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谈公平:寻求公平是一种心理病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032407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伯凡谈公平:寻求公平是一种心理病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吴伯凡谈公平:寻求公平是一种心理病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吴伯凡谈公平:寻求公平是一种心理病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吴伯凡谈公平:寻求公平是一种心理病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吴伯凡谈公平:寻求公平是一种心理病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吴伯凡谈公平:寻求公平是一种心理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伯凡谈公平:寻求公平是一种心理病(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吴伯凡谈公平:寻求公平是一种心理病21 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关于公平的一篇评论文章: 寻求公平是一种心理病。谨以此文献给每天抱怨世界不公的人们。 生活充满了挑战和不公,如果一开始我们都明白这样的道理,生活就 会变得更加快乐与轻松。不要再去试图寻求公平,坦然的面对真实的 人生,才能让内心变得安稳且强大。世界充满不公平比尔盖茨曾给人们提出过11条忠告。盖茨是一个比较现实的人, 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非常乏味的有钱人。他的乏味其实就是骨子 里的现实主义,他有自己的逻辑,因为无趣的人一定有他的理由。 盖茨的第一个忠告是:世界充满不公平,你不要想着去改造它,而是 要去适应它。他还有一个忠告:世界不会

2、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 在你没有取得成就之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己的尊严,因为尊严来自于实力。盖茨的第一句话很值得玩味。一上来就告诉你,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 你千万不要整天去抱怨它,而要去适应它。公平不是相等、相同,这 个“平”也是有差异的,是一种平衡状态。如果一个人的眼里只有不 公平、不公正、谁不遵守规则,他所看到的就是不公平和不公正,好 像整个世界都是不公正的。而且,当人的念头总被那些不公平、不公 正的事情所纠缠的时候,他的状态就会非常糟糕,因为寻求公正是一 种心理病。一个人心有不平,他就会抱怨、评判,就会以一个完美的准则来评判 周围的事物,尤其是评判周围与他相关的一些事情,这

3、样他满目所及 可能都是不公平。这不是说真有那么多不公平现象,而是因为每个人 心中都有一个“意识雷达”,一旦产生了“这对我不公平”的念头, 他就只能看到不公平的事情,而不会注意那些公平、美好的事情。 这就像说一个人的老婆怀孕了,他就会看到街上的孕妇多起来了。其 实并不是这段时间里增加了很多孕妇,只是他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一个人的“意识雷达”里如果有不公平、不公正的念头,就往往什么 都不做,他并没有去改变现状,而只是在抱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把抱怨当成了改变现实的一种手段。所谓抱怨,就是对当下现实的不接受和抵触,不愿意直面现实,所以 抱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惰性。我们说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实际

4、上它就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惰性。通过发泄不满、找到不公平,为自己 的不努力、不作为而寻找各种借口和托词这事儿怨不得我,怨谁 呢?怨别人。一个人陷入这种状态以后,他就会既不满又等待,但等到什么时候、 等什么东西他又都不知道,也没有真的想过,就像等待戈多的主 人公一样。他的批评和抱怨并不意味着他有实质性的见解,也没有表 明他有一种要改变现状的意向。不抱怨并不是闭上嘴不说话,不是逆来顺受,更不是要容忍不公正、 丑恶的现象和坏人坏事,甚至去为虎作伥。关键是要直面现实,要想 着怎么去解决问题,对于要做些什么,心里要有数,这叫作管理。抱 怨不是管理,它只是抱怨而已。当然,评论和议论是不一样的。评论是中性的,正

5、面的和反面的都可 以。抱怨是种非议,这种状态是有损人心智的,不光是非议别人,关 键是会暗伤到自己。非议了别人之后,还会损害自己的心智健康。 发烧和法热 晋代“愤青”辈出,因为当时的门阀制度阻碍了寒门学子的上升之路。 怀才不遇的左思写了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制度的不满,诗中写道: 郁郁涧底松, 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 荫此百尺条。意思是说有一棵松树,虽然长得非常高,但它长在了山涧里,而矮草 因为生在山上,结果比松树还高,盖过了松树。这首诗表达了他的不 满、哀怨和愤怒,堪为愤青的代表作。它抗议了一种不公平,对一个 人来说奋斗一辈子而不得的事情,对另外一个人来说却是与生俱来的 人的青年时期总是充满激情,

6、容易激动,所谓愤青,“愤怒”和“青 年”经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周作人曾经说过:“一个人二十岁不恃才 傲物,必无用;三十岁还恃才傲物,准无用。” 愤怒、对不公正和丑恶事情的敏感,是一个人有生命活力的标志之一。 如果一个人处处逆来顺受,证明他的生命活力是比较低的。前面说到 抱怨是一种心理病,与这个并不矛盾。许多疾病的发生其实是正常现 象,只是因为它积累得过量了。从某种角度来说,“发烧”是年轻人的专利,人长大了以后就不怎么 发烧了,如果到了三四十岁还动辄发烧那就不正常了。英国哲学家培 根曾经说过,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会经历两种状态,一种是发烧的 状态,另一种是发热的状态。发热是指运动以后,整个身体的血

7、液循 环加快,冒汗、体温升高。而发烧是内在的一种病,是由于身体的内 耗造成的发热。过于关注不公正是一种心理病,它就是一种内耗,是一种自我折磨。 总是盯着不公平,又不采取任何实际的行动,就会总是处于憋闷、郁 郁寡欢的状态,最后就会生出病来,这就是发烧了。但是,如果面对 不公平的时候能够站出来,哪怕只是做一点点事情,也能产生机体上 的运动,那就是发热。发烧可能是因为内在的经脉和关节不通,造成温度升高;发热恰恰是 关节非常通畅,运动速度加快,导致活力增加,出现了发热的反应。 曾经有个经济学家说不要把发烧当成是回暖,经济有时候是不健康的 发烧,而不是回暖。就个人而言,如果长期处于愤怒和抱怨的状态, 以

8、为这样能显示你的才气、智慧和与众不同,就接近于发烧的状态了。比尔盖茨说,“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有些人自尊心强到病态,这就有点像发烧,周围发生一点点变化,都会导致他剧烈的内心反应。 这种反应只会危及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并不能变成外在的成就。 直面真切的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候做事情不见得立马会有什么改变,但在做 的过程中却没工夫去抱怨了。就好比一个人在爬山,突然不小心下滑 了,这时他必须面对当下,快速决定怎样才能攀住一块石头或是抓住 一把草,从最危急的状态当中挽回局面。这个时候他不会想到谁对自 己不好、老板怎么对他不公平、老婆怎么对他不好,因为在他面对生 命危险时,这些东西全部被屏蔽掉

9、了。反过来说,若一个人的大部分心思都被抱怨、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现象 所占据,他实际上并没有真切地面对当下。如果我们处于闲散、无所 事事等不在当下的的状态时,往往就容易会产生非议或对周围的一切 指指点点。有网友来信说:“你们不能老讲心法、愿力这些东西,在那儿单方面 地乐观和想象,应该面对现实,从浪漫主义回到现实主义”。其实, 一个人在寻求公平的时候,一定是遭遇了不公平,或是看到了很多不 公平的现象,才会产生这样的感叹和要求。这里讲的不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不是无视周围那些不如意甚至是让自己很痛苦的东西,然后在自欺欺人地心里头给自己减压。我们所 讲的愿力和心法,即使它看起来是不作为,也是一种积极的不作为。尤其是对那些负面环境有积极的作用,这才能体现愿力和心法的正向价值。所以说,愿力、心法不是消极的避世主义,而是真真切切地面对人生。 我们必须承认世界是不公平的,然后要去直面它。在面对不公平的时 候,要想到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做什么。我们要多少改变一下自我, 就算没有大的改变,至少在做事情的时候,也不会要花太多的时间去 感受所谓的不公平。我们都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若一个人抱怨世 界不公平,这个不公平的力量也会反过来加给他。所以,努力寻找世 界公平其实是一种心理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