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4633378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年级三时间第一周备课组长吴杰参加人员全体三年级数学教师记录材料整理吴杰课题克、千克的认识备课中心问题1.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克”和“千克”的实际意义。2.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什么方法,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3.怎样使学生通过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过程描述吴杰: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

2、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臧晓慧:应提前让学生到超市对一些常见的物品进行调查,了解1个鸡蛋、1袋盐、1袋面粉等物品的质量,也应该让孩子称一下自己和家长的体重,进行初步的感知。李安平:在教学进率时,可以让学生先想想以前学过的单位之间的进率,猜想一下质量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再进行验证,让学生通过计算掌握进率及计算方法。崔晓:让学生从家中找到质量是克的东西,如:花生米、大豆、硬币等,找到1千克的东西:2袋盐,1大袋洗衣粉、1千克的面条等,去掂一掂,找到具体的有对比的东西来体会克和千克的不同。史永奎:在练习设计上,要设计对比性的练习

3、和应用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体会克和千克的不同;应用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讨论结果一、结合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二、体验感悟三、操作交流中明理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应用五、课堂总结六、当堂检测先行课教案(请用红笔在旁边修改或标注)克、千克的认识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感受1克和1千克有多重。会称整克、整千克物品的质量。 3培养初步的自主探求意识之,提高估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准备:天平 、弹簧秤 、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4、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教学过程:一、结合生活情境,导入新课师:老师让同学们去调查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1

5、:火腿肠一根是45克。生2:我的体重是33千克。生3:一袋牛肉干是50克。生4:一袋盐是500克。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用秤称。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二、体验感悟1. 认识感受克。师:你想不想知道一枚二分硬币它有多重?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生:天平。师: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它

6、的质量。(让学生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有多重?)(学生掂量、猜测)生1:1克。生2:2克。师:到底谁的估计更准确呢?让我们一起来称一称,验证一下。(小组合作,学生拿出准备的二分硬币。用天平称一称,得出结论。)师:那个小组愿意交流你们组验证的结果?(学生交流称量结果:1枚2分硬币重1克)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师:1克真的是好轻。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生l:一小块橡皮。生2:2粒黄豆。生3:1个扣子。生4:1个小发卡。生5:1粒花生米。教师小结:在表示一些较轻物品的质量

7、时,常用“克”来做单位,“克”可以用g来表示。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克(g)?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三、操作交流中明理1.认识感受千克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生1:300克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生:1000克。(板书)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

8、合适吗?生:不行!重了。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学生介绍)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生:1千克。(板书)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我们常常用千克做单位。1千克又叫做一公斤。千克用(kg)表示。2.找生活中的1千克师:你能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

9、(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生1:1千克有点重。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竖大拇指)。师:请各小组同学拿出自己的书包、凳子,先估计一下有多重,再来称一称。(小组活动,并记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3. 感受体重。 师: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吗?生:同为之间互相抱一抱感受一下。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应用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第6页第一题。2出示健康秤,同学们排队称一称,并记录下自己的体重。五、教学总结:说一说你在这一节课中有什么收获。六、当堂检测1、填上合适的单位:一

10、袋面粉重25( ) 一袋食盐重500( )一袋饼干重250( )一袋牛奶重500( )一袋大米重10( )2、火眼金睛辨对错:(1)一个西瓜重3克。(2)一根火腿肠重100克。(3)一袋话梅重80克。(4)小明中午吃50千克大米。教学反思(或听课体会)1、本课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学生已经学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等,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而对重量单位克、千克的感知,则较为抽象,在生活上接触也少,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操作,自主探究,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

11、,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并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2、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研究“成长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体,让学生自由组合,在校园、家中、商店、或菜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我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参与研究后的感受,为后阶段指导学生探究和实践提供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