; 第四章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一、语文课程标准;1、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是确定学校教育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准、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2、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与特点;二、语文教材;1、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功能;(1)语文教材的特点: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目标; 语文教材依据语文教学目标编写,是语文教学目标达成的凭借。语文教学目标是表达学习者经过语文学习要达到的状态,是语文教育者想要达成的意图的陈述;语文教材则是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凭借与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语文教学目标是预想的,是语文教学者所期望的,在语文教学目标达成之

15、前并非真正的现实;而教材则是客观存在,是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现实存在的实物。语文教学目标表明为什么教;语文教材则表明教什么。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内容往往具有交叉与重叠,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一,语文教学内容是依据语文教学目标而选定的准备教给学生的所有内容,包括思想、知识、经验、能力等的总和;语文教材则是承载语文教学内容的媒体,它把语文教学内容用最规范的形式反映出来以适合于教学。语文教材反映语文教学内容,但并不等于语文教学内容。其二,语文教学内容远比语文教材丰富而现实,并具有个性,而语文教材则仅仅是体现语文教学内容的学习材料。其三,语文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语文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体现学科间的渗透性、依赖性与综合性的趋势,而语文教材的现代化则是语文教学内容现代化的物质保证。2、语文教材的功能;能力历练功能;知识积累功能;育德功能;启智功能;审美功能;3、语文教材的使用;(以高中语文教材分析为例)第五章 语文知识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语文知识与语文知识教学;1、语文知识及其特点;一般意义上的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