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一类切口感染率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0055328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降低一类切口感染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降低一类切口感染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降低一类切口感染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降低一类切口感染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降低一类切口感染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降低一类切口感染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降低一类切口感染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降低术后|类切口感染发生率骨二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2015年11月15日一、问题聚焦现代医院感染学(朱士俊主编)把手术切口分4类, 清洁切口( 一类儿清洁一污染切口(二类),污染切口 (三类),污秽切口(四类)。1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 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台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11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 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 道、阴道、口咽部手术III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 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 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类(污秽-感

2、染) 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 穿孔的手术。手术部位感染(SSI) 的定义:是指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 围手术期以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 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等。它的概念比“伤口 感染要宽,因为它包含了手术曾经涉及到的器官和腔隙的 感染,比“手术后感染”的概念要窄而且具体,因为它不 包括那些发生在手术后不同时期,但与手术操作没有直接 关系的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一、切口浅部感染: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 组织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 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2) 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致病菌;(

3、3) 具有下列症状之一:疼痛或压痛,局部红、肿、热,医 师将切口开放;(4) 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感染。(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 有分泌物不列为手术部位感染)。二、切口深部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如人工心脏 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大块人工修补材料等则术后1年 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 情况之一者:(1) 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2) 切口深部白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细菌培养阳性且 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体温38弋,局部疼痛或压痛;(3) 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 有脓肿:(4) 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

4、 深部者,应诊断为深部感染三、器官和腔隙的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一年内),发生在手术涉 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 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1、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弓1流管有脓性弓1流物。2、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3、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 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定义: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发生在1类(清洁)切口,即 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 及闭台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的手术切口的感染,包括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手 术部位感染。I类

5、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是指发生I类切 口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数占同期接受T类助口手术患者总数 的比例。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指标描述I类切口手术患者发生 手术部位感染的频率,可以反映医院对接受I类切口手术 患者医院感染管理和防控情况。是体现治疗质量和患者安 全的重要指标。我科2014年1月1日一2014年8月31日出院 患者1040人,类手术患者605例,手术切口感染24例, 切口感染率3.96%。二、现状与原骨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由于骨科手术一般需要 对手术的部位进行组织切开、分离,多有人工植入物,比 如钢板、螺钉以及关节假体等,所以骨科手术一般比较复 杂,而且手术的时间,术前、术后卧床时

6、间也较长。因 此,患者很容易在手术后出现感染的现象。一旦发生感染 就有可能弓I发严重的并发症,最后影响手术的效果。感染 较轻的患者可能只是延乂乂疗的时间,感染较重的患者很可 能造成残疾甚至造成生命危险。同时,将造成难以估计的 经济费用。为此,提高医疗安全质量,加强术后切口感染 发生率监管,将“降低术后I类切口感染发生率”纳入质控 X围,客观采集数据,科学方法分析、及时发现危险因 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评价控制效果,以降低骨科 手术部位感染风险意义重大、刻不容缓。我科2014年1月1 日一2014年8月31日出院患者1040人,1类手术患者605 例,手术切口感染24例,切口感染率3.96%

7、。据医院及科 室现状,科室能力,国内大宗统计数据,院内骨科其他病 区数据,机于2015年前8月将我科1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 率在现有基础上下降一个百分点左右,即由I类手术切口 感染率3.96%控制到小于3%。序号项目次数白分比累计白分 比1尢菌操作1531.9%31.9%2手术环境1123.4%55.31%3免疫力919.1%74.46%4手术技巧612.8%87.23%5皮肤准备24.2%6基础病24.2%7术前住院时 间12.1%8引流因素12.1%9抗生素使用消除死腔。人员抗生素, 减少剥离 手术技巧I类切口术后感染率 器物无菌操作_严格外科洗手抗生素A*血压手术室环境抗生素无菌操作无菌操

8、作引流双层手套皮肤准备沐浴 正确备皮术前缩短术前 时间治愈其他感染免疫力 术后术中曲蜻市第一人民医院恚tx血止经分析,前四项累计百分比87.23%,根据“二八原则”将 其定为改善重点。一、手术环境:手术创口的细菌污染30%是由于手术室空气中 的细菌直接落入而弓1起,人是手术室空气污染的最大来 源。30%的人是金葡菌带菌者。有文献报道,手术时间 的长短、手术室气体交换的频率直接影响了感染的发生 率。我院为层流手术室,但在手术间隔时间、人员流动限 制、出入次数,骨科手术术中影像检查等方面并无严格限 制。二、术中直接污染:见于无菌操作不严格。据文献报道: 手术创口的细菌污染70%是接触手、器械和植入

9、物而引 起。三、手术野局部因素:手术切口局部组织有坏死、枳血等 情况,将有利于细菌生长而发生感染。见于:1、切口太 小,过度牵拉2、止血不彻底3、拔除引流太早4、皮肤缝 合X力太大5、死腔大6、手术时间过长7、切口内残留异 物。四、病人体质及潜伏感染情况:1、全身疾病未有效控 制,免疫力低下。2、原有感染病灶。3、原有潜伏感染可 能。三、PDCA循环我院自2014年末启动“降低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的质 量改进项目。由质量改进小组成员依靠团队协作,找出存在的 问题并剖析原因,再拟定并落实切实可行的措施,以达成预期 目标。数据来源:每月数据统计。数据收集方法:由QCC组员进 行统计分析。改进目

10、标值:机于2015年前8月将我科1类切 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在现有基础上下降一个百分点左右,即由I 类手术切口感染率3.96%控制到小于3%。组员针对要因开展探讨,拟定相应对策,将之运用到日常工作 中,并持续跟踪质量。对策如下:术前:1、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2、治愈潜伏感染3、满意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4、对患者各系统及营养状态做详细全面评估,有效控制 患者术前的血糖、血压水平,控制心率、做呼吸功能训 练、预防肺部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5、参与手术者严格进行外科手消毒术中:1、手术室关闭,限制人员数量和流动,保持环境表面清 洁2、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X3、手术操作轻柔,有效地止

11、血,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 除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术后:1、换药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2、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3、术后保持弓|流通畅,尽早拔除引流管效果确认:对策拟定后立即组织实施,并详细收集数据。定期分析、 整改。2015年1月至8月我科出院患者1263人,其中I类手术患者 852例,手术切口感染25例,切口感染率2.93%。达到预设 目标值3%以下。效果确认出院人数 一类手术人敬姓染数感染率线性(出院人数)曲靖市篥一人民医院通过质量控制活动,我们有幸达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但距 离国内外较好标准尚有不小的差距,感染控制事无巨细、繁杂 而琐碎,但它又是片刻不敢松懈的重申之重,逆水行舟一一不 进则退,我们只有常抓不懈、警钟长鸣、持续改进,才能不断 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进一步改善要点在于坚持现有对策 执行,对其他一些次要原因进行改善。但感染原因复杂,涉及 面广,尚须依托医院整体布局和改善,方可更上层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