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桃花源记的作文5篇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4115076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桃花源记的作文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桃花源记的作文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桃花源记的作文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桃花源记的作文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桃花源记的作文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桃花源记的作文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桃花源记的作文5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桃花源记的作文5篇 篇一:略谈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 略谈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 内容摘要: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出色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文库中的珍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面的小记,它以丰富奇丽的想象和朴素自然的文字,描绘出一个美妙的境地,表现了作者不满当时腐败政治,追求理想社会的强烈愿望。它的基调是浪漫主义,我们必须从总体上把握这一点,详细地说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有如下三点:一、擅长设臵悬念,展现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二、擅长运用朴素净泊的点睛之笔,勾勒出真率诱人的意境;三、擅长用“癯而

2、实腴”的语言,表现豪放深邃的情思。 关键词:设臵悬念 朴素净泊 癯而实腴 引言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是中国文化史上特别重要的一位诗人。他不仅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创始了田园文学这一伟大的潮流。陶渊明的诗文四处弥漫着他的田园气息,随口念上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你仿佛已经超然世外了。陶诗在文学史上是个传承点,屈原之后,数百年间未曾出现和他一样伟大的诗人。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开场反省本人所处的境地,关于战争和社会以及人类命运惊醒考虑。在那个崇高名士气度的时代,陶渊明的诗文正代表了关于“人的觉悟”人应该有精神世界,而不仅仅在物质之下生存。随之而来的唐朝,王维、白居

3、易、李白和杜甫如此伟大的诗人。也都在他的作品里找到灵感,汲取营养。陶渊明的诗文中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而历经千年风采仍然的桃花源记更是作者思想和艺术的精华之作。本文仅就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擅长设臵悬念,展现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音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那么名”。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岳阳楼,欧阳修至于岳阳楼,苏轼之于黄冈赤壁,莫不如此。但他们写的都是实景,而桃花源仙境却都是虚构出来的。以一篇诗文虚构一个仙境而令人神魂颠倒,在中外都是少有的。武陵桃源,远是不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陶渊明作桃花源诗并序以后,始为文人墨

4、客所重,梁陈之际已有诗人涉足山溪,探寻灵秘。至唐代开元填报年间,桃花源忽名声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关注。天宝七年,诏令“三十户益蜀免赋税,永充洒扫,首备山林”。此后,游着日众,成为人皆慕趋的风景胜地,吟咏之作也历代继继不绝.。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不断是美妙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远的魅力。尽管唐代汉语说“桃源之说诚荒唐”,子虚乌有,但是古代诗人宁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总是怀着忠诚的心理和美妙的愿望去寻求那梦中美妙的温馨。他们“不疑灵境难闻见”,只怪本人“尘心未尽思乡县”(王维桃源行),“尘心如垢洗不去”(刘禹锡桃源行)。也许,愈是奇异愈能叩动世人的心扉,因此尽管“仙家一去寻无踪”,“

5、只见桃花不见人”,不得不带着“恨满桃花一溪水”的惆怅离去,也仍然魂牵梦绕,津津乐道,难以忘情。由于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作者陶渊明擅长设臵悬念,巧妙构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曲折新奇的故事。 桃花源记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文章的构造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文章以“晋太元”年间,“捕鱼为业”的“武陵人”的足迹为线索,以他的所见所闻构成生活画面和故事情节。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清楚晰,大概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间隔,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有时间,有人物,开篇即显曲折,把一个“浪漫”故事写得放佛

6、真有其事,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渔人“缘溪行”看到了“芳草鲜美,落英绚丽”的奇丽风光,“甚异之”因此产生了“欲穷其林”的念头。一个“欲”字,既展现了渔人又惊又喜的心情,有造成了悬念,使读者骑虎难下。从“林尽水源到“豁然爽朗”,极其简单地表达渔人“欲穷其林”的过程。大概山穷水尽,实那么柳暗花明。渔人眼前出现了佳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但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妙雪这个世外乐土的风光,而是尽情地刻画了桃花源的主角人的活动。这是个故事的核心,也是它最动人之处。“往来种作,男女穿着,悉如外人”,他们“见渔人,乃大惊”,“咸来征询讯”,对待渔人是“设酒杀鸡作食”,“各延

7、复至其家”,十分客气,并说:“缺乏为外人所道也”,通过桃花源人对渔人的征询讯,招待个嘱告,表现了他们的淳朴和真诚。 最后写渔人“得其船”,辞别了桃花源。故事至此大概能够完毕了,但作者忽然笔锋一转,造成一种扑朔迷离的艺术效果:渔人“扶向路”,后来却“不复得路”;“处处志之”,后来却找不到“所志”;南阳刘子骥曾“欣然规往”后来却“未果”。写得忽隐忽现,亦真亦假,曲折新奇,发人深思。就文章的情节说,一方面这个动人的世外天地与作者淡泊旷远的心境十分和谐;领一方面,从文章的思想内容来看,这些新奇的情节,又是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效劳的,它表达了作者向往理想社会的强烈愿望。从渔人进入桃花源,到“遂迷”,“不复得

8、路”及“后遂无征询津者”,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桃花源诗不存在的,然而它正是农民不满统治阶级压榨剥削的意志和愿望的反映;它虽是作者胸中理想的抒发,却又处处爽朗着人民反对君主虐政,向往幸福安乐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因此,这种忽隐忽现的情节及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互相交替之中,又启迪人们为争取自给自足的自由生活去进展斗争,这就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思想价值,诗人感到情节曲折而不离奇,有一股耐人寻味的味儿。 二、擅长运用朴素净泊的点睛之笔,勾勒出真率诱人的意境。 两晋至南北朝的文学中,华艳之笔极盛,而桃花源记全文300多字,极少使用华美的词语,只在文章开头写到“桃花林“,写到”芳草鲜美,落英绚丽”。如此,整篇文章

9、犹如水墨画中加了一点淡彩,给人以清新的笔的感受,但整篇文章基调仍然朴素净泊的。作者用朴素净泊的点睛之笔,勾勒出真率诱人的意境,引发了读者无限的遐想。“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绚丽”我们仿佛领略到了宛如仙境的桃花林风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我们仿佛看见了平旷的土地,整齐的房舍,肥沃的田野,有没的池塘,纵横的道路,临近的村落,猫咪的桑竹我们仿佛听到了鸡鸣狗叫的声音,而本人放佛也臵身于富足宁静的田园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穿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生活。“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

10、至其家,皆出酒食”我们仿佛又感遭到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和真诚,“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如此的诗句又萦绕于耳边。总之,作者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恬静欢乐的与世隔绝的田园风光,让我们心神向往。中国的古典诗歌特别注重制造意境。所谓意境,确实是作者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描写对象上,制造出可见而又诗人感动的那种意境。优秀的诗歌一般都有动人的意境,而散文也一样要有意境,才称得上是上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朴素净泊的点睛之笔所制造的意境,便是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桃花源记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在田园诗中经常所描写的呐喊总恬静优美的生活图景。如渔人静如桃花源后所见到的一片地广物丰、和平宁静的景象:“土地

11、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于诗人在归园田居中所描绘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景物和气氛是多么类似。生活在桃花源中的人们“往来种作,男女穿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又与诗人在移居中所写的“农务各自归,空闲辄相思,相思那么披衣,言笑无厌时”是多么的一致!但桃花源记比作者在田园诗中所写的农村生活更美,更理想。陶渊明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和庚篇二:桃花源记集及 桃花源记试题集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绚丽。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12、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爽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穿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征询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征询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征询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

13、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征询津者。 (202肇庆) 1以下句中加点词意思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遂与外人间隔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停数日,辞去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说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接着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征询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译: 二.(07重庆市,15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

14、代汉语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仿佛假设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叮嘱他“缺乏为外人道也”是由于。 5世外桃源寄予了陶渊明如何样的社会理想? 答: (甘肃省金昌市)读桃花源记,完成812题。(分)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征询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译文: 2.本文的线索是

15、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分) 答: .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缘故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缘故是: 4.文中哪些话说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接着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分) 答: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事实上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意图呢?(3分)答: 五.(202吉林省)(甲)阅读桃花源记,答复以下征询题。(10分)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2解释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答: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分) 答: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