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426402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也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也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也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也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也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也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也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设计 大成效 谈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 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 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 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 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 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 - 学生笨。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 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 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 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一、挖掘教材 设计

2、问题 激发思维 突出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 这些问题交织在 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 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 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 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例如:关 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开始,教师通过演示一辆小车分别从斜 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滚到水平轨道上,第一次水平轨道上是毛巾,第二次 是纸板,第三次是玻璃的实验。有意识地提出几个启发性的问题:1、为 何小车要从同一高度滑下? 2、小车滑到三种材料上运动的距离有何不 同? 3、

3、三种材料对小车的阻碍有何不同? 4、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5、猜想一下若在水平轨道上没有阻碍,小车将如何运动?通过这样的探 索不仅使学生能够大大强化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认识,并能从中体 会到通过抽象思维,突出 主要因素,并推理规律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 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 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我在自由落 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 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

4、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 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 学说 , 两物相加更重了 , 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 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 , 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 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 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 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 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 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在学习上不善于 提出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就是缺少主体性思维。教师应不断启 发学生

5、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 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二、联系实际 设计问题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 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 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 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 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遇到实际问题 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 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 和物理模型。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 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

6、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 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 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 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 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 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 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 逐步 培 养 学生 主动 观察 自 然- 寻 找 问题 - 运 用所 学 知识解 决 实际 问题的应用能力。三、优化问题设计 遵循认知规律 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 教师应在可能的

7、 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 ,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 行引导 , 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 。引导的方法包括: 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 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 规律。在讲摩擦力一节时,主要介绍两种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大小和 方向等,其中静摩擦力的的大小和方向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总结 时再举用水平力推桌子没有推动的例子,就没有新意,不能再引起学生的 兴奋。因此设计了用水平力将一本书压在坚直墙壁上的例子,提问: “如 果对书的压力逐渐增大,书受的摩擦力如何变化?”这一问回答错误最多 的是:“因为

8、f =卩N, N增大,所以f也增大”。至此可借题发挥:“增大 后的摩擦力必大于书的重力, 那么书将沿墙攀登了?” 学生听后哈哈大笑, 自知出错,而后兴奋、思考,变信口回答为主动探索例如:在讲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时,故意先提出“力 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再如,讲到“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研究物 体的运动, 我们得到的结论一般不同” 时,首先让学生讨论 闪闪的红星 影片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的“青山是否走”这一问 题。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选择不同参照物,结论是不同的。如在讲重力之前引出 “飞流直下三千尺, 凝是银河落九天” 的诗句等, 这样的引入直接,能迅速激发学生

9、兴趣。在讲动量定理时,提出茶杯从高 处落到不同的地面上会不会摔碎?这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 考,且能根据各自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出多种回答,尽管他们的回答是不全 面的,但给新知识的讲授创设了良好的情境。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 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 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 交互应在 元认知级 ,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 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

10、的提问。 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 度和梯度,即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 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 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 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 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 ,通过提问 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 的思维过程。(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 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 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 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

11、, 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总之,问题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 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 能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 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 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如:“速度 ”概念形成教学时,因学生对 “运动 ”现象已有初步 的感性知识,教学过程可设置以下背景问题:(1)同时起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2)百米赛跑时,怎样比较运动员的快慢?( 3) 百米短跑冠军同奥运万米长跑冠军,他们之间的快慢怎 判

12、断?问题设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分析, 教师汇总众多学生自主探讨的结果, 引出要比较运动快慢所涉及的关键词“路程”“时间”,说明物理学中常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概念形成过程中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不再被动于教师的 说教,真正地把学生放到学习主人的位置上来。例:一个瓶子能盛一千克的水,用这个瓶子能盛多少汽油?对 此题教学引导学生作如下分析:要知道瓶子能盛多少汽油,需知瓶 子容积和汽油的密度。由瓶子能盛一千克水和水的密度可知水的体积,而水和汽油的密度可查表得之。像这样,教师只要在典型例题 分析时,重视解题思路思考过程的暴露,就能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解

13、教学重点、难点或疑点时,可酌情设立关卡悬念,激发 学生闯关夺隘。当讲到关键字眼时必须留下时间间隙:设卡启发。如讲到“物体在做直线运动且所受合外力减小时,则它的速度越来越”,那个“大”字应让学生思考解答。教师善于设卡激思, 学生善于“接下咬舌”,教学本身就具体地增添了精讲多练、启而 后发的色彩。教师板书应凝缩教学内容,且关键字眼可留下空白启 发学生弥补。这个空白就是教师激励学生主动联想的兴趣焦点,学 生凭借知识积累通过积极思考在笔记本填补空白后,一经教师正式填空讲解,使学生更能明辨是非,加深印象。例如:关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开始,教师通过演示一辆小车 分别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滚到水平

14、轨道上,第一次水平轨道上是毛巾, 第二次是纸板,第三次是玻璃的实验。有意识地提出几个启发性的问题: 1、为何小车要从同一高度滑下? 2、小车滑到三种材料上运动的距离有 何不同?3、三种材料对小车的阻碍有何不同? 4、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 论? 5、猜想一下若在水平轨道上没有阻碍,小车将如何运动?通过这样 的探索不仅使学生能够大大强化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认识,并能从 中体会到通过抽象思维,突出主要因素,并推理规律的一种方法。例如:在讲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时,故意先提出“力 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再如,讲到“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研究物 体的运动,我们得到的结论一般不同” 时,首

15、先让学生讨论 闪闪的红星 影片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的“青山是否走”这一问 题。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选择不同参照物,结论是不同的。如在讲重力之前引出 “飞流直下三千尺, 凝是银河落九天” 的诗句等, 这样的引入直接,能迅速激发学生兴趣。在讲动量定理时,提出茶杯从高 处落到不同的地面上会不会摔碎?这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 考,且能根据各自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出多种回答,尽管他们的回答是不全 面的,但给新知识的讲授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在讲摩擦力一节时,主要介绍两种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大小和 方向等,其中静摩擦力的的大小和方向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总结 时再举用水平力推桌子没有推动的例子,就没有新意,不能再引起学生的 兴奋。因此设计了用水平力将一本书压在坚直墙壁上的例子,提问: “如 果对书的压力逐渐增大,书受的摩擦力如何变化?”这一问回答错误最多 的是:“因为f =卩N, N增大,所以f也增大”。至此可借题发挥:“增大 后的摩擦力必大于书的重力, 那么书将沿墙攀登了?” 学生听后哈哈大笑, 自知出错,而后兴奋、思考,变信口回答为主动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