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5047277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教师:XXXXXX 一、班级情况分析 六(2)班有学生 44人,男生30人,女生14人。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宽松的学习环境,对严厉的教学风格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中偏上的学生较多,有几个问题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学习部主动,但是他们好强,不敢于落后,因此本学期要注重把尖子生的培养和问题学生的管理相结合来提高整体成绩,创造宽松的学习的学习环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加强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及,德育管理和教学管理有机结合,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成教学目标,为学校的发展做出应用的贡献。二、教学内容1、数与代数: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比例

2、;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图像;应用比例、正比例图像等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系统复习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2、图形与几何: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比例尺的意义,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应用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比例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平面图形在放大过程中边长与面积的变化规律;系统复习小学阶段所学的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等知识,以及有关的实际问题。3、统计与概率:扇

3、形统计图,选择统计图,简单的数据分析;系统复习小学阶段所学的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以及有关的实际问题。4、综合与实践:大树有多高;制定旅游计划;绘制平面图。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比例尺,会看比例尺,会进行比例尺的有关计算;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

4、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释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进一步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二)、数学思考方面(1)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增强数感。(2)发展统计观念,发展思维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三)、解决问题方面(1)进一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2)进

5、一步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3)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释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进一步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四)、情感态度方面(1)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确定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2)进一步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培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3)进一步感受数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单元目标与重难点: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

6、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点:结合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重视对扇形统计图描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

7、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圆锥体积、容积。教学难点: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与技能:

8、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用转化的策略进行思考并明确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2、使学生体会转化策略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提高灵活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

9、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学生探索把条件适当转化,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探索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第四单元比例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3、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比例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里的实际应用。4、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写出比例,判断几个数是不是成比例;会解比例。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

10、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3、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4、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让学生在用比例、比例尺、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五单元确定位置知识与技能:1、根据实际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出相应的位置。2、使学生经历描述和画物体具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3、能根据平面图描述具体的行走路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2、使学生经历描

11、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能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教学难点: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与技能: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作出相应的判断。2、让学生在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l、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加

12、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2、让学生在探索并理解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七单元总复习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飞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加深对基本数学原理和

13、方法的理解,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发展思维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深刻性。2、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释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进一步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进一步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1、钻研教材,弄清楚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上好每一节课,优化作业案,认真学习“新

14、课标”教学理念,课前准备充分,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做好教学设计,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让学多动手操作,变抽象为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扎实。2、多安排有趣的教学活动,结合实际生活,创设与学生贴近的、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引导让学生主动参,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坚持看相关教学书籍及名师视频,虚心向别人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4、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课堂积极发

15、言,让学生多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小培养学生认真的读题习惯、仔细的答题习惯和细心的检验习惯。课后及时批改学生作业,发现问题及时弥补,及时反思,逐步总结,以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5、练习过程不能单调,注意练习的形式多样,要进行大量的变式练习,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6、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加强培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对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要进行耐心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还可以进行一帮一的活动。 把“1+2”培优辅差工作认真落到实处。7、加强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类推能力;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五、教学进度安排:周次起止时间教 学 内 容课时备注13.23.8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