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课堂教学案例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4632395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满井游记》课堂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满井游记》课堂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满井游记》课堂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满井游记》课堂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满井游记》课堂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满井游记》课堂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满井游记》课堂教学案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满井游记课堂教学案例 【教学任务分析】?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第四课,这是一个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单元,经过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根本能把握这种游记的特点。根据要求,通过这些文章要学习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并学习文章的写景办法。?满井游记作为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而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呢根据以上特点,我制定了下列的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作者写景的特点; 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过程与办法:要倡导主动参与

2、、乐于探究、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成长。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2、教学重点: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情感。3、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独特的文风与性情。4、教法与学法:由于这是一篇自读篇目,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办法有: 诵读教学法,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艺术格调,通过听朗读,让学生自己想象文章画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学重点; 比拟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同类篇目的比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完成教学难点的

3、突破。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在学法上,力求让学生掌握通过画面想象,再现艺术形象,学习赏析写景文章的办法,培养其自学能力。【过程描述】一、新课导入师: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代文人喜欢寄情于山水。我们曾学过哪些古代文人的作品呢(生纷纷举例作者及作品)师:今天,我们将来认识一位明代的大文学家袁宏道,看他又是寄寓山水怎样的情感(引出课题)二、感知课文(表明:这是一篇自读的文言文,因此文言字词的疏通在课前布置给学生课外完成,在本课时可留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主要由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在疏通字词后,教师组织学生读课文,感知文意。)师:文章记叙何时的景色请找出你判

4、断的依据。生1:春天的景色,根据文中描写景色的语句。生2:我认为是早春的景色,根据文中“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知道这时候正是早春季节 。师:很好,你读得很仔细。这是一篇描写北国早春的游记散文,如此美的文章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感受其魅力。朗读课文要注意课文的整体感情基调,谁能说说课文各段的感情基调呢生1:应是“欢快的感情,因为文中表现作者热爱自然景色。生2:我觉得本文三段话的感情不一样,根据内容第段应用无奈的语气读,第的感情比拟热烈,欢快;第段要读出作者寄情山水闲情逸致。师:请你给全班同学示范朗读,好吗请同学们在听读的时候注意完成下列表格的填空。(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媒体播放配乐 )(

5、听读结束,学生举手发言。)满井所见景物 景色 描写语句三、品读课文师:美文需要用心感受,请同学们自主品读课文第2段中你喜欢的语句,可从景物特征或作者情感等角度品析,并以“我读_,读出了_与全班同学交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品读,然后组织班内交流互动)生1:我喜欢读“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假设脱笼之鹄,我读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样子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师:同学们还认为这句中哪个词用的特别妙生2:“微润,这个词语叙述了早春时肥沃的土地开始复苏。师:一个“润字与“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微字更四凸现了“早春的季节特征。生3:我喜欢读“于时冰皮始解,冷光乍出于匣也,这句话叙述了作者对事物感到

6、欣欣然。生4:我也喜欢这句话,但我从“波色乍明中读出了早春河水的明亮清澈,而且后面还运用比喻句“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师:你能从文中关键词语和修辞的角度品味语言值得同学们学习。你在朗读这句话时觉得那个字词应该读重音生4:(轻读)我觉得应该是“解“明“清澈,因为这些词语都写出了波色的特征。师:还有不同意见吗(提示学生放声朗读品味)生5:我在读“乍这个字时声音比拟响亮。师:从这个“乍字中你能品出作者的感情吗(生感到疑惑,师提示:理解“乍字的含义。)生5:“乍这个词语是“忽然的意思,在文中表现了作者对眼前所看到的景色感到意外,精神感到振奋。师:品得太妙了,一个看似无义的虚词居然有如此深刻的内涵。请同学们

7、齐读这个句子来感受作者的感情。生6:我喜欢“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个句子让我读出了作者对能够观赏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而无比喜悦。师:你能解释“而字的含义吗由此你对这个语句是否有新的理解生6:(思考、顿悟)哦!“而表示转折,这个句子还叙述了作者为“城居者未知郊田之外的春景而感到遗憾。生7:我 觉得“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写的很好,因为这句话写出了鸟鱼等景物的悠然自得,而且还运用拟人手法。师:你能品出运用拟人手法的叙述效果吗生7:运用拟人手法使景物更加形象生动,充斥生机。生8:赋予这些景色以生命和人的感情。师:袁宏道山水小品善于把人的感情与景物情景交

8、融,把无形的情思化微有形的景物。后人曾这样评价:往往花有人的容貌、柳有人的感情、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运用拟人手法请继续品读。生9:还有“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也运用拟人,这句话也赋予山峦灵气,并且给人留下焕然一新的感觉。师: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追求: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文章用极其清新传神语言描绘了满井早春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正印证了“一切景语皆情语。四、拓展延伸师:面对美景,因作者的个性各不相同,所以进入笔下的景物各不相同,所叙述的情感态度自然也不相同。请阅读课文末段,结合相关资料,谈谈袁宏道在文中

9、所寄托的情感与本单元其它三篇课文的作者所寄予的感情有何不同相关连接:袁宏道轻视名利,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驰名的游记,如?西湖游记二那么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由于所任职务比拟清闲,使得他有空闲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写于此时。(生结合课文小组讨论、

10、交流。)生1:本单元其它三篇文章都是叙述作者因被贬官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心情和感想,而袁宏道是借景抒情,来叙述自己对山水的热爱。生2:?小石潭记叙述了柳宗元被贬官后的凄凉,?岳阳楼记表现了作者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报复,?醉翁亭记也是叙述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这三篇文章都与作者的政治追求有关,而?满井游记中作者却表现出自己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生活。师:你能结合文中末段的具体语句加以表明吗生2:文中说“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表明作者喜欢这里的山水,叙述自己观赏山水的闲情逸致。师:你觉得这句中的“近应是什么意思生2:应该是作者的住处与这里的距离很近。师:还会有

11、其它深意吗生3:我觉得还应该有作者的心与景色的很近,可以说融为一体。(全班同学对该同学的答复予以热烈的掌声)师:辛弃疾曾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此,真是无我相融,相逢如知己呀!传统的文学主张“文以载道,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政治理想。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于对自然风景的客观描写,叙述作者厌倦仕途,轻视名利,钟情于山水的情感,强调自然、天真、趣味。(板书:独抒性灵)师:除?满井游记外,袁宏道还给后人留下大量的游记名篇,如?西湖游记二那么请同学们齐读(西湖一),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点评,可整体评价,也可抓关键语句细品。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那么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

12、掉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生齐读。然后点品文章)生1:“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这一句句式整齐,并且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西湖景色的魅力,叙述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感情。生2:本文运用比喻句,把山、花、风、波浪的特点写的恰到好处,并运用典故叙述了作者陶醉语山水之间的情怀。用简洁干炼的语言叙述了作者对美景的热爱之情。生3:文章语言优美精练,运用比喻绘声绘色,句式骈散结合,创设优美的意境。师:(课堂总结,然后组织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齐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