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好比抛物线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0059953 上传时间:2024-02-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生好比抛物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生好比抛物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生好比抛物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生好比抛物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好比抛物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生好比抛物线说起人生,经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味诗人说,人生如诗,抑扬平仄;演员说,人生如戏,悲欢离合;智者说,人生如茶,香甜苦涩;我说:人生是条抛物线。所谓抛物线,一般来说,就是把一个物体抛掷出去,落在远处地面, 该物体在空中经过的曲线,即为抛物线。而人从一出生,即从零开始, 经过少、青、壮、老,其间所经所历,有学习时的起步,有事业的高 峰,有衰老的岁月,最后死亡归零,恰如同物体从地平面被外力抛起, 在空中运行,最后又回落到地平面上。人生的过程与物体所形成的抛 物线,何其相似!人生是条抛物线,以抛物线的顶点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半 弧。其前半弧是上升的,其后半弧必定是下降的,这是不以人的

2、意志 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人生抛物线的前半个弧上升的动力来自于抛物者 的力度与强度。抛物者本身的能力,将决定其抛物线的高度和长度。 人生抛物线的高度,是人生的巅峰时期,也是衡量人生的高度。这个 高度越高,所形成的魅力影响越恒久,印证着人生的艰辛和努力与事 业的成功高度是相一致的。在人生历程中的少年、青年和壮年是人生 抛物线的前半个弧,是精力,智力与劳动力最丰富最充沛的生命阶段, 也是人生最有创造力和最富有意义的黄金时期。当年,毛泽东主席满 怀深情的教诲青年,寄予殷切的期望:“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 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科学实验结果表明,抛物线在其运行中所形成

3、的曲线,是若干个 瞬间组合而成的。有人用每秒25次的速度拍摄了跳跃的球所形成的 抛物线轨迹,从中可以看到,正是一个个点的组合,才构成了曲线的 完美。人生就像抛物线。人生选择的的路不一样,抛物线所形成的形 状和位置就大不一样,但这条曲线所代表的自起而落的意思却永远不 会变。抛物线的每个点,就是人生的每一段,在人生坐标轴上都能精 确地标示出来。由此想来,每个人生的每段路,都有各自不同的走法。 每个点都有独特的涵义,把这些点组合起来就是一个不同于别人的人 生。从而,也显示了其人生轨迹或精彩,或暗淡;或伟大,或渺小。 其实,人生也像一次旅行,既要在乎预定的目的地,更要注意沿途的 风景,以及欣赏风景的心

4、情。这本身也应当是整个旅行活动的构成要 素。如果特别注重目的地,那么旅途中的许多乐趣就在一种“来之匆 匆,去亦匆匆”的忙乱中变得索然无味。因此,要懂得珍惜生命,学 会欣赏人生,从欣赏大自然的日出日落,到仰观星空俯瞰花草;从关 注婴儿的一颦一笑,到关照老人的一餐一饮,不错过生命送给人生的 每一个机会。只有懂得珍惜,才会自觉勤奋,让人生不因虚度而后悔。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人生这条抛物线,本来就只有一个起点, 源于一个作用力,终于地球吸引力,回到了大自然。不管其顶点有多 高,最终还是要回到原点,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归于零。这个现实是残酷的,是人生的遗憾,但也是人生中唯一人力所不能左右的最大 的公平。

5、一个看起来具有无限可能的人生过程,其实并不无限一一它 都在那条抛物线上。追求无限的可能,让自己的人生在无限想象的贪 婪中达到灿烂辉煌,几乎是所有人的通病,这也是释家所指出的“苦 海无边”的根源所在。人生是条抛物线,其后半弧是下降的。除自然的生老病死之外, 还有意料之外的种种不确定因素,都是其下降的重要因素。倘如生命 主体的精神境界能够达到一定的刻度,那么他就有可能存在一条隐形 的抛物线一一即精神抛物线。譬如举世闻名的老子、孔子、释迦牟尼 等。几千年来,这几位先贤的人生所形成的精神抛物线被后辈们一如 继往的传承下来。尽管作为物质的人体没有了,但精神影响依然还在, 并且被许多人所追循。这就好像美丽的花朵一样,花儿虽已憔悴,或 已不复存在,但花的形象、花的香味,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在诗中所写的那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样的人生抛物线很有价值,堪称为“永恒的人生抛物线”。人生是条抛物线。这条线涵盖着一个人整体的能力、思想修养和 精神状态。对于一个人,人们看不到他人生抛物线的高低,但可以从 他的行言举止中丈量出来,这是人类本能反映的一种自然规律。人们 要想达到人生的高度,就应当参照抛物线的原理及其所揭示的规律行 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