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6290257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爬山虎的脚》教学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爬山虎的脚》教学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爬山虎的脚》教学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爬山虎的脚》教学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爬山虎的脚教学谈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状物文章。课文在介绍了有关爬山虎的一些特点后,先后用了两个比喻句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形状,接下去用了如“触巴拉贴爬等动词具体形象地描写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然而,我们这一带很难看到爬山虎,这对于不足感性认识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课文中虽有一幅插图,但却只能从中看出爬山虎的整体形状,而无法体会它的动态,更不可能区分课文那些动词之间的细微差异。以前我教这篇课文时,只好让学生反复朗读去记住那些动词的用法,但学生学起来干燥乏味,除了能死背这几个词语外,头脑中对爬山虎却仍然是一笔糊涂帐。上学期,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时,把录像伎俩引入课堂,

2、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即播放录像,让学生仔细察看。在声色并茂的活动图像中,只见爬山虎的叶子慢慢长大,颜色由嫩红到嫩绿再到深绿,长大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了,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刚长出来的脚开始是六七根细丝,细丝触着墙以后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拉着爬山虎嫩茎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漾起绿色的波纹。美丽动人的画面形象地展现了课文的描述,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仔细地欣赏了爬山虎美丽的身姿和有趣的爬行过程,并对爬山虎有了感性认识。这时他们心里想说,但却很难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出来。于是我就让学生再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当学生再读到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比喻句时

3、,个个脸上流露出了恍然大悟之情。当读到爬山虎的脚怎样爬时,我就让学生回顾一下刚刚在屏幕上看到的情景。当我向学生提问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时,同学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答复。以前老师觉得难度最大的爬行过程,学生都能用上确切的动词,讲得井井有条,再也不用象过去那样死读课文了。接下去我又问学生:爬山虎在爬行过程中,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答复,有的说:“触是碰到的意思,爬山虎的脚只有触着墙以后,才能巴住墙往上爬,所以不能调换。有的说:“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以后,和墙贴得紧紧的,所以这里要用巴。还一个同学接下去说:“爬山虎长得这么美,爬得的时候又这么有趣,我多想让我家的墙上也长满爬山虎。这样不但美化环境,还可以让我仔细察看它的特点。通过播放录像,同学们学得轻松活跃,不但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还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期中考试时,有一道试题恰好是让学生用上确切的动词去写出爬山虎的爬行过程。结果正确率到达。这的确出乎我的意料,如果按原来的办法教学,那是无法到达的。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曾说:“不闻不假设闻之,闻之不假设见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能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规律,选用相应的电教伎俩,将一般的表达转化为生动的形象,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印象,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更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