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精编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0298821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精编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精编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精编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精编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精编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精编(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 观 经 济 学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学的产生1.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与选择行为(1) 经济资源的稀缺性的含义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概念。在人类社会中,生产资源以及用它们生产的产品总是既定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由此便产生了稀缺性问题。西方经济学家把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分为“自由物品”和“经济物品”。 自由物品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经济物品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

2、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这种稀缺性不是指物品或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类的欲望的无限性来说,再多的物品和资源也是不足的。对稀缺资源的认识应从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历史上,许多资源曾经被视为自由取用的资源,如空气、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口的增加,人类需要的不断提高,也变得越来越稀缺。(2)选择行为的必然性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为了利用现有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欲望,就必然导致对将有限的经济资源去生产何种经济物品以及如何生产进行选择的行为。2. 基本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

3、产、何时生产,这四个问题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基本经济问题,经济学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解决这四大基本经济问题,必须更好地协调人类的对经济资源的选择行为,包括:第一,如何利用现有的经济资源;第二,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第三,如何选择满足欲望的方式;第四,在必要时如何牺牲某种欲望来满足另外一些欲望。3.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作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物品,并把物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领域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1.选择与机会成本(1)选择从经济资源稀缺性出发,要解决四大基本经济问题,人们需要处理好两

4、个关系:一是各种欲望的轻重缓急;二是为了满足某种欲望所需付出的代价。选择是指把既定目标与达到这一目标所需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的经济行为。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机会成本是经济学原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制定国家经济计划中,在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在新产品开发中,乃至工人选择工作中,都存在机会成本问题。它为正确合理的选择提供了逻辑严谨、论据有力的答案。在进行选择时,力求机会成本小一些,是经济活动行为方式的最重要的准则之一。2.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经济学含义与机会成本递增法则(1)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经济学含义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既

5、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又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社会生产现有条件下的最佳状态,是由技术水平和可用资源决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在图形上表现为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这表明随着X的增加,曲线上对应点的绝对值递增。失业、低效率、资源浪费等使生产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点,表示社会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即存在闲置资源,也就是存在失业。但经济资源的未能利用并不是造成产量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惟一原因,当经济缺乏效率时,也会产生这种后果。因此要使社会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经济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率。当社会生产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时,表

6、示社会经济处于有效率的充分就业状态。生产可能性边界图是供社会选择的清单。(2)机会成本递增法则及其原因机会成本递增法则是指: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每增加一单位一种产品的产量所产生的机会成本递增,即要放弃更多其他产品的产量。资源有限及要素间的不完全替代性是机会成本呈递增趋势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资源有限,随着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用于生产其他的经济资源逐渐减少,造成该经济资源相对稀缺,价格增加,在所放弃的其他产品产量不变的情况下,所放弃的最大收益即机会成本递增;另一方面,由于存在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即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

7、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换言之,机会成本递增。这也可以用来解释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有时也称为“凸性”)的原因。 三、资源的配置、利用与经济体制1.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1)资源配置为解决经济社会的四大基本问题,需要研究相对稀缺的经济资源(劳动、土地、资源、企业家才能等)如何合理分配给各种不同用途,以生产出更多的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这就是资源配置。它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2)资源利用在现实社会中,劳动者失业、生产设备和自然资源闲置等是经常存在的状态。这说明,生产可能性边界所标定的产量只是充分就业的或者说潜在的国民收入,而实际的国民收入往往小于它。研究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寻求

8、改良这种状态的方法,从而实现充分就业,使实际的国民收入接近或等于潜在的国民收入,这就是资源利用。它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2.不同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与利用方式(1)自给自足经济自给自足经济的特征是每个家庭或每个村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极少数消费品是与外界交换来的。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的直接消费所决定,经济效率低下。(2)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像一个单一的大公司。在这种体制下,用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产品的数量、品种、价格、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方向、就业及工资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等等均由中央当局的指令性计划来决定。实践证明,它不

9、能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效率较低,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资本主义国家国有企业私人化的浪潮。(3)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这种经济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但这种体制不能很好地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且缺少公平。(4)混合经济混合经济的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相结合,政府限制私人的某些活动,垄断的成分限制完全竞争的作用。在这种体制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效率和公平可以得到较好的协调。 四、经济学的分类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1)微

10、观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它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消费者对各种产品的需求与生产者对产品的供给怎样决定着每种产品的产销量和价格;二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与生产者作为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怎样决定着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及价格。这涉及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运行问题,它又称为市场均衡理论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第一个层次

11、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取最大的利润。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决定。这种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的消费者和所有的生产者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这种决定是作为所有单个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或者说,是作为由经济社会中全部市场上的全部消费者和全部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显然,微观经济分析所涉及的经济变量都是经济个量,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它才被称为微观经济学或个量分析。微观经

12、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法,个量是指与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相适应的经济变量。如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利润,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供给量、效用和价格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这些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假设总量固定不变,又被称为个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消费理论或需求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要素价格或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等。由于这些理论均涉及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因而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市场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历史较久,它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剑桥学派和洛桑学派的理论观点演变而来的,像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

13、论、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等,都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些英美经济学家对以完全竞争为条件的剑桥学派和洛桑学派的理论观点进行了修正、补充,从而形成了现代微观经济学。其中,影响较大的著作有: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1933),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1933),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1939),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基础(1947)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市场机制的某些具体作用形式方面,提出了一些能够反映商品数量关系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不理解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就无法正确理解社会

14、的整体经济活动。 (2)宏观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系。它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已经配置到各个生产部门和企业的经济资源总量的使用情况是如何决定着一国的总产量(国民收入)或就业量;二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总供求是如何决定着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三是国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与经济周期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它又称为国民收入决定论或收入分析。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等。(3)微观经济学与

15、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联系: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互为前提、彼此补充的两个分支学科。它们互相把对方所考察的对象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互相把对方的理论前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经济社会,不仅有资源配置问题,也有资源利用问题,只有把这两方面的问题解决了,才能解决社会的经济问题。所以它们是各具功效、彼此补充、不可分离的整体。区别:二者的经济目标与研究方法有明显差异:微观经济学以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为目标,以市场机制为研究线索,采取个量分析方法,而假定资源利用已经解决;宏观经济学以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目标,采取总量的分析方法,而假定资源配置已经解决。另外,微观经济学分析的经济变量是个量

16、,即单项数值,而宏观经济学分析的是总量,即便概念的文字表述相同,却代表不同的含义。2.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1)实证经济学实证经济学是在作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前提下,来分析和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西方经济学家将其定义为目的在于了解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分析。(2)规范经济学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西方经济学家将其定义为对于政策行动的福利后果的分析。(3)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实证经济学具有客观性,即实证命题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其检验标准是客观事实,与客观事实相符者为真理,否则就是谬论,它研究经济运行规律,不涉及评价问题。规范经济学不具有客观性,即规范命题没有正误之分,不同的经济学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它则对经济运行进行评价。两者是在经济目标的不同层次上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