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测试题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5056143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心理学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基础心理学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基础心理学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基础心理学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基础心理学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心理学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心理学测试题(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咨询员单项选择题应有133-实有160题1、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A1876B1877C1878D18792、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于1879年创建于()。A俄国B德国C日本D美国3、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A魏特海墨B费希纳C冯特D韦伯4、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A心理的发生、发展B社会对心理制约C心理现象产生机制D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5、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因此说后者是人心理产生的源泉。A活动B客观现实C

2、主观能动性D意志的努力6、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A情感过程B认识过程C意志过程D个性7、心理现象主要包括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是:。A心理过程和意志过程B人格和认识过程C心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D心理过程和人格8、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试图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的心理学派别是()。A神经心理学B构造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9、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A研究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B研究影响及决定人行为的潜意识C研究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D研究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10、 ()以研究知觉与意识为主,

3、主张知觉是有组织的,是整体的经验。A精神分析学派B构造主义C格式塔学派D机能主义11、 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A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B影响及决定人行为的潜意识C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D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12、 行为主义主张研究()。A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B影响及决定人行为的潜意识C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D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13、 精神分析学派主张研究()。A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B影响及决定人行为的潜意识C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D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

4、素14、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的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的心理学派别是()。A神经心理学B人本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15、主张抛开意识,探索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心理学派别是()。A行为主义B人本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16、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派别是()。A格式塔心理学B人本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17、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者,认为环境因素要通过()来实现支配外部行为。A心理特征B认知过程C情感过程D意志过程18、 机能主义的目标是()。A解释心理如何帮助人们生存适和应B发展科学的、以实验室为基础的

5、心理学C决定心理经验的基本成分D纯粹运用推理来了解行为19、 对某个或某些被试者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了解并分析其心理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叫做()。A产品分析法B个案法C谈话法D调查法20、由实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刺激变量叫。A控制变量B自变量C因变量D无关变量21、研究者试图预测的行为被称为()。A因变量B观察对象C自变量D控制变量C胞体D基因24、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借助()实现的。A突触B轴突C髓鞘D树突25、人的神经系统包括()。A脑和脊椎B大脑和小脑C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D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26、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A大脑和脊椎B大脑和小脑C脑神

6、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D脑神经、脊神经27、 听觉中枢位于。A顶叶B额叶C枕叶D颞叶28、 视觉中枢位于。A额叶B枕叶C顶叶D颞叶29、 人类的()高度发展,占整个大脑皮层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对心理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A顶叶B枕叶C额叶D颞叶30、躯体运动中枢位于。22、实验法是指()的方法。A带回B中央后回A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C中央前回D角回31、以下()不是动力定型?A手碰到针刺就缩回B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C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D对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团体作为研究对象23、一个神经

7、元的将信息传递给其它神经元或者肌肉、腺体细胞。A树突B轴突B习惯C技能D生活方式32、位于大脑左半球的布洛卡区受到损伤会发生()。A运动性失语症B接受性失语症C不能书写 D 失读症33、 假设大脑受损,不能控制左边身体的活动,可能大脑的 ()半边受了损伤。 A 东 B 西C右 D 左34、有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对内外环境的规律性反应是()。 A 反射 B 反映C反应 D 本能35、新生儿生下来遇冷空气就哭是()。 A 经典条件反射 B 操作条件反射 C 非条件反射 D 条件反射36、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是() 。 A 非条件反射 B 复杂的非条件反射C本能 D 条件反射系统37、

8、 “谈虎色变,属于活动。 A 无条件反射 B 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C本能 D 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38、 将某种无关刺激物与非条件刺激物多次结合后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 () 。 A 无条件反射 B 操作条件反射C经典条件反射 D 非条件反射39、 用奖励性手段强化有机体的某种反应行为使其出现的频率增加的现象称为 ()。 A 无条件反射 B 操作条件反射C经典条件反射 D 非条件反射40、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 。 A 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B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C能够觉察出刺激最小差异的能力 D 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最小差异41、绝对感受性是指() 。 A 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

9、的能力B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C能够觉察出刺激最小差异的能力D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最小差异量42、 定律揭示了在广泛的范围内,差异感觉阈限与原剌激量的比值是一常数。A韦伯B费希纳C华生D冯特43、 韦伯定律揭示了差异感觉阈限与原刺激的强度之间存在着的定比例关系,可用公式()来表示。AK=I/AIBI=k/ICk=AI/IDI=AI/k44、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是()。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对数关系D常数值45、费希纳定律说明。A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B差异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C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D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幂函数46、人从较亮处进入较暗处时,一开始什

10、么也看不见,经过一段时间视觉恢复正常的现象是()。A适应B比照C后象D联觉47、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的现象。A比照B适应C后象D感受性48、 当灰色的长方形纸块放在红色背景上时,人会感觉它带有青绿色,这种现象叫()。A知觉B适应C比照D后象49、 人的可见光谱范围是在纳米。A300-700B500-900C380-780D320-72050、 以下()不属于光波的物理属性与相应的心理特性。A波长色调B断续闪光C纯度一一饱和度D强度明度51、 电影中活动的画面主要是利用了人的()。A知觉B感觉C比照D后象52、 联觉是指()。A同一分析器由于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

11、象B由于感受器受到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C刺激作用停止后依然保留的感觉D一个刺激引起一种感觉的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的现象53、 注视一个红色的正方形一定时间后,再将视线转到白色的背景上,就会看到一个兰绿色的正方形的现象称为()。A知觉B适应C比照D后象54、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给以反映的特性被称为()。A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恒常性55、彼此接近的物体比相隔较远的物体容易产生的倾向。A知觉选择性B知觉整体性C知觉理解性D知觉恒常性56、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被称为()。A知觉的整体

12、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恒常性57、一支白粉笔,无论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A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恒常性58、知觉过程中以过去经验来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某种意义的特性被称为()。A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恒常性59、决定深度知觉的主要线索是。A生理线索B运动透视C两眼视差D结构级差60、天空有大片云彩飘动时,我们看到月亮好似在云彩中穿行,而云彩好似没动,这是运动知觉现象。A真动B似动C诱动D自动61、看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A感觉B视觉C思维D知觉62、记忆过程包括。A识记、保持和遗忘B识记、再认和回忆C识记、保持和联想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63、 保持时间为0.252秒钟即消失的记忆为()。A瞬时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