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野外顶岗实习报告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4255687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野外顶岗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全野外顶岗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全野外顶岗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全野外顶岗实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全野外顶岗实习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野外顶岗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野外顶岗实习报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野外顶岗实习报告美好的时光总是感觉很快就过去了,短短的十天天童实习在我们刚沉浸于其中的乐趣时就结束了,现在回想起来, 那是多么美好的一段回忆。第一天大部队出发清晨六点,闹钟把我们从梦乡中拉醒。这是进大学以后为数不多的几次早起, 因为今天不是一般的日子, 我们要出发去宁波天童进行为期十天的实习。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在上海火车站的候车室会合,每一个人都是重型装备( 身上背一个包, 手里还提着一个 ) ,最有趣的是有一个女生寝室全体都拖一个箱子,快赶上一支登机的空姐队伍了。一路上,大家都很兴奋,长达6 个小时的路程,对于整个车厢都是同学的我们来说,就像一次集体活动,打牌、聊天、做游戏,时间在欢笑声中走

2、过,刚火车停住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已经到了宁波。下了火车,又上了公共汽车。我们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又过了一个小时,到了,我们终于达到了“传说中”的华东师范大学天童实验基地。虽然看上去有些简陋, 但是看到了“传说中”的老王站长,感觉到好亲切, 我相信我一定会在这里度过美好的十天。 我们这一届的学生特别的多,所以住房问题很成问题,不过在老师们的安排下,一些都井然有序。第一天,我就看到了“传说中”的天童蚂蟥和马路( 为什么特指天童蚂蟥, 只是因为它的名字对我们早已如雷贯耳) 。晚饭,不记得是什么了,但是我还记得那是不错的一顿,比我们想象中的好很多。吃过之后,大家各自收拾东西,第一天就这样在忙碌中度过了

3、,但这只是一个开始。第二天踏查地形,率先砍树又是清晨六点,李立老师用扩音器把我们震醒,这是我们才意识到,以后的每天,这个时候就该起床了,而不再是 7:30。吃过早饭,片刻休息之后,天童实习就真正开始了。早上,是踏查地形,有王希华老师带队,绕着周边的山林,熟悉一下地形,顺便认识植物。由于来之前就知道实习过后会考认植物, 所以从第一天起, 大家就对植物特别感兴趣,一路上,紧跟着老师,记录笔记,遇到不认识的植物就采, ( 不过不能乱采,采集植物标本要求新叶老叶皆有,不能单采一片叶子,花期的最好有花, 结果的要有果实, 蕨类最好连根一起 )几段路下来,每人手里都是一大把的植物。虽然记得模模糊糊,但是大

4、部分植物的名字,都已经存入记忆了,只等慢慢的一一对应。下午,各组分组实验,我们组首先做植被实验。跟着大小两位师兄,来到古天童的采石场附近。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测定生物量。测定的树种是木荷和马尾松。 每种树选择 3 个不同胸径的个体, 将其砍下,测量胸径 (1 。3m处直径 ) ,地表直径, 0。3m处直径, 1/10 高处直径,树高,树冠直径,第一活枝高,第一叶层高。然后测量叶片鲜重,新枝和老枝的鲜重,树干重量,分别采样,以备进一步实验。看似简单的实验,却是一个高强度的重体力活,才开始第一天,我们就觉得好累,十天的实习,相信不会轻松。第三天继续砍树,辨认植物还是清晨六点,不过这次李老师改用他洪亮

5、的嗓门喊我们起床,因为我们在前一天将他的扩音器藏了起来,直到最后一天才还给他。由于昨晚烘干样品时不慎起火, 我们的样品损坏一部分, 所以加重了我们今天的任务。不过一回生二回熟,同样的工作,更多的工作量,反而我们用了更少的时间, 早早的结束了早上的工作。 正当我们快体力不支的时候,我们的砍树任务终于结束了。下午,我们跟着王希华老师, 开始植被的另一个实验, 拉样方。今天才是试手、学习。先到了离基地不远的一片林子,认清楚其中的所有的植物,然后就开始了。首先是用卷尺拉一个 20*20m的正方形,要求精准。再将其分成四个 10*10m的样地,每一个样地在其同一个方位 ( 比如一个样地的 10*10m在

6、左下角,那其他三个也必须在左下角划分 ) 划出一个 5*5m的样地,再在其中的同一方位划出一个 1*1m的样地。在 10*10m的样地中辨认乔木的种类,数量,高度和遮盖度 ;在 5*5m的样地中辨认灌木的种类,数量和遮盖度 ; 在 1*1m的样地中测量草本的盖度。在盖度测量上,运用多盖度综和级 (5= 不论个体多少,盖度75%;4=不论个体多少,盖度为 50%75%;3=不论个体多少,盖度为 25%50%;2=不论个体多少,盖度为 5%25%,或者盖度虽然 5%,但个体数稀少 ;+= 个体数稀少,盖度第四天走陡坡,做土壤仍然是清晨六点,大家按时起床,一阵忙碌之后又开始了新的一天。今天早上, 还

7、是跟随王老师拉样方。那个地方比一般的要陡一些,在 70 年代被砍伐过,现今长成为木荷 - 栲树林,最大的特点是以萌枝为主。同样,对其拉样方,然后测定。植被实验做完了,到了下午,开始了土壤实验,以王秀芝老师为指导。第一天也是练手,着重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方法。 首先是选地和挖剖面, 要求选择受人为影响小的土壤,用铲子竖直铲出一个剖面,用小刀轻轻挑土,显出自然面根据颜色划分层次,一般分枯枝落叶层 (A0) 、腐殖层 (A1) 、淋溶层 (A2) 、淀积层 (B) 和母质层 (C) ,也会在中间出现 AB、BC等过渡层。同时用罗盘测坡向和坡度。在测坡向时,人背对剖面站立,北向正对剖面朝向,调节罗

8、盘上的气泡使之到中间,瞬时按下按钮,固定指针,读数。测坡度时,正对剖面,用手大致笔划出坡度,将罗盘侧向竖立,南向朝上,按坡度方向摆放,调节内侧气泡到中间,记下读数。接着就是一系列并行实验,有测 PH值,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湿度,根系及侵入体和新生体。测 PH时,用小刀取土先预擦一下白瓷板, 然后取少量,滴入试剂,混匀后与比色卡比色读出数值, 过程当中注意不能用手接触。测颜色时取土壤细小颗粒撒在比色卡上比色,区别颜色。测松紧度用小刀插试土层,分松散、疏松、紧实和极紧。测湿度是用手紧握土壤感觉,分湿、润、稍润、潮和干。测结构时用铲子去土,抖匀,观察大块,块状,碎块状和颗粒状的多少。测质地时取

9、部分土,加少量水,揉搓,看是否能成球,成条,成环而划分不同土质。侵入体一般指人为垃圾,石块等。说这一次实习,其实也不是一次实习, 因为这次实习中有一天,而且是在野外进行的, 没有直接参与到公司工作中去, 不过这次实习的收获还是不小的,虽然不是很正式的,但是总是有收获的 !实习完全结束已经两天, 虽说实习报告里面已经写很长的感想,但是这里还是想对这一次野外实习做一下总结,主要是经验和教训。我不是地质专业的,所以一开始就没有很用心,这是第一个教训:即无论做什么,一旦做了就必须要认真对待,并且必须无条件高要求完成,不然就不做。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时间怎么办,次要的任务要不要放一放 ?

10、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在任何时候只能全神贯注做一件事,选择主次,一件一件地来。以前的经验证明同时做两件事,我达不到那样的水平。有了第一个问题,后面的也就必然发生:在实习之前没有作任何的准备工作。至少应该了解一下,地质实习应该注意些什么,实习过程中要记录一些什么,实习要求有哪些知识准备的要求 ( 包括学过又已经忘记了的 ) 。还有就是有必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一来做到心中有数, 二来防止实习完了之后书已经被借完了。 到要写报告的时候,我去图书馆没有借到一本书。如果说前一个说明了预习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就是提醒我时刻记得复习。每天实习之后,完全应该把一天的内容一下,写一个日志,以使以后的总结

11、更方便一些。我也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可是一拖再拖,一天也就很快过去了, 结果到最后对每天实习的内容没有一点印象,图也会不出来。这也说明了今日事今日毕的重要性。事实上,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每天必做的至少包括晚上留出一段时间来复习一天的功课,回顾一天的收获。无论是实习还是其它的学习,绝对不能再像前两个学期一样在最后一个月临时抱佛脚。一个实习最终就是要得到一个报告,这也是实习的目的之一。因此对实习报告的准备一点也不能含糊, 除了前面讲的实习前的预习之外,还包括每天的日志。 每天的时候就应该标出来重点,绘出必要的图形,当然这要在你知道实习报告要写什么的前提之下 ( 可以问上一届 ) 。如此一来报告也就很

12、轻松了。不想这一次那么狼狈,还晚交了。实习报告时手写的, 这一次算是对一年到头没机会手写的一个补偿吧,也给我一个警告:需要练习手写了。我那个字看起来真别扭,不像一个大学生的字,歪歪扭扭,与涂鸦有得一拼。而且平时也发现很多字居然在电脑上面能够打出来却不会写,这是一件悲哀的事。总之,这一次实习尽管过程比较好,但是结果比较惨 ( 自己的感觉) ,当然惨的同时也意味着收获教训。但是教训一定要牢记心中,并针对性的付诸行动。希望我下次总结的时候不要出现遗忘这一条!这一次实习总结的教训有很多,我还是需要不断的进步的,我知道自己面临的困难有很多, 可是我不会就因此而放弃, 我会更加的努力的,只是这种努力不一定会实现, 但是有想法总比得过且过好的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