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中医基础理论课堂笔记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518260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0.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中医基础理论课堂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中医基础理论课堂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中医基础理论课堂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中医基础理论课堂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中医基础理论课堂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中医基础理论课堂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中医基础理论课堂笔记(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用文案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1、整体观念的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2、整体观念的内容: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细目二:辨证论治1、病、证、症的概念:病:疾病总过程的病理概括。证: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症: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2、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辨别证候,讨论和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相同的病出现不同的证

2、候,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的病出现相同的证候,治法相同。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2、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学说的概念1、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思想内涵。 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来说明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说。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主

3、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相对性,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其意义是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对立:事物的阴阳属性相反。制约:阴阳之间相互抑制,相互削弱。2、阴阳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用:阴阳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为用。3、阴阳交感互藏交感:是指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相互发生作用。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4、阴阳消长: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5、阴阳转化:阴与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细目三:阴阳常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4、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A、阴阳偏胜(盛) 阳胜则热实热、高热、大汗出阳偏胜 阳胜则阴病口渴、尿短赤阴胜则寒实寒、畏寒肢冷阴偏盛 阴生则阳病溲稀便溏B、阴阳偏胜阴偏衰:阴虚则热虚热、低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阳偏衰:阳虚则寒虚寒、畏寒肢冷、面色晄白、溲清稀便溏C、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阴虚导致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阳虚导致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A、诊法分阴阳:望、闻、问、切面红:热证阳 数、实、滑阳 发热口渴,热证阳望面色 切脉 问寒热面白:寒证阴 迟、虚、涩阴 畏寒口不渴,寒证阴B、辨证分阴阳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阳:表、实、热两

5、纲六要阴:里、虚、寒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A、确立治则治法a.阴阳偏胜的治则治法“实者泻之,损其有余”阳胜则热实热:清泻实热 阴胜则寒实寒:祛散实寒b.阴阳偏衰的治则治法“虚则补之,补其不足”阴虚则热虚热:补阴(以抑阳) 阳虚则寒虚寒:补阳(以抑阴)B、归纳药物的性能温、热阳 辛、甘(淡)阳 四气分阴阳 五味分阴阳寒、凉阴 酸、苦、咸阴 升、浮阳升降浮沉分阴阳 沉、降阴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1、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来说明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学说。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6、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升发、柔和、调达、舒畅肝主疏泄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心阳温运血脉土爰稼穑:生长、化育、承载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金曰从革:清肃敛降肺主肃降水曰润下:滋润、下行肾主水事物五行属性归类:取象比类类比推演络绎类推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相生与相克的概念和次序 a五行相生:概念:五行的某一行对另一行的资生和促进作用。 次序:木火土金水木b五行相克:概念:五行的某一行对另一行的抑制和削弱作用。次序:木土水火金木2、五行制化的概念与规律 概念:通过五行相生相克产生的调节作用,以维持五行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规律:五行中一行亢盛时,必然随之有制约,以防止亢而为害,生中有克,克中有生。

7、3、五行相乘与相侮的概念和次序相乘概念: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相乘次序:木土水火金木相侮概念: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相侮次序:木金火水土木4、五行的母子相及 A 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B 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五行特性类比五脏的生理特点,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以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等几个方面。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相生关系的传变;相克关系的传变;

8、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确定五脏病变部位;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指导脏腑用药;控制疾病的传变;确定治则治法;指导针灸取穴;指导情志疾病治疗。第五单元 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生理功能:肺主气;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 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气升发。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

9、性 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 生理特性:主蛰守位。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的关系:气与血的方面。生 肺主气,吸入清气,生成宗气,助心行血。理 心主血脉,推动血行,有利于肺气的输布。病 肺气虚宗气生成不足心血瘀阻(心力衰竭:端坐呼吸)理 心血运行不畅肺气输布不利:气喘,胸闷。2、心与脾的关系: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生 心主血脉,心阳温运脾土。理 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病 心血亏虚: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理 脾失健运:纳呆、腹胀、便溏、倦怠无力。3、心与肝的关系:血液和情志方面。生 血液:心主血脉,肝主藏血,肝血养心血。理 情志: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

10、畅情志。病 心肝血虚:心悸、失眠、两目干涩,肢体乏力。理 心肝火旺:心烦、失眠、急躁易怒。4、心与肾的关系:阴阳相交、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生 心阳在上,下行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理 肾阴在下,上行以抑心阳,使心火不亢。病 心肾阴虚(水亏火旺):心悸、失眠、腰膝酸软、多梦遗精。理 心肾阳虚(水气凌心):心悸、肢冷、水肿、尿少。5、肺与脾的关系: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生 宗气的生成:肺吸入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理 水液代谢: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病 肺脾气虚:咳喘无力,腹胀,纳呆,便溏。理 水液障碍:痰饮水肿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6、肺与肝的关系:气的升降和平衡方面生 肺主

11、肃降,防止肝气亢逆。理 肺主升发,防止肺气过于寒降。病 肝火犯肺:胁痛,咯痰带血。理 肺病及肝:胁肋胀痛,急躁易怒。7、肺与肾的关系:呼吸和水液方面呼吸:肺主呼吸,肾主纳气。生理 水液:肺主通调水道。金水相生:肺肾之阴相互促进。肺肾气虚(肾不纳气):呼吸表浅,呼多吸少,动则喘甚。病理 水液障碍:痰饮,水肿。 肺肾阴虚: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咯痰带血。(百合固金汤)8、肝与脾的关系:消化和血液运行方面生 消化:脾主运化,肝主疏泄促进脾的运化。理 血液:脾主统血,肝主藏血,共同维持血液运行。病 肝脾不和(木旺乘土):胁痛、腹胀、纳呆、便溏。理 脾病及肝(土壅侮木):胁肋胀痛、口苦、黄疸。9、肝与肾

12、的关系: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藏泻互用,“乙癸同源”生 精血同源:肾精养肝血,肝血充肾精,精血互生。理 藏泻互用:肾主封藏,肝主疏泄。病理:肝肾阳虚: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滋水涵木)10、脾与肾的关系:先后天和水液代谢方面生 先后天:肾阳温脾阳,促进脾的运化,脾运化水谷精微弃养肾精。理 水液代谢: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病 脾肾阳虚: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理 水液代谢障碍:痰饮水肿。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五时的关系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2、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3、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

13、为思,液为涎。4、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5、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第六单元 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1、胆的生理功能:(1)贮藏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调节情志。2、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生理功能:(1)主受纳水谷。(2)主腐熟水谷。 生理特性:(1)胃气通降。 (2)喜润恶燥。3、小肠的生理功能:(1)主受盛与化物受盛。 (2)泌别清浊。4、大肠的生理功能:(1)主传化糟粕。 (2)主津。(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液)5、膀胱的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6、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生理功能:(1)通行诸气。(2)运行水液。“上焦如雾”水谷精微的布散。生理特点: “中焦如沤”饮食水谷的消化。“下焦如渎”饮食糟粕的排泄。细目二: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1、心与小肠的关系:手少阴心经与手太肠小肠经相互属络于心于小肠,相为表里。生 心主血脉,将气血输送于小肠。理 小肠分别清浊,清者可转化为心血。病 心火炽盛: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甚或尿血。理 小肠实热:心烦,尿赤,口舌生疮。2、肺与大肠的关系:大肠与肺由手阳明大肠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