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保护开发工作的考察报告范本1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3509160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7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镇保护开发工作的考察报告范本1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古镇保护开发工作的考察报告范本1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古镇保护开发工作的考察报告范本1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古镇保护开发工作的考察报告范本1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古镇保护开发工作的考察报告范本1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镇保护开发工作的考察报告范本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镇保护开发工作的考察报告范本1(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镇保护开发工作的考察报告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姓名: _单位: _时间: _FS 实用范本 | DOCUMENT TEMPLATE编号: FS-DY-20568古镇保护开发工作的考察报告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记录基本情况、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今后的应对措施。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意见,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带领市委宣传部

2、和旅游、文化、建设、广电等部门以及青年办事处的负责同志一行12人于 8月 31 日至 9 月 6 日赴无锡、桐乡、杭州、婺源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认真学习了当地在古镇规划、保护开发和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就我市如何更好地推进古城保护开发、加快旅游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 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领导参考。一、南方四地基本情况及保护开发现状(一) XX市惠山古镇。惠山古镇即以京杭大运河支脉龙头河为中心、以惠山横、直街为轴线的历史文化街区,隶属于 XX 市 XX 区,因地临惠泉山麓而得名,是XX 市文物古迹最密集、文化特色最鲜明、古风貌保存最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在 1.03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汇集

3、了代表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第2页/ 总24页FS 实用范本 | DOCUMENT TEMPLATE杰作的寄畅园、惠山寺,以及以水旱街为基本格局的传统民居街坊和融汇中西建筑风格的祠堂建筑群,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3 处 12 个点,时跨唐宋元明清,集中荟萃和展示了祠堂文化、运河文化、名人文化、茶泉文化、园林文化等多种文化,特别是118 处古祠堂群以数量多、品类全、年代跨度大、 密集度高而在国内独树一帜,被称作 “中国祠堂建筑博物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的民间泥塑艺术惠山泥人也诞生于此。惠山古镇被认为是XX 市现存的唯一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资格条件的古街区。惠山古镇保护开发规划编制工作于启

4、动,至全部编制完成。按照规划, 惠山古镇划分为0.36 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和 0.67 平方公里的风貌协调区。核心保护区的功能定位是游览、历史文化展示、展演,而风貌协调区的功能则定位为与古镇主体风貌相协调、环境优雅、高档次、高品位的旅游商务配套区和休闲度假居住区。在此基础上, XX市成立了惠山古镇保护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惠山古街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按照 “及时抢救、全面保护、积极利用、确保水平”的原则,于 11 月启动了惠山古镇保护开发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2 亿第3页/ 总24页FS 实用范本 | DOCUMENT TEMPLATE元,目前累计完成投资4.6 亿元,一期工程于去年9 月份竣工,二

5、期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整个工程计划到完工。 目前,古镇牌坊、祠堂等重要景点的保护性修复以及清淤理水、加砌驳岸、路面改造、管线地埋等工程基本完工,一条以龙头河、惠山横街为轴线的古街旧貌风光带已经初具规模。(二) XX 市乌镇。乌镇地处XX市北端,总人口 6 万人,是一个有着13 建镇史的江南水乡古镇,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之美誉, 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 “世界文化遗产 ”预备名单。十字形的京杭大运河支流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 ”。乌镇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风貌和格局。在 3.5 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内,明、

6、清和民国时期遗留的约16 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镶嵌其中、保存完好。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民居宅屋傍河而筑,河埠廊坊,过街骑楼,古色古香,处处体现了小桥、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镇风韵。乌镇又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故里。茅盾故居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 XX 市立足于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秉承“高起第4页/ 总24页FS 实用范本 | DOCUMENT TEMPLATE点谋划、 大手笔投入、 力求精品建设 ”的原则, 扎实推进乌镇保护开发。 1998 年委托上海同济大学编制了乌镇古镇保护规划。乌镇保护开发一期工程东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主要定位为民风民俗展示区,占地 0.46 平方公里; 投资

7、 7 亿多元开发建设的二期工程西栅景区投入运营,主要定位为休闲商务度假区,占地3 平方公里。 XX 市政府与北京中青旅合作,由中青旅集团控股经营。乌镇景区已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 级景区,现正在创建5a 级景区,获得联合国颁发的“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接待游客 284.4万人次, 门票收入 1.14 亿元,总收入 2.6亿元,其中境外游客27.99 万人次,是浙江省首个年接待境外游客超10 万人次的景点,入选 “欧洲游客最喜爱的十大中国景区”。(三) XX 市 XX 区小河直街。 XX 区是 XX 市的中心城区之一,京杭大运河在区内蜿蜒12 公里穿境而过, 在两岸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8、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小河直街位于XX 区运河河西地块,由于水路交通便利,从唐宋年间开始,就有民间交易集市,元末逐渐形成古代杭州城外的一个交通枢纽。到清末民国时期,小河直街一带商贾云集,物流通畅,经济第5页/ 总24页FS 实用范本 | DOCUMENT TEMPLATE发展达到鼎盛。小河直街现存的建筑多为清末民初的江南民居,街道两侧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茶叶行、米店、布庄、酱园、茶楼、客栈等店铺。 小河直街是XX市历史文化街区中传统风貌整体保存较为完整的街区之一。同时,改造前的小河直街也是 XX市老百姓生活最苦、 居住环境最差、 生活品质最低的区域之一。XX 市委、市政府按照 “保存历史真实性、凸现

9、风貌完整性、体现生活延续性、 显现人文自然融合性 ”的理念, 正式启动了小河直街保护开发项目,把街区分为核心保护区和风貌协 调区两个区块, 小河直街的东面为核心保护区,西面为风貌协调区,规模将近8 公顷。经过修复,小河直街已成为杭州运河边一处极具特色的旅游生活区。目前,小河直街原地回迁基本完成, 部分原居民住进了内部现代化设施齐备的“老 ”房子,重新过上了“逐水而居 ”的生活。临街店铺的招商工作也已基本完成, 9 月中旬正式开街营业, 小河直街再焕生机。这是 XX 市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街区保护项目,也是当地老百姓第一个因运河综保工程而受益的项目。原居民的顺利回迁,居住生活品质的显著提高,为

10、历史街区保护提供了第6页/ 总24页FS 实用范本 | DOCUMENT TEMPLATE良好模板。(四) XX 县古村落。 XX县于唐朝建立县制,古隶徽州,现隶属江西省XX市,面积 2947.51 平方公里,人口 34 万人,是朱熹和詹天佑的故里,素有“书乡 ”之誉。婺源地质构造稳固,历史上未发生大的自然灾害,也很少受到战争的破坏,再加上婺源人懂得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全县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古祠堂113 座、古府第28 栋、古民宅36 幢和古桥 187 座。明清时代的徽式建筑几乎遍布全县各乡村,达数千处之多。XX县是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 特别是婺源民居中的“三雕

11、”(石雕、 木雕、砖雕)更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典范。婺源古村落被称作“徽文化 ”的活化石。古村落的民居建筑群,依山而建,面河而立,布局紧凑而典雅,形成了村落整体轮廓与地形、山水的和谐统一,被国内外誉为 “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江湾、汪口、李坑是 XX 县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江湾系名人故里,曾孕育了明代户部侍郎江一麟、清代经学家江永等名人贤士,较完好地保存着三省堂、培心堂等古老的徽派建筑。 汪口村始建于宋朝, 距今已有 1100 多年的历史,第7页/ 总24页FS 实用范本 | DOCUMENT TEMPLATE有千年古街、 古屋、长河漂流可供游览,特别是有 “江南第一祠”之称的 “俞氏宗祠 ”气

12、势宏伟、布局严谨、风格独特,宗祠内凡木质构件均巧琢雕饰,各种图案达100 多组,被古建筑学家誉为 “艺术殿堂 ”。李坑村系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风格的江南水乡古村。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明清古建筑遍布,青石板街道纵横交错,数十座石、木、砖溪桥沟通两岸。民居宅院依山傍水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构成一幅天然画卷。近年来, XX 县对古村落实施了抢救性保护,使古村落道路水系、山水人文格局更加完整。目前,全县有2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12 个全国民俗文化村,13 处古建筑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项民间艺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获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在大力保护的同时,XX县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古村落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文化观光休闲旅游,短短几年时间,一跃成为全国乡村文化观光休闲旅游的热点和亮点,先后荣获 “中国旅游强县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