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能力调查报告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3815877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实践能力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生实践能力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生实践能力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生实践能力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学生实践能力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实践能力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实践能力调查报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视创新精神 培养时代人才-关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摘 要】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发扬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创新精神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活动是创新精神得以实现的保证,是创新精神的发展和延续。创新与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创新必须应用于实践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研究和创造活动中,才能总结经验,精益求精。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把创新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级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 实践一、 调查背景近年来,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变革学习方式,强调在学科领域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

2、习的空间;注重知识发生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注重主动学习过程,继而形成一定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与之相应的教材新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如何变革学习方式,组织好这些内容的教学,同时在教材的使用中,创造性地选择更多的内容,开展探究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必须面对而无法回避的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特别是一般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还是较低的。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许多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

3、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现在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有些人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稚嫩,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二、 调查方法和过程1.调查对象:湖北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2调查方法与过程:通过问卷法在学生宿舍进行问卷调查,依次有分组(将全班30名同学分成3个小组,每组设组长1

4、名)、分配任务(定课题、查资料、制问卷)小组讨论、发放问卷(每人5份问卷,随机发放)、收集并整理问卷、数据分析、调查结果总结、撰写调查报告、总结经验这些环节。三、现状与分析我国大学生因长期接受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力的训练,忽视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缺乏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思维死板、缺乏活力、缺乏创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面对许多既尖锐又艰巨、既复杂又实际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制定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到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问题,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思维,而这一过程正是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和培养的过程。虽

5、然各高校在运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然而客观分析新时期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不难发现,在取得了巨大成绩的情况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组织实施不同于理论知识的简单运用,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更高的要求。而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有40%的院校组织社会实践的形式过于呆板,流于表面,缺乏深度,针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而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由于经费和其他方面的原因,高校多以组织学生参观厂矿企业甚至风景区为主,缺乏让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空间;暑期组织

6、的几支队伍虽然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但多为象征性的做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缺乏对一些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更谈不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眼界,但对于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2、社会实践活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统一,资源分散在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健全的机制与之相配套。但从目前存在的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内部的大学生实践活动机制不够健全,管理不够统一,资源分散而又“政出多门”。如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是由学校各级团委负责实施的,学习实践教学则由教务处统一负责管理落实;各个院系自己专业课程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往往是自己的院系负责,而实

7、践环节中的经费和场地等实践教学条件又往往需要各级部门和领导的协助和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因管理不统一造成了低效、无序开展;另一方面,由于实践资源的分散而难以形成合力。3、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停滞不前,缺乏社会各界的支持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而目前我国各高校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还面临着一些难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得不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普遍重视和大力支持,基地建设常出现走形式、走过场的问题,缺乏系统性建设和维护;许多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和民营企业等单位都不愿意接收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不愿意成为大学生

8、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一份子。 下面是我班进行调查问卷的一些数据分析:7.你认为影响自己提升创新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选项次数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Valid缺乏教师指导2618.718.818.8教育机制的缺陷(应试教育等)5338.138.457.2经济条件、物质条件不具备3122.322.579.7没有合适的载体或平台2820.120.3100.0Total13899.3100.0MissingSystem1.7Total139100.0大部分学生认为是教育机制的缺陷影响了自己提升创新能力,因此应该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加上教师的有机指导以及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等来不断提高创新意识。8.你认为老师

9、着重从哪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选项次数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Valid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小组讨论、个别辅导、交互提问)5539.639.939.9教师要掌握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方法艺术6446.046.486.2教师要整合教学计划1913.713.8100.0Total13899.3100.0MissingSystem1.7Total139100.09.你认为影响我校创新活动组织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是选项次数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Valid指导老师水平3525.225.425.4经费支持5640.340.665.9学生水平1913.713.879.7组织者能力2820.120.3100.0

10、Total13899.3100.0MissingSystem1.7Total139100.0 从上表明显可以发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原理,没有经济作保证,很多活动无法展开比如说创新活动,因此学校应适当增加对这一方面的支出从长远出发来提高本校学生的素质。12.你对本校组织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态度或看法?选项次数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Valid认真实践完成8762.663.063.0随便糊弄过去1611.511.674.6这种活动无意义,纯粹浪费时间1510.810.985.5每组人很多也不差我一个,去打酱油2014.414.5100.0Total13899.3100.0Missi

11、ngSystem1.7Total139100.014.你会通过什么方式参加创新实践活动?选项次数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Valid学习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实践生活5640.340.640.6积极参加各社团组织的创新实践活动5136.737.077.5利用课外时间做兼职2618.718.896.4没意识去参加创新实践53.63.6100.0Total13899.3100.0MissingSystem1.7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还是很强的,能够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实践生活中,也能够积极参加各社团组织的创新实践活动,因此只要学校多给学生平台以及教师的指导,学生定能充分挖掘其自身的潜力。三、

12、 对策及建议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 (一)建立培养创新素质的社会环境 激发大学生创造力潜能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期待、社会资源、社会的承认和奖励、成功的机会等几个方面。 1、社会期待对于大学生创造力潜能的开发是十分必要的激励。如果一个社会给予他的成员在创造创新方面更多的期待,很可能就会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创造发明和技术创新之中: 2、社会资源对于创造力潜能的发挥很重要,有机会接触成功的创造者、并能得到必要的文化资源对于一个创造性构想的完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先进的社会文化形态应无差别地让所有人自由使用文化资源和文化手段,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所有大学生参与到社会改良和创造发明之中; 3、社会为众多的创

13、造者提供的可能成功机会越多,社会成员投身于创造发明活动的热情也就越高,尤其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其在某些领域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而社会在这些领域或方面提供的表现机会却很有限,这自然会削弱大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热情。 (二)在高校内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人才是高校的产品,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和长远发展,也会影响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但与物质产品不同,人才是有生命的,其培养过程是教学相长、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反应在人才培养的各个

14、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让成才的选择权回归学生手中,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要满足学生成才的选择需要,需要着力解决以下两方面关键问题: 首先,需构建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给学生发展提供多次选择机会。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学生通常只是服从、执行,很少有选择的机会,学生只是结构单一,创新实践能力不足,适应性及发展后劲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必须时刻紧盯社会变化,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将高等教育的目标从培养“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全面型人才”。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 其次,要切实加强教学建设,为学生成才提供丰富的内容。高校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还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必须的条件:加强图书资料和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重组的资源和快捷便利的渠道。 五、结语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面发展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高等学校是塑造人才的重要基地,必然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应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采取创新的教学方式,巩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