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0145966 上传时间:2023-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的基本理念(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新课程与教师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 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 维的培育者.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 开发利用资源.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9、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10、从学教与社

2、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 教育的探究者.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 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二)新课程与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 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

3、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三)新课程下的课程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 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 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5、均衡科目结构。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 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 过程开放,评

4、价开放。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促进教 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 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 自主性,生成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 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新课程与评价1、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 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 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 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 中心的转移。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以学

5、生发展为本;促使课程不段改 进提高,面向多元。(对话,开放,反思)3、(1)对学生评价:强调全面发展,质性评价,考试与其他评 价相结合;(2)对教师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评价教师,关 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强调”自评“促反思,建立的以学论教的发 展性课堂评价模式;(3)对课程实施评价:建立促进课程不段发展 的评价体系;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实施发展;(4)考试 改革:考试内容重视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式灵活多样, 结合分析指导,科学上考虑综合素质。4、新评价观的主要内容:(1)对学生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的全 面发展,承认学生间有差异,消除“差生”定位,进行个性化评价, 以鼓励性评

6、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2)对教师评价:是否有新 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 变能力,调控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一身,是否积 极主动参加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具有良好的合作,参 与,创新意识,实现从“教师匠”向“教育家”的跨越。(3)对课堂者 学的评价:必须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怎样得来的,是否充分调 动学习热情,积极性等,是否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 巴,耳朵,时间,空间,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各学科的联系, 研究综合性学习等。(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

7、的问题意识;(3)改革教学,培养学生的问 题意识。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1)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 “体验”机制;(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 制。3、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 的课堂教学气氛;(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4、创新型课堂教学:(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2)注重人人

8、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1、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1)主动学习(2)独立学习(3)无认知监控学习发展性学习: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2、新课程指导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2)合作学习: 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 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 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发展。3、探究教学观念:(1)潜能开发观(2)问题探究观(3)学习主体 观(4)行为实践观(5)个性差异观(6)师生合作观,(7)生命发

9、展 观4、转变学习方式的原因:(1)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 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 能动性,独立性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2)接受学习,学生是知识 的接受者。发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 强调接受,忽视发现,探究,要让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 必须强调发现,探究,研究学习.(3)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就必须转变学习方式。(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1、校本教研:(1)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全新的教育理念;(2) 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3)要有 专业

10、人员的参与,支持,指导;(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 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研的身体力行者;(5)要有宽松的学术 研究氛围,要尊重保护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职 业自信心。2、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1)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培训观。转变校长的观念,学校是 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校长是培训的设计着和负责人。转变教师观 念,教师要主动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要批判地反思;(2)在训培 过程中,要注重“查,实,活,新”;(3)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经验 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让教师沿着计划行动 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以求得问题 的解决,从而提高专业化水平。

11、(八)新课程本身1、核心理念:(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 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 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4)强调“三维目标” 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树立终身 学习观;(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 础教育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2、新课程的“新”:(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5)改

12、革课堂教学;(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课程改革的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 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 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 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 人民服务;具有初

13、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 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 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 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 体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 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 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

14、知识的现状,加强 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 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 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 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

15、文、数 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 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 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 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 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 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 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 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 止管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 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 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 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 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 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