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施教考分离的思考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0126011 上传时间:2024-02-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实施教考分离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校实施教考分离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校实施教考分离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校实施教考分离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校实施教考分离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实施教考分离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实施教考分离的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乔晶胡兵2012-04-12 10:37:04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第34期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检查教师教学状况和 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为进一步树立良好教风、学风,规范考试制度,提高 教学水平和质量,很多高校实施教考分离制度,即教学和考试分开。根据培养目 标、教学目的、教学大纲,制定考核大纲,根据大纲要求,建立一套包括试题库、 自动命题、阅卷、评分、考试分析、成绩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完备的考核管理系 统;并且这种制度作为高等教育考试制度改革的趋势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在实际 的运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教考分离制度的利弊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思 考。一、教考分

2、离的作用1.教考分离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考分离使学生认识到,考试不是靠考前突击、老师勾划重点等方式过关; 而是取决于平时的努力以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就促使学生平时认真学 习,及时复习,检查学习效果,改进学习方法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2.教考分离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考分离打破教师自己教学、自己命题、自己考试、自己评分的弊端,通过 统一的教学大纲来检验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这对教 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一方面要按照大纲要求, 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同时要查阅最新参考资料,

3、力 求把教学重点内容扩展到实际应用中去。另一方面还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对 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分析,以便合理安排教学。最后在备课中还要采用不同的讲 授方法,如案例讨论法、提问归纳法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过不断更新、 完善、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3教考分离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部门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可信度对同一进度同一课程,提供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考试成绩,引进合理的评价 机制和竞争机制,提高了学校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可信度;一方面有利于教务部 门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客观、充分的教学 信息;另一方面,通过考试情况的分析,可以了解教学和管理中的问

4、题,促进了 教学管理工作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教考分离带来的问题1.教考分离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现代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品德修养和 身心素质,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应用能力。教考分离考试比较注重对基 础知识的记忆,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为了提高学生考试分数和所谓的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必然大力加强应试 能力的训练,学生们不断地磨练着考试技巧,一切以取得高分为目标,使学生“上 课看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形成了学生只会“接收” 的复制性思维,只要与考试无关的知识就不认真学,从而扼杀了学生创造性

5、思维 的发展,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咼。2.教考分离会影响教师探索研究的热情,不利于知识的全面传授教考分离还可能揭示出高校教学中一个深层次的矛盾:教学到底是以教材为 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如果是以教材为中心,必然要求教师按教学大纲要求进 行系统讲授,由于教材的出版有一定的周期,知识的更新速度较慢,另外考试的 硬性要求使得教师很难将最新的知识和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反映到教学中,填鸭式 的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热情,同时也影响了教师探索研究的热情,不利 于知识的全面传授,使得教师反而成为周而复始、原地打转的劳役。如果是以学生为中心,则要求教师完全脱稿“演讲式”授课,教师对于课程 的内容能够信手拈来,然

6、后在教学中不断引入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等,带着 对所讲观点的强烈信念和满腔热情,多角度、多层次地论述,学生则注意力高度 集中,课堂气氛热烈活泼,师生之间能够产生共鸣和交流的愉悦。学生对课程产 生兴趣,思想上有收获的满足。虽然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前期准备,但是可以拓 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对教师来说这才能真正体现自 我价值,是真正的师者。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我们所追求的,问题是这样的教学过 程并不能达到考试要求,因为长此以往教材内容可能讲不完,学生有可能得到低 分。三、完善教考分离考试制度的思考1合理安排适合教考分离的课程,并使考试形式多样化教考分离的课程适合于相对稳定的基础课

7、程,如经管类的大学英语、计算机、 数学、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及学科基础课程等,知识更新较慢,上 课人数多,老师多、教材一致、教学大纲一致,可以建立试题库,适合进行教考 分离,一般比较适合于低年级的学生。而对于高年级学生的以专业主干和专业选 修课形式开设的实践性较强、内容更新快的课程不适合教考分离。另外一些新兴 学科、边缘学科及研究生课程也不宜采用;因为这些课程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 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需要在变中求得充实,求得成熟。为避免教考分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我们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及课程内 容的特点,选择各种不同的考试方式或几种方式并用互补。一般来说闭卷考

8、试考 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记忆与理解,适合于多人同时考试,效率高,覆盖面大;开 卷考试侧重于考核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也包括学习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 力;口试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想象能力、环境适应能 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仪表风度和个性特征等,均能进行比较全面 深入的观察和检测;成果性考试,如综合文献调研报告、科研论文、产品设计、 设计项目训练、作品展示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 造性思维,增强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操作合作考试,如社会 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情景模拟等能够较好地考核学生涉及动作技能领域的实践 能力与素质,增进学生

9、间的相互配合与分工协作,促进学生的团队精神;计算机 及网上考试,不但可以用于对学生认知领域的考核,还可以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操 作能力,在信息化社会、开放教育的今天,应大力开发和利用这种考试方法。以 上几种方式从不同方面检验、评价学生的真实情况,同时也推动师生对学生知识 广度、深度的追求;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在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使考试内容和方法更好地着眼于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其结果会 更为客观公正。2.建立完善的试题库,使教考分离更加科学化教考分离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试题库。试题库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 源、重复劳动,而且能使考试向正规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这对深化

10、教学改 革,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试题库可以从校外购买或是 本校的任课教师编写,校外购买的试题一般比较标准化,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培 养目标,更新也比较慢;学校编写的试题库应由上本门课程的老师根据教学大纲 的要求,结合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经验制定试题。我们在运用中应将校外 和校内的试题结合使用。在建立试题库时应注意:试题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要覆盖所有的知识点,应 该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难度要适中,题目深浅、难易要符合大 多数学生的实际,不出偏题、怪题;对主观试题的答案不能太死板,尤其是综合 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有争鸣性质的答案;试

11、 题库里的题量必须足够大,每个知识点所要求的层次上都对应不同类型的题目, 每个章节设置不同难度不同类型的题目,以便在配试卷时有足够的题源;试题库 要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考试有所区别;试题库应是动态的,要根据教学大 纲和教学内容的变化不断更新和完善。掌握以上要求才能命制出高质量的试卷, 使教考分离更加科学化。3建立快速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考试中的问题考试结束后,课程负责部门要求教师必须及时对试卷进行分析。一方面从有 效度、可信度、难易度及区分度四个方面客观评价试卷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对 学生成绩分析可以了解到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进一步与学生进行交 流,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改进教

12、学方法;教学管理部门要对试卷中反映出来的 问题以及对教师的试卷分析加以综合研究,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建立畅通有 效的考试信息反馈机制。同时在管理制度和政策上进行相应的调整,积极鼓励教 师和学生共同开展考后试卷分析,评出教学等级并进行奖励,从而发挥考试的反 馈与激励作用。4.真正建立以教学为中心,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良性互动作用教师只有在贯彻大纲、分析教材、提炼知识、掌握内在联系、选择适当教法、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并重视学生的学习思考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教师 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导”绝不是简简单单地领着学生去逐一地生 搬硬套教材中的知识点,而是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

13、循序渐进,有所侧重 地去理解知识,进而达到能灵活运用的程度。鼓励教师把反映现代科学研究的最 新成果、新论点和自己的成果、观点融入平时课堂讲授与讨论中去,及时介绍新 观点、新进展、新见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课外阅读。并将此作为考试的内 容,以促进学生掌握新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其独特的个性。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成长的需要,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注重听取学生 意见,愿意听取学生反馈,善于汲取学生补充的新信息、新观点,及时体现在后 续的课程教学上,学生会有被尊重的感觉,从而更愿意反馈信息、响应教师完成 各个环节,及至可以善意地谅解教师偶尔的疏漏。这样,教师既有成就感,又有新信息注入,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良性循环。参考文献:1 何秋敏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良性互动的意义与实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0, (S1).2 龙文祥,龙陶陶对高校“教考分离”制度合理性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9,(3): 81-86.3 王鹏对教考分离考试制度的认识与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8): 92-94.4 段颖立中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5): 119-123.5 丁延平,王益平教考分离考试制度的利弊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 51-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