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473620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枚金币》教学反思(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枚金币教学反思一枚金币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实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阅历,教学反思应当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一枚金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一枚金币教学反思1 一枚金币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十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通过三次扔金币的故事以及儿子不同的反应,让孩子懂得只有亲自创建的财宝,才会珍惜的道理。 一、置换角色,读中悟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在读中思索,在读中感受人物思想感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

2、“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也用此法,这招很奏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了他当时的想法,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二、运用对比,体会用词的精确 在教学中,我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引导学生读通文本,并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形容父亲的词语是“辛勤”、“省吃俭用”,形容儿子的词语是“懒散”、“花钱如流水”。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迥然不同的特点,同时对比父亲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里,儿子的反应时,引导孩子们通过对比“跑”和“走”,“抓“和”“拿”两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并不失时机的做了习作指导,为

3、学生理解“金钱得来不易,要学会珍惜”这一主题奠定基础。 三、深化实际,拓展延长 在体会父亲悲观苦痛的心情时,我充分引导孩子想象父亲心里是怎样想的,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引导孩子们联系了生活实际,想象他会受那些苦,这样以来,孩子们更好的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了课文及编者的良苦专心。而在学文后,又让学生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做压岁钱运用状况调查,则又把课堂延长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的相识,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但是,这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语言及问题较琐碎,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索;其次,评价语言单一,未充分调动主动性;再者,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课堂出现拖堂现

4、象。希望今后可以不断改进,做到越来越好。一枚金币教学反思2胜利之处: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新课程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支配了丰富、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一次读有一次的目的,一次读有一次读的效果。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在读中思索,在读中感受人物心理。我觉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培育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在本文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沟通,订正或完善自己的相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详细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

5、会自己提出问题,在读文后自行解答问题。 (三).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长到生活中在体会父亲悲观苦痛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想对父母说什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又把课堂延长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不足之处: 1假如能给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的时间,我想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内心的改变。 2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假如能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他当时的想法,这样能很好地理解人物的心情。 上完本节课我深深地感到

6、要使自己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得心应手地驾驭好一堂课,全方位把握整个教学过程,须要老师卓有成效的引导,要求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有非常的把握,须要老师对学生的实际有深刻的了解,也须要老师有较高的应变实力。一枚金币教学反思3 桐城市东关小学 朱际红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枚金币其次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儿子前后的改变,理解父亲的做法。 3.培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解疑、自主阅读的实力。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懂得“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理解父亲的做法

7、,学习通过语言反映人物性格。 2.懂得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日我们接着学习课文一枚金币(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懒散省吃俭用挣钱当牛做马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相识了一对特性截然相反的父子,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二、深化课文,品读感悟梳理三次“挣”钱的过程 1.儿子一共交给父亲几枚金币?父子俩又是怎样对待这三枚金币的呢?.课件出示自学导航:自由朗读课文9-28自然段,小组合作口头填表格。 金币的来源 父亲的做法 儿子的表现 第一次 其次次 第三次 3.指名汇报。4请学生细致视察

8、表格,质疑,老师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1)前两次儿子为什么笑着走开了? a. 分角色朗读课文20自然段。 b. 采访母亲、父亲这两个角色。 (2)儿子第三次为什么“受不了”了? 剖析儿子“受不了”缘由 1儿子为什么第三次“受不了”了?他原委受不了到什么程度?师生合作表演,学生评价。 2.齐读25和2自然段。 3.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比较哪个更好,并说明理由。 儿子受不了啦,忙走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拿出来,大声说道。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 4.指导朗读,教学反思。了解儿子受不了的缘由。 (1)理解“当牛做马”和“苦差事”。(2)引导学

9、生想象儿子在这一星期里所受的苦以及他的想法。(3)体会儿子看着父亲把金币扔进火炉的心情。 (4)师引读:是啊,他受不了啦(生接读: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产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6.联系实际,谈感受。 .体会父亲此刻的心情,指导学生读老人的话:“现在,我信任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7 指名说说老人坚持让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的缘由。 8.分角色读课文第21-8自然段。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长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有没有什么话想对这一家三口说呢?请拿出笔,选择其中的一位写一写吧!

10、 2汇报沟通。 3老师小结,学生识记: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英雄!陶行知 四、布置作业:(二选一) 1详细写一次自己的劳动经验,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围绕一件详细的事,写一段三人对话,留意写出人物性格,并写好提示语。 一枚金币一课故事情节虽简洁,内涵却相当丰富。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动身落实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 一、培育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方法,提升实力。 在本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沟通,订正或完善自己的相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详细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

11、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同时,我教给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观赏”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儿子“受不了”的句子,然后圈出关键词,写批注,最终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即“找句子圈关键词写批注读体会”四部曲,让学生将阅读内化为自己的一种实力,真正实现“自主探究”。 二、抓住情感线和相关的词句体验情感,做到长文短教。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紧紧抓住学生提出的“儿子为什么前两次看到父亲把金币扔进火炉笑着走开了?第三次为什么受不了了?”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并支配了

12、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思索,读中感受人物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旨。 三、挖掘教材空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本课文质兼美,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中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琢磨,丰富内涵,细细品尝。例如:为了深化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与儿子产生共鸣,我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在一周内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他会吃哪些苦?这些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再去体会儿子“受不了”的所作所为就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最终,孩子在朗读儿子因为受不了而质问父亲的话时,就能做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四、置换角色,

13、深化体会。学生在阅读中简单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可利用这一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分别去体验父亲、儿子心情,体会两个“受不了”。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迥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面对儿子的悲观与苦痛而感到“受不了”。儿子的“受不了”,是他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难过与生气。此时,引导学生想象儿子挣那一枚金币的辛苦,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受不了”的心情。在整个教学中,我留意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文中人物的心情,体会文本的内涵,使他们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建立起对金钱与劳动的正确相识。 五、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长到生活中。 在体会儿

14、子挣钱的辛苦时,我留意引导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他吃了哪些苦。在学文的过程当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视察父辈们劳动的场景,进行语言表达。在学文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劳动经验,则又把课堂延长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学问的相识,从而指导了他们的行为。一枚金币教学反思4 上午与学生合作学习了一枚金币一课,总的感觉是比较胜利的,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其中有几个教学细微环节让我惊喜让我忧。 学习课文时,学生很顺当地填写好表格:次序钱的来源父亲怎么做的儿子的表现 第一次母亲给扔笑 其次次母亲给扔笑第三次自己挣扔受不了(抓叫喊跑) 在填好表格后,我让学生视察表格质疑,发觉问题。学

15、生的提问很精彩,不但提到了重点内容,还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解答,一问多答的场面非常热情,同时,学生所提的问题不仅仅是我预设的那几个,生成的一些问题也更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我不禁想起数学特级老师黄爱华老师说的一句话:只有细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我虽还没达到“细心预设”的地步,但这次意外的胜利让我更加留意备课时的“细心”。 这节课也让我发觉了学生身上存在一个共性的薄弱点:概括文章的实力差。在让学生“简洁完整概括故事”时,很多同学不知怎么概括,要么是语言拉杂,要么是偏离主题,要么是过于简练,倒不出所以然来。我想,学生之所以没有概括课文的实力,是因为其以前没做过这样的联系,或者是很少做过,不知如何“开口”。鉴于此,我准备在以后讲课中,加强这方面的练习,用实例教给其方法,授之以渔。 另外,有些学生发言过于主动,把手举得高高的,甚至有意站起来引起我的留意,以期盼我的提问,对于这种现象我是赞同还是反对?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任其发挥?这样做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倾听,有时也会引起大家反感;让其“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