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0103130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205 大小:3.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_第1页
第1页 / 共205页
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_第2页
第2页 / 共205页
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_第3页
第3页 / 共205页
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_第4页
第4页 / 共205页
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_第5页
第5页 / 共2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2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1500吨/年超细铁粉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送 审 本)建设单位: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编制单位:广州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二一四年九月目 录1 总则31.1 评价目的与原则31.2 编制依据41.3 区域基本情况及外环境关系71.4 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及规划选址符合性分析71.5 评价内容及重点131.6 评价标准141.7 评价等级151.8 评价范围、主要保护目标及污染控制目标201.9 环评工作程序212 原有项目简况及主要环境问题242.1 项目简况242.2原项目组成情况242.3原项目工艺流程292.4原项目工艺调整后物料平衡342.5原项目工艺调整后

2、水平衡362.6原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情况372.7原项目遗留的环境问题及应完善的措施433 建设项目概况443.1 工程名称、性质及地点443.2 产品方案、产品质量标准及规模443. 3 工程建设内容及项目组成473. 4 主要工艺设备及储罐503. 5 主要原辅材料、燃料、动力563. 6 主要原辅材料成分563. 7毒性浸出监测603.8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604 工程分析614.1工艺流程614.2物料及水平衡744.3污染物产生、治理措施及排放825 项目区域自然、社会环境概况1025.1 自然环境概况1025.2 社会环境概况1055.3 四川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情况介绍1085.4金江

3、片区(立马团)工业园区简介1096 项目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136.1 空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136.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1156.3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1176.4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1206.5 土壤环境现状评价1207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1227.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1227.2 施工期环境管理1297.3 小 结1298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1308.1 营运期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1308.2 营运期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348.3 地下水染环境影响评价1358.4 营运期声环境影响评价1418.5 固废环境影响分析1448.6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1449

4、 项目风险及防护措施1479.1 风险识别及评价等级1479.2 危险物的性质及防范措施1509.3 源项分析1579.4 重大风险事故影响分析1589.5 应急预案设置1629.6 项目安评情况1659.7 结 论16510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16710.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及论证16710.2 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及论证17010.3 地下水污染防护措施论证17410.5项目环保投资估算17511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总量控制17711.1 清洁生产17711.2 总量控制分析18112 环境、社会与经济损益分析18312.1 项目环境损益分析18312.2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1

5、8312.3 项目社会效益分析18412.4 水土保持效益分析18512.5小 结18513 公众参与18613.1 公众参与的目的与作用18613.2 调查原则、对象和方法18613.3 公众参与结论19414 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19514.1 环境管理的目的19514.2 环境管理机构19514.3 环境监测计划建议19814.4 排污口标志和管理19814.5 环保管理、监测人员的培训计划20015 结论与建议20115.1环境影响评价结论20115.2 建 议204一、附 件 附件1: 攀枝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文件附件2: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附件3: 四川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

6、设交通局文件附件4: 入园项目协议书附件5:关于下达2014年度市长重点推进项目目标任务的通知附件6:执行有关环保标准的函附件7:公众意见调查表附件8:环评委托书附件9: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报告附件10:固废处置协议二、附 图附图1: 项目地理位置图附图2: 项目外环境关系图附图3: 项目环境监测布点图附图4: 项目平面布置图附图5: 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图附图6: 园区规划用地图IV前言2012年全世界钢铁粉末产销量约为120万吨,其中由还原法生产的还原铁粉为51.36万吨,约占总产销量的42.8%,我国是粉末冶金工业大国,也是钢铁粉末生产和使用快速增长的国家,近十年来钢铁粉末产销量年平均以36.5

7、%速度快速增长,产销量也由2001年的7.48万吨快速增至2012年的37.78万吨,约占世界钢铁粉末总产销量的31.4%,其中还原铁粉产销量已高达21.95万吨。还原铁粉在我国钢铁粉末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约占我国钢铁粉末总产销量的58.1%,然而,我国还原铁粉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已经严重影响甚至限制了我国高端粉末冶金材料及制品如粉末冶金汽车零部件等的发展,差距主要表现在:还原铁粉理化性能如成分、松比、流动性、压缩性及弹性后效等不稳定,波动性较大;低端还原铁粉多、高端粉末如无偏析混合粉、预粘结粉、预扩散合金钢粉等系列粉末依赖进口且品种少。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硫酸法生产钛白粉,工

8、艺成熟、对原料要求不高,但副、废量大。目前,攀枝花本地产能3万t/a以上的硫酸法钛白厂家共9家,分别为钛海科技、东方钛业、兴中钛业、大互通钛业、中钛钛业、鼎星钛业、天伦化工、钛都化工、海峰鑫化工,产能共计49万t/a。其中,全部采用钛精矿为原料的厂家为东方钛业、兴中钛业、天伦化工、海峰鑫化工,产能27万t/a,每吨钛白副产绿矾(FeSO47H2O)3.5吨。其余厂家采用富钛料和钛精矿混合原料,吨钛白副产绿矾1.52.5t。据此测算,攀枝花钛白行业每年副产绿矾140万t,其中,本项目所在四川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84万t。部分绿矾用于掺烧制酸,其余绿矾主要与废酸、废水混合后中和成红石膏堆放,造成了严

9、重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浪费。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1月,公司以自主创新的工艺技术,综合利用攀枝花钛白粉厂副产的硫酸亚铁,生产纳米铁粉、超细铁粉、草酸亚铁、氧化铁等为主要经营范围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循环经济的民营企业。公司项目已被列为:四川省钒钛相关延伸产品及装备产业化支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四川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攀枝花市循环经济项目;攀枝花市重点推进工业项目。本项目是利用生产钛白粉副产的硫酸亚铁及选钛尾矿为主要原料,生产市场需要的超细铁粉、氧化铁、还原粗铁粉、草酸亚铁等产品,同时副产硫酸铵。实现了硫酸法钛白副产绿矾的环保化处理和高附加值综合利用,整个生产过程基本

10、无“三废”排放,达到了清洁化生产的要求,具有较大推广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项目的建设为综合利用硫酸法钛白副产绿矾、减少硫酸法钛白行业带来的环境压力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为攀西地区依托钛资源优势发展硫酸法钛白产业提供支撑。本项目的建设既能够为市场提供需要的产品,同时企业本身也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本项目的建设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四川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办法,本工程环评文件审批部门为攀枝花市环境

11、保护局。为此,四川金沙纳米技术有限公司委托广州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对该项目进行环境影响的评价工作。广州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经过现场踏勘、收集工程资料,在结合该项目的污染特征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现上报审批。待审批后作为环保主管部门环境管理及项目开展环保设计工作的依据。在报告的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攀枝花市环境保护局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1 总则1.1 评价目的与原则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建设项目管理的一项制度,其基本目的是贯彻“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认真执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利用”的环境管理方针。实现项目与自然、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评价,查清建设项目所

12、在区域的环境现状,分析该项目的工程特征和污染特征,分析项目建设对当地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弄清楚影响程度和范围,从而制定避免污染、减少污染的防治对策,对项目实现合理布局、最佳设计、为环保行政部门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建设地区环境状况的调查和该项目有关资料的深入分析,在结合该项目的污染特征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次环境评价工作的具体的目的及要求是:(1)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工程项目的特点,分析项目与地方规划、国家产业政策等相容性;通过对拟建工程内容的分析,评价工程建设技术先进性;(2)通过现状环境调查和监测,了解项目所在地区环境质量现状;(3)通过对工程内容的污染因素分析,定量和定性分析和评

13、价项目建成后对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核定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4)结合工程污染分析的结果,预测评价拟建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和范围;(5)根据工程分析和影响预测评价结果,对工程的工艺方案和所采取的环保措施进行论证和评述,提出进一步控制污染,减缓和消除不利影响的对策建议;(6)分析项目建设后区域环境功能、土地利用变化,确定区域环境能否承载建设项目导致的一系列环境变化;(7)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分析计算区域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8)结合当地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在评价工作中贯彻“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污染预防”、“污染物达标排放”、“总量控制”、“可持续发展”等原则;(9)评

14、价工作自始至终应遵循针对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公正性的原则,使评价工作真正起到“防患于未然、保护环境的作用”;(10)根据上述评价结果,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明确给出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结论。1.2 编制依据1.2.1 环境保护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2.28;(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29日施行修订,2000年9月1日实施;(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修订,2008年6月1日实施;(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修订,2005年4月1日实施;(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8)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2月29日修订,2012年7月1日实施;(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本),2004年8月28日;(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修订,2002年10月1日施行;(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12月25日修订,2011年3月1日起施行;(1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