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做热设计不得不注意的若干事项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5501587 上传时间:2022-07-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师做热设计不得不注意的若干事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工程师做热设计不得不注意的若干事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工程师做热设计不得不注意的若干事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工程师做热设计不得不注意的若干事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工程师做热设计不得不注意的若干事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工程师做热设计不得不注意的若干事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师做热设计不得不注意的若干事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调试或维修电路的时候,我们常提到一个词“XX烧了”,这个XX有时是电阻、有时是保险丝、有时 是芯片,可能很少有人会追究这个词的用法,为什么不是用“坏”而是用“烧”?其原因就是在机电产品 中,热失效是最常见的一种失效模式,电流过载,局部空间内短时间内通过较大的电流,会转化成热,热 聚。集不易散掉,导致局部温度快速升高,过高的温度会烧毁导电铜皮、导线和器件本身。所以电失效的 很大一部分是热失效。那么问一个问题,如果假设电流过载严重,但该部位散热极好,能把温升控制在很低的范围内,是不 是器件就不会失效了呢?答案为“是”。由此可见,如果想把产品的可靠性做高,一方面使设备和零部件的耐高温特性提高,能承

2、受较大的热 应力(因为环境温度或过载等引起均可);另一方面是加强散热,使环境温度和过载引起的热量全部散掉 产品可靠性一样可以提高。下面介绍下热设计的常规方法。我们机电设备常见的是散热方式是散热片和风扇两种散热方式,有时散热的程度不够,有时又过度散 热了,那么何时应该散热,哪种方式散热最合适呢?这可以依据热流密度来*估,热流密度=热量 / 热通道 面积。按照GJB/Z27-92电子设备可靠性热设计手册的规定(如图1),根据可接受的温升的要求和计算 出的热流密度,得出可接受的散热方法。如温升40C(纵轴),热流密度0.04W/cm2 (横轴),按下图找 到交叉点,落在自然冷却区内,得出自然对流和辐

3、射即可满足设计要求。大部分热设计适用于上面这个图表,因为基本上散热都是通过面散热。但对于密封设备,则应该用体 积功率密度来估算,热功率密度=热量/体积。下图(图2)是温升要求不超过40C时,不同体积功率密 度所对应的散热方式。比如某电源调整芯片,热耗为0.01W,体积为0.125cm3,体积功率密度 =0.1/0.125=0.08W/cm3,查下图得出金属传导冷却可满足要求。簾說禅邮 lf006.9L22 W/cni詁弋率椚X帘r捋話4堞戲飯阳Wffi不忙,曲弟用的舎刼刖*-C活串丰事封申氓脚辞m 0,015a i? 1按照上图,可以得出冷却方法的选择顺序:自然冷却一导热一强迫风冷一液冷一蒸发

4、冷却。体积功率 密度低于0.122W/cm3传导、辐射、自然对流等方法冷却;0.122-0.43W/cm3强迫风冷;0.43O.6W/cm3液 冷;大于0.6W/cm3蒸发冷却。注意这是温升要求40C时的推荐参考值,如果温升要求低于40C,就需要 对散热方式降额使用, 0.122时就需要选择强迫风冷,如果要求温升很低,甚至要选择液冷或蒸发冷却了。这里面还应注意一个问题,是不是强迫风冷能满足散热要求,我们就可以随便选择风扇转速呢,就好 像说某件工作,专科学历的知识水平即可胜任,是不是随便抓个大专生就能做好呢,当然不是,风扇的转 速与气流流速有直接关系,这里又涉及一个新概念热阻。热阻=温度差/热耗

5、(单位C/W)热阻越小则导热性能越好,这个概念等同于电阻,两端的温度差类似于电压,传导的热量类似于电流。 风道的热阻涉及流体力学的一些计算,如果我们在热设计方面要求不是很苛刻,可通过估算或实验得出, 如果要求很苛刻,可以查阅GJB/Z27-92电子设备可靠性热设计手册,里面有很多系数、假设条件的组 合,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个别系数我也没搞明白如何与现实的风道设计结合,比如,风道中有一束电缆 风道的壁不是均匀的金属板,而是有高低不平带器件的电路板,对一些系数则只能估算了,最准确的方式 反而是实验测量了。热阻更多的是用于散热器的选择,一般厂家都能提供这个参数。举例,芯片功耗20W,芯片表面不能 超过

6、85C,最高环境温度55C,计算所需散热器的热阻R。计算:实际散热器与芯片之间的热阻近似为0.1C/W,则(R+0.1) = (85-55) C/20W,则R=1.4C/W。 依据这个数值选散热器就可以了。这里面注意一个问题,我们在计算中默认为热耗芯片功率,对一般的芯片,我们都可以这样估算, 因为芯片中没有驱动机构,没有其他的能量转换机会,大部分是通过热量转化掉了。而对于电源转换类芯 片或模块,则不可以这样算,比如电源,它是一个能源输出,它的输入电量一部分转化成了热,另外很大 部分转化成电能输出了,这时候就不能认为热耗功率。以上部分是定量设计部分的内容,在有了一个定量的设计指导后,也有一些具体

7、的工程技巧来帮助实 现理论计算结果的要求。 一般的热设计思路有三个措施:降耗、导热、布局。降耗是不让热量产生;导热是把热量导走不产生影响;布局是热也没散掉但通过措施隔离热敏感器件; 有点类似于电磁兼容方面针对发射源、传播路径、敏感设备的三个措施。降耗是最原始最根本的解决方式,降额和低功耗的设计方案是两个主要途径,低功耗的方案需要结合 具体的设计进行分析,不予赘述。器件选型时尽量选用发热小的元器件,如片状电阻、线绕电阻(少用碳 膜电阻);独石电容、钽电容(少用纸介电容);MOS、CMOS电路(少用锗管);指示灯采用发光二极管 或液晶屏 (少用白炽灯),表面安装器件等。除了选择低功耗器件外,对一些

8、温度敏感的特型元件进行温 度补偿与控制也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尤其是放大电路的电容电阻等定量测量关键器件。降额是最需要考虑的降耗方式,假设一根细导线,标称能通过 10A 的电流,电流在其上产生的热量就 较多,把导线加粗,增大余量,标称通过20A的电流,则同样都是通过10A电流时,因为内阻产生的热损 耗就会减小,热量就小。而且因为降额,在环境温度升高时,器件性能下降情况下,但因为有余量,即使 性能下降,也能满足要求,这是降额对于增强可靠性的另一个作用,将是另一篇博客文章的内容。导热的设计规范比较多,挑一些比较常见的罗列:1. 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的通风路径须经过整个散热通道,一般进风口在机箱下侧方

9、角上,出风口在机 箱上方与其最远离的对称角上;2. 避免将通风孔及排风孔开在机箱顶部朝上或面板上;3. 为防止气流回流,进口风道的横截面积应大于各分支风道截面积之和;4对靠近热源的热敏元件,采用物理隔离法或绝热法进行热屏蔽。热屏蔽材料有:石棉板、硅橡胶、 泡沫塑料、环氧玻璃纤维板,也可用金属板和浇渗金属膜的陶瓷;5将散热1w的零件安装在机座上,利用底板做为该器件的散热器,前提是机座为金属导热材料;6热管安装在热源上方且管与水平面夹角须30度;7.PCB用多层板结构(对EMC也有非常非常大的好处),使电源线或地线在电路板的最上层或最下层8热源器件专门设计在一个印制板上,并密封、隔离、接地和进行散

10、热处理;9散热装置(热槽、散热片、风扇)用措施减少热阻:( 1)扩大辐射面积,提高发热体黑度;(2)提高接触表面的加工精度,加大接触压力或垫入软的可展性导热材料;(3)散热器叶片要垂直印制板;( 4)大热源器件散热装置直接装在机壳上;10. 密封电子设备内外均涂黑漆可辅助散热;为避免辐射热影响热敏器件、热源屏蔽罩内面的辐射能力 要强(涂黑),外面光滑(不影响热敏器件),通过热传导散热。11. 密封电子设备机壳内外有肋片,以增大对流和辐射面积。12. 不重复使用冷却空气;13. 为了提高主要发热元件的换热效率、可将元件装入与其外形相似的风道内。14. 抽鼓风冷却方式的选择15. 风机的选择16.

11、 被散热器件与散热器之间充填导热膏(脂),以减小接触热阻;17被散热器件与散热器之间要有良好的接触,接触表面光滑、平整,接触面粗糙度RaW6.3p m;18. 辐射是真空中传热的唯一方法, 1确保热源具有高的辐射系数,如果处于嵌埋状态,利用金属传热 器传至冷却装置上;2增加辐射黑度 ; 3增加辐射面积s; 4辐射体对于吸收体要有良好的视角,即角系 数申要大;5不希望吸收热量的零部件,壁光滑易于反射热。19. 机壳表面温度不高于环境温度10C20. 液体冷却设计注意事项21. 半导体致冷适用于22. 变压器和电感器热设计检查项目23. 减小强迫对流热阻的措施24. 降低接触热阻的措施布局:1.

12、元器件布局减小热阻的措施:(2) 元器件安装在最佳自然散热的位置上;(2) 元器件热流通道要短、横截面要大和通道中无绝热或隔热物(3) 发热元件分散安装;(4) 元器件在印制板上竖立排放。2. 元器件排放减少热影响:(1) 有通风口的机箱内部,电路安装应服从空气流动方向:进风口一放大电路逻辑电路一敏感电路一 集成电路f小功率电阻电路f有发热元件电路f出风口,构成良好散热通道;(2) 发热元器件要在机箱上方,热敏感元器件在机箱下方,利用机箱金属壳体作散热装置。3. 合理布局准则:(2)将发热量大的元件安装在条件好的地方,如靠近通风孔;(2) 将热敏元件安装在热源下面。零件安装方向横向面与风向平行

13、,利于热对流。(3) 在自然对流中,热流通道尽可能短,横截面积应尽量大;(4) 冷却气流流速不大时,元件按叉排方式排列,提高气流紊流程度、增加散热效果;(5) 发热元件不安装在机壳上时,与机壳之间的距离应3540cm4. 冷却内部部件的空气进口须加过滤装置,且不必拆开机壳即可更换或清洗。5. 设计上避免器件工作热环境的稳定性,以减轻热循环与冲击而引起的温度应力变化。温度变化率不 超过lC/min,温度变化范围不超过20C,此指标要求可根据产品不同由厂家自行调整。6. 元器件的冷却剂及冷却方法应与所选冷却系统及元件相适应,不会因此产生化学反应或电解腐蚀。7. 冷却系统的电功率一般为所需冷却热功率的3%一6%;8. 冷却时,气流中含有水分,温差过大,会产生凝露或附着,防止水份及其它污染物等导致电气短路 电气间隙减小或发生腐蚀。措施: 1冷却前后温差不要过大; 2温差过大会产生凝露的部位,水分不会造成 堵塞或积水,如果有积水,积水部位的材料不会发生腐蚀;4对裸露的导电金属加热缩套管或其他遮挡绝 缘措施;上面对降耗、导热、布局的三类措施作了简要的罗列,在我们设计一个系统时,也要有一些系统的指 标进行*价和作为设计目标,比如电子设备的进口空气与出口空气温差应14C、系统总功耗 * W、系统 用到的电源电压不超过*种(种类越多,变换就多,效率损失就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