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4873759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生物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生物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生物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生物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生物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基因的本质】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有DNA的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没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遗传物质.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想: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DNA分子的结构 a.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b.脱氧核苷酸长链:由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聚合而成 c.

2、平面结构: d.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e.结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DNA的复制 a.时间:有丝_期或减数第一次_期 b.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c.条件: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能量(ATP) d.结果:通过复制产生了与模板DNA一样的DNA分子. e.意义: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形成信使RNA的过程. 翻译: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 【生物的变异】 (1)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的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基因突变的特点:a.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b.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c.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d.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e.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基因突变的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基因突变的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 人工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物的性状. (2)染色体

4、变异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猫叫综合征.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减少. 染色体组特点: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c、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二倍体或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可能有1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_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_期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

5、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多倍体植株特征: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1.基本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

6、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4)实

7、验程序:假说-演绎法,即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3.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豌豆矮豌豆 P:AAaa F1: 高豌豆 F1: Aa 自交 自交 1F2:高豌豆 矮豌豆 F2:AA Aa aa 3 : 1 1 :2 :1 (二)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 黄圆绿皱 P:AABBaabb F1: 黄圆 F1: AaBb 自交 自交 F2: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F2:A-B- A-bb aaB- aabb 9 :3 : 3 : 1 9 :3 : 3 : 1 在F2 代中:4 种表现型: 两种亲本型:黄圆9/16 绿皱1/16, 两种重组型:黄皱3/16 绿皱

8、3/16。 9种基因型:纯合子AABB 、aabb 、AAbb 、aaBB ,杂合 子 AABb 、aaBb 、AaBB 、Aabb 、 AaBb 。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减数分裂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2.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1) 部位:动物的精巢、卵巢; 植物的花药、胚珠 (2) 精子的形成: (3)卵细胞的形成 1个精原细胞(2n) 1个卵原细胞(2n) 间期:染色体复制 间期:染色体复制 1个初级精母细胞(2n) 1个初级卵母细胞(2n) 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 前期:联会、四分体(2n) 中期:同源染色

9、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 中期:(2n) 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 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 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n) 2个次级精母细胞(n) 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 前期:(n) 前期:(n) 中期:(n) 中期:(n) 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组染色体(2n) 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离(n) 末期:(n) 4个精细胞:(n) 1个卵细胞:(n)+3个极体(n) 变形 4个精子(n) 3.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形成的比较: 胞是 4.受精作用及其意义: (1)受精作用 卵细胞和精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

10、,细胞分裂两次,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 (2)受精作用的意义: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多样性及精卵结合的随机性导致后代性状的多样性。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细胞染色体的数目恒定有重要意义。 5.细胞分裂相的鉴别: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卵细胞的形成,均等分裂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若为奇数减数第二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减数第二分裂后期。 (3) 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联会、四分体现象减数第一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分裂,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

11、一分裂后期, 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若侧无同源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一侧有同源染色体则为有丝分裂后期。 6.萨顿假说:基因由染色体携带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研究方法:类比推理。 7.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摩尔根果蝇眼色的实验:(A红眼基因 a白眼基因 , X、Y果蝇的性染色体) P:红眼(雌) 白眼(雄) P: XAXA XaY F1: 红眼 F1 : XAXa XAYF1雌雄交配 F2: 红眼(雌雄) 白眼(雄) F2: XAXA XAXa XAY XaY 8.概念:伴性遗传此类性状的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类型:X染色体显性遗传:抗维

12、生素D佝偻病等, X染色体隐性遗传: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 Y染色体遗传:人类毛耳现象 9.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人类红绿色盲 (1)致病基因Xa 正常基因:XA (2)患者:男性XaY 女性XaXa 正常:男性XAY 女性 XAXA XAX (2)遗传特点:人群中发病人数男性大于女性, 隔代遗传现象, 交叉遗传现象:男性女性男性 10.X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1)致病基因XA 正常基因:Xa (2)患者:男性XAY 女性XAXA XAXa (3)正常:男性XaY 女性XaXa (4)遗传特点:人群中发病人数女性大于男性, 连续遗传现象 , 交叉遗传现象:男性女性男性 11.Y染

13、色体遗传:人类毛耳现象,遗传特点: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仅在男性个体中遗传 12.性别类型: XY型:_雌性 XY雄性大多数高等生物:人类、动物、高等植物 XW型:ZZ雄性 ZW雌性鸟类、蚕、蛾蝶类 13.遗传病类型的鉴别: (1)先判断显性、隐性遗传: 父母无病,子女有病隐性遗传(无中生有),隔代遗传现象隐性遗传 父母有病,子女无病显性遗传(有中生无) ,连续遗传、世代遗传显性遗传 (2)再判断常、性染色体遗传: 父母无病,女儿有病常、隐性遗传 已知隐性遗传,母病儿子正常常、隐性遗传 已知显性遗传,父病女儿正常常、显性遗传 只有男性患病,则为伴y遗传。 (3)在完成(一)的判断后,用假设法来推

14、断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1.染色体是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的,其中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现象的体现者。DNA是遗 第4 / 8页 传物质的证据是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 实验和 噬菌体侵染细菌 实验。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 (1)实验目的: 证明什么是遗传物质 。 (2)实验材料: S型细菌、R型细菌 。 (3)过程: R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S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杀死后的 S 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无毒性的 R 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 DNA 、蛋白质和多糖 等物质,分别加入R型活细菌中培养,发现只有加入 DNA ,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 型细菌。 (4)结果分析:过程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 过程证明:转化因子是 DNA 。 结论: DNA 是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财务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