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陋室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3475444 上传时间:2023-12-3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禹锡的陋室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刘禹锡的陋室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刘禹锡的陋室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刘禹锡的陋室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刘禹锡的陋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禹锡的陋室(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刘禹锡的陋室导语:刘禹锡的陋室铭是家喻户晓的名篇,深受人们的 喜爱。刘禹锡的陋室铭展现怎样的情感呢?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所著,被选人初中语 文课本第二册。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元 九年(793)擢进士第,授监察御史。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 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以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 客,加检校礼部尚书。陋室铭作于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表现 了作者不慕荣华富贵,洁身自好的品格。关于刘禹锡陋室的处所,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河北定 县(旧中山郡),一说在安徽和县(旧和州)。定县说的理

2、由是,该 县南三里庄有陋室存世;和县说的根据是,刘曾任和州刺史,和 县城中也有一陋室。笔者认为,朗州(今常德市)才是刘禹锡笔下真正的陋室。从其家庭背景来看,刘禹锡家族世代为官。说远点,祖先是 汉景帝贾夫人的儿子刘胜,被封为中山王,子孙就成为中山人(旧 中山郡)。说近点,他的曾祖父刘凯,官至博州刺史。祖父刘媓, 开始任洛阳主簿。兼考公署外面的事。任满一年后,升殿中侍御 史,死后封尚书祠部郎中。父亲刘绪也是读书人,天宝末年进士。 后来在浙江西道公署任从事,同时兼任管盐铁的副使,接着就带 殿中侍御史的衔,在埆桥主持盐铁事务。这么一个世代官吏显赫 的家庭,河北定县(旧中山郡)禹锡的祖籍,房舍又怎么会简

3、陋呢?而和县的陋室,是刘禹锡长庆四年(824)宝历二年(826) 在和州刺史上任所建。此此,刘禹锡正是新官上任,先避开他理 应居住府衙不说,对于这么个上马管兵,下马管民的一州之长, 怎么会有那“陋室”主人“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的状况。更何况,刘禹锡常自比“卧龙”足见其 勤于政事,大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由此看来,陋室在和 县的可能性也不大。朗州有其修筑陋室的基础。且看刘禹锡自己的一段生平,就 不难发现。刘禹锡 20 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幸而一次考中。隔了一年, 又靠文才考取吏部取士科,任太子校书。丞相、扬州节度使杜佑、 兼徐泗濠节度使推荐担任扬州掌书记。过了二年

4、,又被调往京兆 府主簿,后被提升临察御史直到户部侍郎,皇帝赐给紫衣,位高 权重,振动一时,对于这样一位世袭官爵,而又少年得志,官运 亨通的仕人,在这一时段时正梦呓着大展宏图,绝不可能会居陋 室,独亨其乐之理,也根本谈不上“惟吾德馨”那种傲岸情操。然而,一场命蹇的改革,遭厄运,王叔文被杀,王丕被逼死, 八司马被窜逐。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之久。所谓“应怜一 罢金闺籍,枉渚逢春十度伤。”可见刘禹锡此时受尽了打击迫害, 政治上失意从这时开始,满腔抑郁不平之气,也是由于革新惨败 后所遭受的痛苦教训所至。“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谓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净狂沙始到金。”一曲浪淘沙何尝不是 他贬居朗

5、州的真实写照。然而,他没有退缩,没有气馁、没有屈 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千古名句正寄托 了他的政治热情。尽管失败后政治环境险恶,但他仍能“世道剧 颓波,我心如砥柱。咏史”,“岁寒松柏犹依然”(辞李相公), 这就是他所持的人生态度,很显然与陋室铭里的“惟吾德馨” 相吻合。司马是一个闲职,不能参与政事。刘禹锡在朗州期间除了拿 朝廷的薪俸标明他是官员外,其余和庶民百姓无异,州府里连个 住的地方都有没有给他安排,他只好屈住在朗州城东招屈亭 (朗 州人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修的祠庙)傍的一间小木楼里。正是这 个时侯他才居住陋室,开始了真正的平民百姓的生活。刘禹锡的 心灵深处是极不平衡的,

6、但这又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或邀客谈 笑,或窗下抚琴,或展卷读经,可以乐而排忧,舒胸吐意,寻求 那些超凡出世的真谛。所以,史称禹锡“善吾言诗,在朗州十年, 惟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朗州当时虽偏僻,但沉积着历史的神韵,有着丰富的文化遗 存,是一块迷人的神奇宝地,史书上称“常武为礼义之国”,“鼎 城为文物之邦”。在漫无边际的历史长河中,来朗州作宰的不知 凡几,但都曾给朗州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这些无不给刘 禹锡以激励。刘禹锡对朗州沿革的考证也很注意。他在武陵抒怀,汉 寿城春望、龙阳县歌中反映了朗州古朴的民情风俗和安定清 静的环境。“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朗州北倚逶迤武陵,南眺连绵雪峰, 史称“黔川

7、之咽喉,云贵之门户”,要居衡山、君山、岳山、湘 西诸山之中枢,得以吞洞庭湖色,纳沅澧灵秀,集山川胜景和诗 情画意于一体,熔先秦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古代巫术文化与南 方地域文化为一炉的湖湘文化又与原始图腾、宗教乐舞、民间傩 戏结缘。正是这样,这片不高但颇含神秘的山岳,自古以来,成 就了多少仁人志士。从尧、舜时期的善卷到战国时期的屈原、宋 玉,东晋时期的陶渊明等,他们都曾沐朗州山川灵气得武陵山水 之助,而风靡于世。这些又无不使刘禹锡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朗州 山山水水之中搜奇访胜,足迹遍及治下各地。桃花源是东晋大诗 人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人间仙境,他的游桃源一百韵桃源行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等诗叙述了游览经历

8、。德山为五十三福 地,又是德文化的始祖善卷隐居的地方。刘禹锡在此地曾留 下(善卷坛下作,说“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司马错是 秦昭王时开发四川的大功臣,后来为了征服五溪蛮,平定黔中, 曾建城于武陵沅江之南,刘禹锡写了登司马错古城,诗中说: “将军将秦师,西南奠遐服。故垒清江上,苍烟晦乔木。登临值 萧晨,周览壮前躅”意思是说,司马错领兵平定南方,现在 沅江边还有古城遗址。看到的只是些古树被烟雾笼罩。在仔细周 览之余,他感受到司马错的功业是了不起的。刘禹锡谒“伏波宫” 写了经伏波神祠,在朗州以北三十里阳山,今名梁山。梁山 因梁松而命名。梁松是光武帝的女婿,一生南征北讨,特别是破 五溪蛮有功,后人

9、为之立祠于梁山。刘禹锡写了阳山庙观赛神。 注云:“梁松南战至此,遂为其神。”诗的首联:“汉家都尉旧征 蛮,血食于今配此山。”刘禹锡还很留意郡内古迹的考查。诗中还提到了“北渚吊灵 均,长岭思亭伯”、“华表廖王墓,菜地黄琼家。”“沈约台榭古, 李衡虚落存。”这六名写的都有武陵典故。“北渚”指九歌?湘 夫人中的“帝子降兮北渚。”与贾谊吊屈原意同,刘禹锡与屈 原有着共同的遭遇,他对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灵均是很敬仰 的。亭伯是后汉崔骃的字,因“博学有伟才”,和帝时做车骑将 军窦宪的主簿。廖王指蜀汉的廖立,墓在县东北十里,其故宅在 今常德市的砂井。黄琼是江夏黄香的儿子,仕后汉官至司空,“节 操凛然”此人可能流寓武陵,其故居今已为菜地。“沈约台”在 县西南五里,俗称“沈约读书台。”李衡是三国时吴国的丹阳太 守,曾在沅江泛洲种桔。诗人对这些先贤无不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