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场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5157496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站场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站场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站场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站场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站场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站场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站场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工艺流程的设计原则及要求:(1)工艺流程设计应符合设计任务书及批准的有关文件的要求,并应符合现 行国家及行业有关标准、规范及规程的要求。(2)工艺流程应能实现管道必需的各种输油操作,并且应体现可靠的先进技 术,应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达到方便操作、节约能源、保障安全的目 的。(3)工艺流程设计力求简洁、适用。尽可能减少阀门及管件的设置,管线连 接尽可能短捷。(4)工艺流程的设计除满足正常输油的功能要求外,还应满足操作、维修、 投产、试运的要求。当工程项目有分期建设需要时,还应能够适应工程分期建设 的衔接要求。(5)工艺流程图中,工艺区域编号及设备代号应符合油气管道监控与数据 采集系统

2、通用技术规范Q/SY 201的规定;所有的机泵、阀门等设备均应有独 立的编号,重要阀门应有固定的编号。2 站场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1)必须根据有效的设计委托书或合同,按照国家对工程建设的有关规定, 并结合当地城乡建设规划进行选址。(2)应满足管道工程线路走向和路由的需要,满足工艺设计的要求;应符合 国家现行的安全防火、环境保护、工业卫生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应满足居民点 、 工矿企业、 铁路 、公路等的相关要求。(3)应贯彻节约用地的基本国策,合理利用土地,不占或少占良田 、耕地, 努力扩大土地利用率,贯彻保护环境和水土保持等相关法律法规。(4)站场址应选定在地势平缓、开阔、避开人工填土、地震断

3、裂带、具有良 好的地形、地貌、工程和水文地质条件并且交通连接便捷、供电、供水、排水及 职工生活社会依托均较方便的地方。(5)选定站场址时,应保证站场有足够的生产、安全及施工操作的场地面积, 并适当留有发展余地。(6)应会同建设方和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代表,共同现场踏勘,多方案 比较,合理确定具体位置和范围,形成文件,纳入设计依据。3 站场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1)输油管道工程首站站址的选定,宜与油田的集中处理站、矿场的原油库、 港口、铁路转运油库、炼厂的成品油库联合进行,其位置应满足油品外运的要求。(2)输油管道工程末站站场址的选定,宜与石化企业的原油库、铁路转运油 库、港口油库、成品油的商

4、业油库或其他油品用户的储油设施联合进行,或认真 协调,满足来油方位和路由及计量方面的要求。(3)中间站场址的位置在满足线路走向、站场工艺要求并符合防火间距规定 的前提下,宜靠近村镇、居民点。(4)各类站场站址位置、站场与四周相邻的居民点、工矿企业等的防火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原油和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的规定。( 5)管道工程的控制中心、管理公司、维修抢修单位及职工的生活基地应与 站址同时选址,并应设在城镇交通方便且与线路走向协调、社会依托条件好的地 方。(6)线路截断阀室、与输油站分开独立设置的阴极保护站、通信中继站等的 位置选定,应满足其设计功能要求。4 站场址选定应避

5、开下列场所:(1)避开低洼易积水和江河的干涸滞洪区以及有内涝威胁的地段。(2)在山区,应避开山洪及泥石流对站场造成威胁的地段,应避开窝风地段。( 3)在山地、丘陵地区采用开山填沟营造人工场地时,应避开山洪流经过的 沟谷,防止回填土石方塌方、流失,确保站场地基的稳定。(4)应避开洪水、潮水或涌浪威胁的地带。5 站场工艺流程:5.1 输油首站的功能输油首站的工艺流程应具有收油、储存、正输、清管、站内循环的功能,必 要时还应具有反输和交接计量的功能。5.1.1 输油首站典型工艺流程说明(1)对于需要加热输送的输油首站,加热设施应设在给油泵与外输泵之间, 加热设施可采用直接加热炉,也可采用间接加热系统

6、,由于加热方式的不同,工 艺流程也不相同。为节约能源,加热系统应设冷热油掺合流程。(2)对于加热输送的管道,根据我国输送油品的性质和管道在投产运行初期 低输量的特点,在投产前试运期间,需要通过反输热水建立稳定的管道沿线温度 场,为确保管道输油安全,必要时还应设置反输流程。(3)为方便管道管理,必要时可设置计量流程,流量计应设在给油泵与外输 泵之间,加热系统之后。流量计的标定可采用固定方式,也可采用移动方式。(4)与油罐连接的进出油管线,可采用单管,在油罐区外设罐区阀组,油罐 的操作阀门集中设置,这种安装方式,阀门在罐区外操作,阀门的动力电缆和控 制电缆不进罐区,比较安全,但相对罐区管网管材量较

7、大。也可以采用双管,操 作阀门设在罐区内。(5)倒罐流程可在管线停输和不停输两种情况下进行,后者流程较为复杂, 需设专门的倒罐泵。为了简化流程,也可不设专门的倒罐流程,采用给油泵在停 输的情况下进行倒罐。(6)输油泵根据需要可采用串联、并联或串并结合的运行方式,由于输油泵 运行方式的不同,管线的连接流程也不相同。(7)当原油采用热处理输送时,为节约能源,热处理后的原油应采用急冷方 式与冷油进行换热,再输油泵前设置冷、热油换热器。当采用加剂输送时,降凝 剂应在油品加热前注入,减阻剂应在输油主泵后注入。(8)管道出站应设高压泄压阀,泄压阀可接入油罐,也可直接接到油罐出口 管线(给油泵入口管线)。(

8、9)对于顺序输送的管道首站,应设油品切换阀组,其阀门应为快速开启、 关闭的阀门,开关的时间不宜超过 10s。5.2 中间(热)泵站的功能中间(热)泵站工艺流程应具有正输、压力(热力)越站、全越站、收发清 管器或清管器越站的功能。必要时还应具有反输的功能。5.2.1 中间泵站典型工艺流程说明(1)中间泵站的输油泵根据需要可采用并联或串联运行方式,采用输油泵并 联运行时应设压力自动越站流程。(2)管道清管流程根据需要可设清管器接收、发送设施,也可采用清管器自 动越站方式。(3)为降低加热设备的设计压力,提高加热设备运行操作的安全性,热泵站 应采用“先炉后泵”的流程,加热设备应设置在外输主泵前。为节

9、约能源加热系 统还应设冷热油掺合流程。(4)为保证管道的安全运营,必要时还应设反输流程。(5)中间泵站的输油泵根据需要可采用并联或串联运行方式,采用输油泵并 联运行时应设压力自动越站流程。(6)根据需要可设清管器收、发设施,也可采用清管器自动越站方式。5.3 中间加热站的功能中间加热站的工艺流程应具有正输、全越站的功能,必要时还应具有反输的 功能。5.3.1 中间加热站典型工艺流程说明(1)为节约能源加热系统应设冷热油掺合流程。(2)为保证管道的安全运营,必要时还应设反输流程。(3)中间加热站根据需要可设进站超压泄放流程,若采用泄压罐,还需设泄 压罐油品回注流程。5.4 分输站的功能分输站工艺

10、流程除应具有中间站的功能外,尚应具有油品调压、计量的功能。 必要时还应具有收油、储存、发油的功能。5.4.1 中间分输站典型工艺流程说明(1)中间分输泵站需设进、出站的超压泄放流程,因此还需设泄压罐油品回 注流程;分输加热站根据需要设进站泄压流程,若采用泄压罐,还需设泄压罐油 品回注流程。(2)为保证管道的安全运营,必要时还应设反输流程。5.5 输入站的功能输入站工艺流程应具有与首站同等的功能。5.5.1 中间输入站典型工艺流程说明(1)中间输入泵站需设进、出站的超压泄放流程,因此还需设泄压罐油品回注流程;输入加热站根据需要设进站泄压流程,若采用泄压罐,还需设泄压罐油 品回注流程。(2)输入站

11、应设油品切换阀组,其阀门应为快速开启、关闭的阀门,开关的 时间不宜超过 10s(3)为保证管道的安全运营,必要时还应设反输流程。5.6 末站的功能末站的工艺流程应具有接收上站来油、储存或不进罐经计量后去用户、接收 清管器、站内循环的功能,必要时还应具有反输的功能。5.6.1 输油末站典型工艺流程说明输油末站根据输送油品的不同,主要分为单一油品末站和多种油末站。根据 末站的外输功能不同,输油末站外输应包括:管道转输、油品装火车/汽车、装 船等。(1)对于装船、火车、汽车的流程部分根据规范要求,应在装车栈桥及装车 台的规定部分设置便于操作的紧急切断阀。(2)对于加热输送的输油管道,必要时还应设置反

12、输流程。(3)在进站压力允许的情况下,流程应做到接收上站来油后,不进油罐,可 直接经计量后外输。(4)输油末站和输油首站一样,油罐区的管线可采用单管或双管。倒罐流程 根据需要可设独立的流程,也可不设。(5)在有油品交接的管道末站,应设管道交接计量流程,流量计的标定应为 在线标定,设固定式标准体积管及水标定系统。(6)对于易凝原油的装船管线应设置为双线,并应具有管线循环功能。6 原油管道站场工艺设备6.1 油罐形式、容量、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首站、末站、分输站、输入站应选用浮顶金属油罐。2)输油首站、输入站、分输站、末站储油罐总容量应按下式计算:350ps式中 Vk输油首站、输入站、分输站、

13、末站原油储罐总容量(m3);G 输油首站、输入站、分输站、末站原油年总运转量( t );P 储存温度下原油密度(t /m3); 油罐装量系数,宜取0.9;k 原油储备天数(d)。( 3)首站、输入站、分输站、末站原油罐,每站不至少于 3 座。7 输油站油品储备天数应符合下列规定:7.1 输油首站、输入站:(1) 油源来自油田、管道时,其储备天数宜为35d;(2) 油源来自铁路卸油站场时,其储备天数宜为45d;(3) 油源来自内河运输时,其储备天数宜为 34d;(4) 油源来自近海运输时,其储备天数宜为 57d;(5) 油源来自远洋运输时,其储备天数按委托设计合同确定;油罐总容量应 大于油轮一次卸油量。7.2 分输站、末站:(1) 通过铁路发送油品给用户时,油品储备天数宜为 45d;(2) 通过内河发送给用户时,油品储备天数宜为 34d;(3) 通过近海发送给用户时,油品储备天数宜为 57d;(4) 通过远洋油轮运送给用户时,油品储备天数按委托设计合同确定;油罐 总容量应大于油轮一次装油量;(5) 末站为向用户供油的管道转输站时,油品储备天数宜为 3d。7.3 中间 (热)泵站:(1) 当采用旁接油罐输油工艺时,其旁接油罐容量宜按 2h 的最大管输量计算(2) 当采用密闭输送工艺时,应设水击泄放罐,其泄放罐容量由瞬态水力分 析后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