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4课宋明理学练习岳麓版必修3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1822531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4课宋明理学练习岳麓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2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4课宋明理学练习岳麓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2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4课宋明理学练习岳麓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4课宋明理学练习岳麓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4课宋明理学练习岳麓版必修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4课宋明理学练习岳麓版必修3 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易中儒学的危机1程朱理学23、4陆王心学5理学的影响6综合7一、选择题1.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解析:D阅读材料可知,柳宗元认为佛教(浮图)“不与孔子异道”,是不应排斥的,并且“往往与易论语合”,体现的是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2.(2018河南郑州期中)“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

2、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致良知解析:A根据材料“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可知,强调了深刻探究万物,才能明白其中道理,故A项正确;“发明本心”“知行合一”“致良知”,属于心学的范畴,强调心即是理,故B、C、D三项错误。3.一位大学者的诗曰:“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仁”。与此思想观点最为接近的是()A.格物致知B.致良知C.心即理也

3、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A材料显示的是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符合格物致知的内容,故A项正确。4.南宋时期,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出现了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等。葛兆光先生也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就是家礼。”这最能反映()A.理学的核心是礼教B.“格物致知”的重要性C.理学思想的生活化D.“知行合一”的必要性解析:C理学的核心是“理”或“天理”,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格物致知”,B项错误;据材料“通俗教育读本”“家礼”可以得出理学思想的生活化,C项正确;“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的主张,D项错误。5.(2018江苏扬州期末)王阳明早年曾信仰程朱,并

4、依照朱熹的学说去修行,但“不得其理”,后“彻悟”说:“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由此他提出()A.格物致知B.理先气后C.致良知D.经世致用解析:C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理先气后,与材料中“依照朱熹的学说去修行,但不得其理”不符,故A、B两项错误;材料“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表明强调的是“心”的重要性,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故C项正确;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材料中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故D项错误。6.(2018河南洛阳期中)宋明理学思想包含了“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

5、”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这说明宋明理学()A.以提高个人修养为根本目的B.注重培养经世致用人才C.使儒学逐渐完整并走向成熟D.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解析:C根据材料“成贤成圣”“齐家平天下”可知,理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格物”“格心”“存理去欲”可知,注重探寻理、存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存理去欲”“格物”“格心”可知,理学使儒学走向哲学的高度,趋向成熟,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理学的基本理念,不能反映统治者的态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2018湖南益阳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

6、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在认识论上,“格物致知”。“物”就是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材料二有一天王阳明和朋友去看花,朋友问他,你常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你看这朵花,在山中自开自落,不随你的心而开落,你做何解释?王阳明的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在他的传习录中说,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然会动恻隐之心,倘若顺着这

7、种恻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1)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指明其糟粕与精华。(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阳明的儒学思想,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这些儒学思想的意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可知其本体论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根据“在认识论上,格物致知”可知其认识论是“格物致知”。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可知其糟粕是认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8、”违背人性;一味强调封建天理,轻视对于“草木”“器用”的科学研究。其精华是强调控制人欲,遵循正确道德规范。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你常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然会动恻隐之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等信息可知其思想包括“心外无物”“心即理也”;人固有善性;强调知行合一。第二小问,根据其思想内容可知其倡导人心向善,严格律己,因而对加强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不被私欲所蒙蔽,实现人的价值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答案:(1)观点:本体论上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认识论上是“格物致知”。糟粕:天理就是三纲五常,这是唯心主义;“存天理,灭人欲”违背人性,太绝对,对后世产生了很坏的影响。一味强调封建天理,轻视对于“草木”“器用”的科学研究,是一种思想上的误导。精华:其强调控制人欲,遵循正确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对的。(2)思想: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人固有善性;强调知行合一。意义:加强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不被私欲所蒙蔽,实现人的价值,这些认识对于我们今天及其以后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