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官德修养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0172207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与官德修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传统文化与官德修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传统文化与官德修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传统文化与官德修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传统文化与官德修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与官德修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与官德修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文化与官德修养作者:光明网记者 田依漪 光明日报( 2015 年 09 月 12 日 06 版) 编者按8 月 27 日,由中宣部指导,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伦理学会 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 29 场活动在陕西榆林举行。中央党校哲 学教研部教授王杰作了题为传统文化与官德修养的演讲。来自全国的 307 万网友收看了节目,22.4 万网友通过微博、论坛等参与了交流互动。儒家强调有为,而道家强调无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而道家思想核心仅为一个“道”, 这里的“道”应该是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则,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就人生观而言,儒家的人生 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

2、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 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高度重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并以伦理关系解释人类群体生活的特征。而道家的 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 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 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道家受“无为意识”的支配,倡导一种

3、 “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社会理念,强调人的内部自然而发的东西。即通过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便能够 不断完善与发展自己,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即指社会。因此人们常说孔 孟重名教,老庄重自然,其表现就是儒家入世而道家出世。儒道皆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连,人应 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合谐,以修身为先,立德为首为官须律己,慎独慎微慎用权德乃立身之本、为官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讲道,“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 官之本,为官先修德。”在历朝历代的官箴书和儒家思想中,都对为官者的道 德修养、个人操守、修身做人提出了严格而具体的

4、要求,始终把“道德价值” 放在首位,这一点从来没有改变过也没有动摇过。 国无德不兴,德乃立国之 基。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经济、军事、科技固然非常重要,但道德、文明、 信仰、精神、价值观同样十分重要,只有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结合,才是综合 国力的体现,尤其在满足温饱以后,道德、文明等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官员德行好坏与国家的兴衰存亡关系极大。德既是立身之本、为官之魂、为 政之要,同时也是立国之基。德不但可以决定个人的前途命运,也可以决定 国家的生死存亡。有大德方能成大业,领导干部要把道德修养作为人生的必 修课,用道德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在德才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几乎为我们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答案:才固

5、 然重要,但德与才相比,德更根本更核心更重要。能力可以让你暂时得到这 个位置,但只有德行,才能决定你在这个位置上待多久。德常常可以弥补才能、学识的不足,但才能和学识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 空白。做人要有人品,做官须有官德,做官先做人,做人德为先,从政先立 德,要把修身做人、正己立德与为官为政统一起来,夯实为官为政的根基。 为人不正,为官必邪;为事贪鄙,为官必腐。所以,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 不能只重其才,而是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道德修养作为人 生的必修课,要把修德、养德、立德放在首要位置。没有德行,再多财富也保不住。厚德载物,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对一 个官员来说,除了他自己的生命外,

6、他身上所背负的地位、权力、财富、名 誉等,都是外在表象、身外之物,若要守住保住这一切身外之物,与自己的 自然生命相始终,唯有积善成德,靠德行来支撑。有大德,必能得其位,得 其禄,得其名,得其寿。廉俭,万民所仰;奢腐,败亡之道治政廉为首,廉乃政之本。廉洁是指人对待各种外在财货金钱诱惑时所 持有的一种正确态度,廉洁就是不见钱眼开,不贪赃枉法,不以权谋私,就 是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守身如玉,做官若不能廉洁公平,那么就无法治理 好国家,就会歪曲滥用法律,就会损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打开古今历史, 我们可以列举一长串彪炳史册为官清廉者的名字。这些为官清廉的官员,尽 管地位高低不同,时代跨越数千年,但都有一

7、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够守住做 官的职业道德底线。为官须律己,慎独慎微慎用权正己律己、反躬内省是中国文化对官员的一个基本要求。作为一名领导 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教重于言教,管理者只有严于律己、勤于正己,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才有治人的资格和条件,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慎”即做事小心谨慎。“慎”是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个人自律所达 到的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为官者要做到“十慎”:即慎独、慎微、慎权、慎欲、 慎好、慎友、慎言行、慎始终、慎亲、慎平。违法犯罪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所有爱心、善心、感恩心的根基就是孝。为人子,当尽孝。

8、不管你的权 力有多大,职位有多高,都应该打牢修身做人的底线,夯实为官为政的基础 不去做超越道德、法律底线的事情,让父母安心、宽心,以我们感到骄傲和 自豪,这就是最大的孝;反之,一旦违法乱纪,锒铛入狱,身陷囹圄,沦为 阶下囚,就再也无法孝敬父母,这就是为官者最大的不孝。学以立德,学习是一种追求和态度现在提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领导干部,要当个好官,就要不断学习。 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学习还要与思考相结合,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惘然,空思考不学习就是空想。在中央党校建校 80 周年纪 念会上,习总书记再次讲到学习的重要性,号召要在领导干部中大兴学习之 风。为了提高我们自身的本领

9、,我们需要学习;为了应对和妥善处理我国面 临的各种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需要学习,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 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官德修养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要认识到做人一生一世,做官一地一时。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勤勤恳恳做事,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被老百姓爱戴、尊敬和敬仰的人,清清白白书写自己的人生。修身,即修养身心。修身是人生的必修课,做人需修养德行。儒家认为:“白天 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确 立起“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10、。修 身是成为君子的过程也是不断追求仁德的过程,论语宪问中提到:“子路 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归结起来,修身是成就君 子、为政以德的前提和基础。在“苦乐”问题上,儒家不以物质生活的贫富作为评判苦乐的标准,而以精 神生活的富足;认为个人的苦乐算不了什么,众人的苦乐才是真正的、最大的苦 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梁漱溟认为:“乐的态度在人的心境 是安和自在。真正所谓乐者,是生机的活泼。即生机的畅达,生命的波澜也。” 儒家修身,以乐为美,同时强调“知行合一”,一方面通过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

11、 达到道德的快乐,另一方面外化于行动,通过外修以达到磨练的快乐。修养既要 使精神得到满足、内化于心,又要在行为上躬亲实践,外化于行。儒家提出了很 多引以为乐的修身方法,供今人择善而用之。自省,达到道德的快乐。外界环境越是纷乱复杂,就越需要加强自身的内在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有自 得其乐的心境。儒家认为,人对快乐的体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快乐,而是 以道德情感和道德情操为基础,超越现实的精神愉悦。不断地追求道德的充实和 完善,才是真正的快乐人生。孔子有贫而乐的快乐人生观,历史上儒家所称道的 “孔、颜乐处”就是一种安于物质生活的贫困,而去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的“乐”。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12、其中矣!”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 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对待生活要安贫乐 道,“贫而无怨,难;富而不骄,易。”宪问“礼,与其奢也,宁俭。”八 佾“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君子固穷;小人 穷,斯滥矣。”卫灵公对于苦和穷的态度要做到豁达,完善自我进而转化自 我。儒家提倡乐以忘忧,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不忧不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重在追求 精神快乐之乐:“君子不忧不惧”,“斯谓之为君子已乎。”颜渊“仁者不 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孔子所忧之事,是修德、讲学、徙义、改 过,是道德修养和道

13、德情操,是如何使道德更加完善,更加充实的忧。“德之不 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体验追求中的 快乐:“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儒家提倡存心养性,即通过读书加强道德涵养,培养君子人格。以读书为乐, 修身的过程中体验读书中的快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 者乐,仁者寿。”雍也孔子把读书学习作为修身尚志的途径。“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使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为政以道德修养状况检验是否学习。学以成德。“学也,禄在其中”卫灵 公即先通过学习继而出仕获得俸禄,学习读书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学习读书也 是件

14、快乐的事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是懂得它 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读书学习,兴趣是 做好的老师。外修,达到磨练的快乐在中国,古代圣贤重视内心的同时,也不忽视对外在行为的磨练。孟子说: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鼓励人要在艰难困 苦中经历各种磨难,要以坚忍不拔的意志经受各种考验,使自己的内心更加充实, 意志更加坚定,性格更加坚韧。成为“大丈夫”,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把磨练看成快乐,得到快乐的同时提高自身修养。通过自身努力弘道,“不怨天, 不尤

15、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在西方,同样重视实践,德国 哲学家康德在康德说道德与人性中说:“当实践的理性修明自己之时,就不 觉在此理性中发生一种辩证,这辩证迫使它去求助于哲学,正如在理论的使用中 所发生的一样。因此,在这情形里,也像在其他情形里一样,除了对于我们的理 性作彻底的批判考察之外,无处可以止息。这便是康德实践的智慧。”生活就是 实践,在生活中历练,追寻快乐人生。孔子所追寻的快乐人生,并不是没有原则性的。“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 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娇乐,乐宴乐,损矣。”季氏孔 子认为人生有三种快乐是有益的,有三种快乐是有害的。以有节制的礼乐为乐, 以称道别人

16、之善为乐,以有许多贤友为乐,这是三种有益之乐。以骄横无礼为乐, 以追求安逸、游佚为乐,以饮食酒色为乐,这是三种有害之乐。我们要追求有益 的快乐,避开有害的快乐。以快乐人生的心态修养身心,并在一生中践行快乐。 在不断地进步中中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德境界,归于真理,归于上天,归于永恒。总结起来,古代圣贤强调修身是做人的根本,要达到“齐家”、“治国”、 “平天下”,要从“修身”做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决定力量 大大超过道德的教化力量。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可以放弃道德教化,否定自我修 养。自我修养的最终目标要和天下福祉、利益联系起来,安人安百姓。修身贯穿 人的一生,只有不断地审视自己,不断提高自己,才能在社会中形成向善的力量, 防止社会道德滑坡。引以为乐的价值观,对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对现代社会仍 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今人三思。(马爱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