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版学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0934688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金版学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年【金版学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年【金版学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年【金版学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年【金版学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年【金版学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金版学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第34页活动1本活动主要是为了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暖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暖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

2、高度逐渐加大。(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向北逐渐减小,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楼房间距自南向北逐渐增大。2(沿途景观略)人文景观是长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都深深打上了自然的烙印。造成沿途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可顺着两个方向探究:从哈尔滨向西,气候越来越干旱,水分越来越少,导致相应景观的变化;从哈尔滨向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水分和热量都会增加,又导致景观的变化。另外沿途景观的变化也体现了平原(苏南)与山地(井冈山)的差异。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甲、乙、丙、丁四

3、区域()A是按照人文指标划分的B有明确的边界C地形是四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D内部自然地理特征具有一定的整体性2图示每个区域内部特征具有_性,各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_性()A相对一致差异B绝对一致相对一致C差异整体 D非地带地带解析: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有些区域有明确的边界,有些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的特性。一个区域内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答案:1.D2.A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人类活动的差异,据此回答35题。3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形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植被 B土壤C气

4、候 D地形4我国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形成这种生产活动地域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降水 B地形C土壤 D热量5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地区和当地民居搭配不相符的是()A西双版纳竹楼 B江南地区尖顶屋C陕北延安窑洞 D云贵高原蒙古包解析:第3题,广东人经常喝凉茶是因为广东气候炎热,喝凉茶解暑降温;四川人喜欢吃麻辣是因为四川盆地气候潮湿,吃麻辣可以预防潮湿对身体产生的不利影响。第4题,不同的地方选择发展水田、旱地农业还是畜牧业主要依据当地降水的多少。第5题,蒙古包是蒙古高原的民居。答案:3.C4.A5.D当地面或物体表面温度在0以下时,

5、空气中的水汽会在其表面凝化成白色结晶,称为霜。一般把入秋后最早出现的一次霜叫初霜,而入春后最末出现的一次霜叫终霜。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这段时间叫无霜期。下面是两地无霜期等值线图(单位:日)。读图回答67题。6乙地比甲地无霜期长的原因是乙地()A纬度比甲地低B地势起伏比甲地大C海拔比甲地低D气候海洋性比甲地强7关于两地主要作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冬小麦、棉花 B乙地:水稻、甘蔗C甲地:春小麦、甜菜 D乙地:谷子、咖啡解析:第6题,据图可知,甲地为我国东北地区,乙地为西欧地区,气候类型分别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甲、乙纬度相当,地形以平原为主,但甲地气候的大陆性较强,乙地气候的

6、海洋性较强,故无霜期乙地较甲地长。第7题,甲地的农作物主要以春小麦、玉米、高粱、甜菜等为主,乙地的农作物主要有冬小麦、玉米、甜菜、葡萄等。故正确答案为C。答案:6.D7.C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14年4月19日山东新闻:我省作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试点省份,自2013年4月起在黄河三角洲的东营、滨州两市实施,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材料二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略图。(1)说出黄河和长江两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2)比较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理环境的异同。(3)比较两三角洲农业生产。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耕地类型(4)我国目前的四座核电站,一座是

7、长江三角洲的秦山核电站,一座是江苏的田湾核电站,另两座是珠江三角洲的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而黄河三角洲地区并未建设,试分析其原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黄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差异。(1)从水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分析。(2)两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可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矿产资源等方面进行比较。(3)黄河三角洲耕地类型是旱地,粮食作物为小麦,油料作物主要为花生;长江三角洲耕地类型是水田,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油料作物为油菜。(4)核电站建设与经济发展需求、能源状况有关。答案:(1)黄河: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长江:径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

8、2)相同点:两地都位于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地形都以平原为主,都属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不同点:长江三角洲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作物的生长期较长,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比较肥沃,但矿产资源贫乏。黄河三角洲位于我国的暖温带,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土壤盐碱化较严重,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3)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粮食作物小麦水稻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耕地类型旱地水田(4)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本地能源资源贫乏,而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核电站建设可最大限度地缓解能源紧张状况;而黄河三角洲本区及周围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并且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能源供应可基本得到满足。下图中1、2、3线是按照不同

9、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回答12题。1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A橡胶种植北界B1 600 mm年等降水量线C30 等温线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2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A不确定性 B差异性C过渡性 D整体性解析:第1题,由题意知,分界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A、B、C三项均为单一指标,分别以积温、降水量和温度为指标。第2题,同一界线有多条,说明界线所处的区域地理特征不典型,在两区域间具有过渡性。答案:1.D2.C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图,读图,回答35题。3甲、乙两盆地中河流()A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B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C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D河汛期短于河汛期4

10、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都是()A水运便利 B劳动力充足C天然气资源丰富 D气候适宜5甲盆地小麦品质好于乙盆地,主要是甲盆地()A地形平坦 B温差大,光照足C土壤肥沃 D水源充足解析:第3题,结合经纬网知甲、乙两盆地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两盆地中河流分别为塔里木河和长江水系,结合两河流水文特征即可判断出答案。第4题,两盆地都是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地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5题,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温差大,光照足,作物品质优良。答案:3.A4.C5.B6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图是我国两大重要

11、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回答下列问题。(1)下表反映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的差异性,试分析这一差异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区域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甲水稻油菜、棉花等乙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等(2)从自然角度考虑,图中乙区域C、D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应如何解决?(3)图中甲区域的农业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优势区位条件?解析:(1)甲图中A代表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B代表鄱阳湖平原,甲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宜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生长;乙图中C代表松嫩平原,D代表三江平原,乙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中温带地区,水热条件相对较差,尤其是热量条件不足,适宜春小麦、玉米、甜菜、

12、大豆等作物的生长。(2)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的差异性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气候条件的差异。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纬度较高,热量条件不足,特别是冷害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可采取的措施有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采取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措施;还可以做好农业灾害气象预报,提前做好抗寒防冻的准备工作,如放烟防冻等。(3)图中甲区域的农业发展与乙区域相比,优势区位条件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组织答案。答案:(1)主要原因是水热(或气候)条件的差异。甲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宜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生长;乙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相对较差,尤其是热量条件不足,适宜春小麦、甜菜等作物的生长。(2)低温冷害(热量条件较差)。办法: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采取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措施。(3)热量条件优越;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较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