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钢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171690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钢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内蒙古包钢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内蒙古包钢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内蒙古包钢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内蒙古包钢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包钢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包钢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包钢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48分):(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

2、治目标3.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敬,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4.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鉴(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5.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6.先秦诸子思想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重农抑商

3、 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7.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了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实力强大 B.现实统治需要C.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8.孔子是儒家思想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本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断绝9.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游侠,继承了儒、墨两家的一些

4、特点,形成了其独特的侠义精神。西汉初期,游侠精神对乡里秩序的稳定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受到平民的欢迎。汉武帝之后,游侠精神逐渐衰弱。游侠精神逐渐衰弱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稳定C.儒墨思想的没落 D.大一统政府体制的影响10.汉代统治者在选择政治指导思想的过程中,把忠孝之道奉为至德要道,用于规范人们的观念和制约人们行为选择的政治伦理准则,对于汉代统治者来说,忠孝之道是维护汉代家天下的“大经之法”,具有其他“治道”所没有的特殊功效。汉代以忠孝治天下A.是对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践 B.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C.遏制了思想界的活跃局面 D.推动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11.唐高亲曾

5、命人对水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数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A.天人感应 B.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C.“三教合一” D.天理与化理道德相联系12.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佛教徒出家要剃除须发,不得婚配。然而自东晋以来,佛教学者却对佛经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他们译出的若干佛经不是来自南亚佛教基地,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这表明当时A.佛教与儒教实现了“两教合流” B.儒学的理论建构比佛教更先进C.佛教受儒学排拒而不断自我调适 D.佛教学者被儒家伦理纲常同化13唐代韩愈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

6、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度在此强调A.回归儒学本原 B.儒释道三教合一C.儒学传承断绝 D.儒学传统久远14.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党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15.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

7、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16.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A.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 B.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C.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 D.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17.儒家思想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中,下列哪项主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18.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一种彻

8、底否定 B.完全拘泥于传统儒学的藩篱C.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19.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A.强调社会责任感 B.提倡知行合一C.构建新儒学体系 D.重建伦理秩序20.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21. 广东省新会县城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

9、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僧,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A.忠恕孝梯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 B.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C.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 D.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22.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这说明他们A.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 B.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C.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 D.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23.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工商

10、皆本”的学说被广泛地提出。出现思想转变的根源是A.土地兼并严重 B.对外贸易发达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变化24.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二、非选择题(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11、。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指出其时代特点。(9分)(2)三则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

12、响?(9分)(3)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4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

13、想请回答:(1)根据所学知识,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6分)(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6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12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材料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官员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以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认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的正常的“欲”,他要灭的是“物欲”或“嗜欲”。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和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摘编自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根据材料,分析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6分)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1-5CCACB 6-10BBADD 11-15BCABB 16-20BDC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