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5177173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4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林崇德什么叫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创新为核心,以德育为灵魂,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贯彻党和人民教育方针的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在报纸、杂志等一些媒体上,曾经报导说在大学生或者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人到 30% , 40% , 50% ,乃至 70% 。还有一些报道说我们的老师心理不健康者占半数以上。媒体不恰当的夸大其词的,甚至于不科学的把我们的学生说成不健康的儿童,把我们老师也说成不健康的成年人

2、。为此,我曾经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的采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当前在咱们国家轰轰烈烈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路子一定要走正。那么什么叫心理健康?什么叫心理健康教育?怎么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今天我就这几个问题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一、什么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社会上都有好多提法,如:“心理素质提高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教育”、“心育”。我认为这些都不是科学的提法,既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把

3、这一类的教育,规范地科学地鉴定为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以后我们统统用“心理健康教育”来概括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一)国际争议 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在国际上都是有争议的,所以什么叫心理健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围绕着这些争议最普遍的有三个分歧。第一,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有不同认识。有的学者强调心理健康的客观标准,认为具有良好的身体,良好的品德,良好的情绪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等就是心理健康。有的则强调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感受。有心理学家从外部标准、主观感受、情绪三个方面来论述心理健康。还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第二,关于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有不同认识。在对西方心理健

4、康研究文献检索中发现,关于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有很多,例如:情绪和情感、主观幸福感、自尊、一般健康状况、生活满意感等,那么,究竟什么指标最能够反映心理健康的本质和核心呢?这个问题在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认识。第三,心理健康测量有没有误区?经过争议以后,认为有误区。为什么?像我前面所讲的,咱们那些媒体敢于炒作,说我们学生中间心理不健康的占 30% , 40% , 50% ,乃至 70% ,还胡说我们老师心理不健康的占半数以上。我们把他这些观点作为炒作,胡说八道,理由出是目前心理健康工作者所使用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大部分为对心理问题或心理症状的测量,例如:对于忧郁、焦虑和其它负面情绪的测量,如 Goldb

5、erg 的一般健康问卷; Bradburn 的负性情绪量表,而忽略了对心理健康积极方面的量度。这样的测量无法指示非不健康和 健康之间的区别。(二)心理健康的含义 1. 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 迄今为止,对心理健康公认的理解是: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仅是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同时也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多。心理健康也就被默认成了这两种情感。积极情绪情感和消极情绪情感彼此相互独立。换句话说,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加 / 减少并不意味着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 / 增加,它们可以同时存在。 2. 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 国际上认为,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

6、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太重要了!什么叫自尊?自尊就是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为什么自尊是心理健康的内涵的核心呢?有人曾经把自尊测量方面的数据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测量数据一算,求着它们之间是一种高相关,高一致性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讲,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曾经有人问,“ 林老师,您非常重视师德,您又提出,师爱,我们当老师的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但是我就对学生爱不起来,你看怎么办?”我告诉他,“如果您对学生爱不起来,起码要对学生尊重,尊重学生您能做到吧?”因此我们说尊重学生,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这是我们

7、当老师的起码或者最起码的一种要求。3. 国际上公认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体验 国际上公认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心理健康与否,往往来自咱们个人主观的体验,客观条件,只不过是影响心理健康与否的一种潜在因素。比如说,下了一场雨,你有什么感受?有人说,嗨,雨后空气好,心情非常愉快;也有人说,嗨,是什么破雨,下完了以后满地都是泥浆,让我出行都困难。你看同样一场雨,有人就感到愉快,有人就感到气愤,下雨只不过一种客观的潜在的因素,可是影响着我们不同的心理状态。因此,心理健康是以个人主观的体验,而这种主观体验,表现出的是一种肯定的正面的精神面貌,热诚的进取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仅表现认识,情感,和意志等

8、心理过程,或者个性人格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有人问我,以前并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今天你们搞什么名堂,要搞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反问道:“今天有竞争,以前有吗?”。竞争的实质,从根本来说,是一种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腾飞,必须以人才培养为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今天讲健康,不仅仅讲身体健康,还要肯定心理健康,还要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真正的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发达的国家,也包括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9、,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的状态,于是在工作方面,在学习方面,在生活方面就可能遇到心理失衡的现象,大人中有,我们的孩子中也有,这就是我要回答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那么为什么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正如我们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里的心理素质,它既包括智力因素,还包括非智力因素或人格因素。我们要看到,今天我们学生中间,主流是健康的。也正因为这样,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某些少数人,而是针对全体学生,为

10、的是提高学生全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当然,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还要顾及到一定的差异。二、心理健康的标志 (一)心理健康标志所涉及的方面 第一,主观的判断和客观的标准。像刚才说下雨,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是不同人对下雨就产生肯定或者否定的情绪情感,因此我们要考虑到主观的标准和客观的标准的统一,来判定我们心理健康与否。第二,情绪是心理健康状态的直接体验和重要的测量体系。正如刚才我讲过的,一个人心理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往往从情绪情感里头表现出来。第三,自尊是心理健康概念的核心,自尊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三种心理社会因素 自我认同感、社会能力、学习与工作能力;两种生物因素 相貌和天赋的。(

11、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国际提法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标准(四条):身体、智力、情绪协调;适应环境,人际交往顺利;有幸福感;发挥潜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经典十条):自我安全感;了解自己;理想、目标切合实际;适应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良好的人际关系;控制情绪;适应群体,发挥个性;适当满足个人需要。 美国人格心理学的标准(七条):自我开放(不自我封闭);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安全感;正确地认识现实;胜任自己的工作;自知之明;内在的统一的人生观。 (三)心理健康标志的一般提法 把国际标准和咱们班主任结合起来,也就是我对心理健康标志的想法。第一,没有什么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现象或者

12、精神现象发生病理性变化,他有轻度和重度之分,我们曾经在 30 多万刚入学的大学生采用自愿的原则,来进行心理测量,发现真正有心理问题需要治疗的仅仅只有 36 个人,也就是占了几乎只占万分之一,今天我们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主要属于一种心理素质,或者心理质量不高的一种表现,他不属于什么心理疾病,不属于什么精神疾病,充其量就是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其二,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我们要倡导的是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换句话说,适应了,就没有心理障碍。中央文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三,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可以

13、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四)适应性指标与发展性指标 1 、判断心理健康的指标( 适应性指标与发展性指标)如果不能够适应某种现实,不能够适应某种生活,不能够适应某种客观的要求,那往往造成了一种障碍,这就是心理障碍,出现一个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心理健康与否,往往是采用这样适应性的指标。2 、发展性指标是分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本性的指标在学生中间,更多的是发展中的问题,而不是一般的适应不适应的问题。学生身心发展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前进并呈现一定的趋势,方向和水平的,所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才把学生心理特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作为心理健康教

14、育的首要原则,在途径和方法上把学生分几个阶段,小学生,以游戏与活动为主,初中学生以活动体验为主,高中学生以体验与调整为主,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三、重视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 今天我们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在学生中间,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一定要引起我们班主任的重视。 (一)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表现 1 、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 已有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或同学关系、对异性的看法、人际交往等方面。2 、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学习上 学生在学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厌学、学习困难、学

15、习障碍等方面。3 、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自我”上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制力方面,也就是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缺乏一种良好的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以至于产生的一些主观的体验也比较消极自我控制能力低,以致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老师们,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北京的个案。有一个孩子的妈妈,她刚好面临着单位下岗的可能,有一天匆匆忙忙回到家里,扔下两包方便面,没有跟孩子说清,她就上班去了。因为社会压力,社会竞争,使这个妈妈没有更多时间跟她的孩子说更多的话。当然这个孩子缺乏一种自我修养,他不能够正确地看待他妈妈为什么今天给我留下两包方便面,缺乏他和他妈妈感情正确的评价,他误认为自己失去了母

16、爱,再加上他没有很好的自我控制自己,为了吃两包方便面这个小小的事情,酿成了一场大祸,他留下了遗书自杀!当然这在我们生活中是极少极少的,我为什么要提出来?就是希望老师们要重视我们学生自我接纳,自我修养。北京现 14 中的校长 黄健中先生曾经在北京市办了一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热线电话,五年多时间,接收了 6 万多人次的热线电话。他把中学生热线电话分了分类, 6 万多人次的中学生打来电话过程中,大约 42% 多一点是属于人际关系的问题, 27% 多一点是学习的问题,这两项加在一起,大约 70% ,自我占 20% 左右多一点。(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学生的心理健康哪里来,或者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哪里来,我想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