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3558018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6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学习主体,让同学死记硬背,教师死输硬灌,同学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使教学丧失了主体的独立性和发明性。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发挥同学的主动性、能动性。为了改变以往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独裁”地位,我在执教与朱元思书一课时,把翻译原

2、文的工作交给同学,让他们对照课下注释或利用辅导资料,合作翻译原文,个别疑难词句可留到本节课解决。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书信体写景小品,文字清新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便于创设情景,激发同学兴趣。因此,执教此课时,我做了如下的优秀教案:调动经验,诵读课文调动情感,进入情境关注体验,积累感悟,启发引导,还精彩于同学。一、导入情境同学小组交流整合预习疑难,提出疑问:生:我对这个句子“急湍甚箭”中的“甚”字不太理解。师:赶快帮帮他。生:我觉得根据课下注释可理解为“比”的意思。生:我认为“于”字解释为“比”。老师适时解答疑难,其实,“甚”在这里可译为“胜过、超越”。生: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而文中的内容

3、却是写景,这是不是不合理呢?还是另有目的。生:我觉得作者写景是为抒情。师:很好,看来情由景生这一点你深有体会,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探究问题,来诵读这篇美文,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二、诵读体验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同学纷纷举手,指定一名,同学评价。师: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会带给人美的享受,何况吴均在这封书信中描绘如此秀丽、壮美的景色,咱们岂能错过,跟老师一起来读吧!同学跟着我的语气、语调、语速,带着欣赏、陶醉的表情小声诵读,然后自由诵读。构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同学创设情境的气氛如何,直接影响着同学情绪感染的与否。师:根据你

4、的学习经验,向大家推荐一下你背诵古文的方法。生:可以分段背诵,化整为零。生:我觉得根据译文背诵效果也很好,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记的才牢。生:既然文中是写景,它是有层次的,比方本文是先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景色,后分写异水和奇山,依照这个思路背就很清楚了。师:所谓背无定法,但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三种,理解文章的脉络就很好背诵了。现在我们来想象: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坐在小船上,随着江流飘荡,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多里水路,全是奇山异水,这在天下是独一无二的。请大家齐背第 段。这么美的景象作者是如何展现在我们眼前呢?生:这个问题我看出来了,“水皆缥碧,千

5、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了水的清澈,清的一望到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了水的急。生:我也比较喜欢这一句,用比喻、夸张修辞,抓住水急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惊涛骇浪的气势。师:如此清澈、急湍的异水怎不令人神往,齐背第段。生:写山抓住了山的高峻这一特点来写。师:请举例说明。生:高山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四句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山峰的高而险。师:对语句的品味很到位,诵读原句。生:我发现作者通过泉水声、鸟鸣声、蝉叫猿啼来写山的美,这组美妙的声音让人留恋忘返。师:不错,作者正是怀着对大自然的赞美、向往之情来描绘这美景妙音的。到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齐读“鸢飞戾

6、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现在,我们就可以解答同学开头的疑问,书信中的写景目的是什么了。生:我知道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生:身处美景忘却俗世烦忧,放弃名利,表示了作者不追逐名利的思想。生:劝朱元思到大自然中来,唾弃名和利。师:这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齐背原句。构思:让同学以自身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同学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师:谁自告奋勇背诵全文?很好,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花儿不敢开出自身的亮色,怎么能够立身于烂漫的春光中呢?”你们就是美丽的花朵,敢于开放出自身的亮色!下面我们积累古代诗词中描写山水的名句,谁来推荐?生:绿树

7、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生:山随平野尽,江如大漠流。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构思: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需有足够的语言积累,从某种程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同学积累的过程。三、作业本文与三峡作比较阅读,找出异同和两文相映照的句子。构思: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联系,前后关联,比较阅读,可以加强同学对课文的感知体验。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注重传授文言知识,同学的主体意识渐渐被淡化。本优秀教案重视诵读对感悟文章的作用,离开了诵读,同学就难以去直接感受、体验文本,在诵读中质疑、探究是解决疑难、理解课文的好方法,同学思维的火花

8、会在诵读中碰撞。另外,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情景的创设,能充沛引发同学的想象,让同学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新课标中说:“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案例改变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尊重同学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同学谈感受,积累体验,自主分析、感悟作品,还精彩于同学。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美文。它以清丽的文字,明快的节奏,错落的韵致,隽永的意境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作为教材来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它,品味文章佳处,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

9、汇,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的。对富春江山水的陌生,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致。然而文章优美的语言会第一时间打动学生,我们不妨从朗读、品味语言下手。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恐怕是勉为其难。我们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一)知识与能力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

10、的学习过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学生对富春江山水可能是陌生的,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课前不妨让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富春江的介绍,得到初步的认识,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其山水特点。教师也可利用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引入课文的学习。示例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脸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如:“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一折青山一扇

11、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这些都是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骄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示例二: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

12、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学生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示例三:大屏幕出示富春江山水图片。富春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中国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山绕水生。为旅游风光中少见。来这里旅游,既可登山揽胜,又可泛舟荡游。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

13、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文体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的“书”指信。2简介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三、朗读课文,整体感

14、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语言美。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2请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3学生自由读,感受作品的语言美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给世务者,窥谷忘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四、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读完文章我们会发现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齐读第一部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学习字词。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3各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