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导读讲义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0031859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导读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孟子》导读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孟子》导读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孟子》导读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孟子》导读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导读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导读讲义(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孟子生平二、孟子简介三、性善论四、仁政思想五、民本思想六、大丈夫人格理想七、影响及评价一、孟子生平孟子(约前 372-前 289),邹(今山东邹城) 人 ,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并称为“孔孟” ,且称其为“亚圣” 。孟子故里邹国世代相传,在农历四月初二纪念孟子诞辰。1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西汉时代,司马迁 史记 的孟子荀卿列传 是关于孟子的最完整的资料 :孟轲, 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威王用孙子、 田忌之

2、徒, 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纵、 连衡,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 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2 受业子思孟子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他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曲阜孔庙清朝雍正题“生民未有”匾3 孟母教子孟母三迁“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人之

3、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多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议设农历四月初二为 中华母亲节 坟地集市学宫沽肉示信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 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 以自己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断机教子“断机教子” ,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4 治学孟子长大后, 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

4、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孟子醉心研究, 终于名声大噪, 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 。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5 孟子周遊列國四十多岁时, 孟子肩负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 的历史使命感, 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 .他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

5、心写书建立学说。孟子 40 多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等思想主张。到过宋、齐、魏、鲁、滕等国。稷下学宫公元前 319 年,齐宣王继位,恢复了建于临淄城西的“稷下学宫”,一时间,汇集了上千名士,成为当时政治咨询、 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孟子再次前往齐国,希望在这里能够实现他的理想。齐宣王聘他为客卿。在稷下学宫, 孟子吸收各家所长,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君仁臣义、尊贤使能、以民为本、统一天下等仁政理论。 这既是孟子从事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又是其思想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孟子的仁政主张曾使齐宣王受到一定鼓舞和赞赏,但齐王欲以武力称霸诸侯,

6、 与孟子产生了分歧。由于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孟离开齐国返归故里。6 身后荣辱孟子去世后,经历代学者推崇,确立儒学嫡系传人之地位,西汉时期孟子一书已经广泛流传,东汉首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唐朝的韩愈著原道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之后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 ,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时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被批准配享孔庙。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 、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其实际地位更在“五

7、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 ),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 ,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孟庙(亚圣庙)在邹城市城南, 为历代祭祀孟子之所。 殿宇 64 间,占地 60 余亩。亚圣殿位于南北中轴线上,为庙内主体建筑。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地震倾圮后重建。二、孟子简介回到邹国时,孟子已六十多岁,从此不再出游,而在家乡兴学办校,广收门徒,与万章、公孙丑等弟子答疑解难,编著孟子。此书记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论、活动及其思想学说。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

8、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见史记孟荀列传 )。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孟子共七篇:梁惠王上、 下;公孙丑上、下; 滕文公上、下; 离娄;万章上、下; 告子上、下; 尽心上、下。孟子主要思想性善说,是孟子思想的基石,它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之中。都具有“四心” ,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主张“以德服人” ,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重民轻君”是他“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还十分注意人格修养

9、,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名言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提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生命与义,都是人所珍贵的,当生命与义不可兼得时,应当舍生取义。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最大的乐事。认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孟子的性善说成为中国传统人性论的主流;他的王道、仁政学说,历代王朝奉为施政准则;他的良知说,启发了宋明理学的革新派; 他的养气说,为后来心性论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料;他的仁者无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 为后世外交军事的最高指导原则;他关心农业生产, 使人民不饥不寒, 几千年来被为政者奉

10、为圭臬; 他的社会和谐理论是中国古代社会和谐理论的代表,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三、性善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孟子“性善论”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是在人与动物的比较中界定“性”与“人性”的。他所说的“人性”就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离娄下 )1 性与命的区分孟子对人的道德属性和自然属性,即他所谓的“人性”与“性”,是有着严格区分的。他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滕文公上)一味满足人的自然属性 (即“性”)而不进行道德教化, 人就会变得同禽兽相差无几, 足见作为人的生理欲求的 “性”为陷人于不仁不义的罪恶之源

11、。 所以,一提到 “性”和“欲”,他就告诫人们要 “忍”、要“寡”(滕文公上、尽心下);而一谈起“人性”或“四心”时,则视为“善端”并赞美备至,极力主张要“养” 、要“存”、要“扩充”。(尽心上、公孙丑上)可见,“性”和“人性”在孟子心目中是泾渭分明、不容混淆的。他并不把这些看作人的本质属性,因而也不认为它属于“人性”,只称之为“性”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尽心下)他所说的“性”显然就是人的感官和肢体的生理欲求,即人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而“人性” ,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的道德属性, 集中表现为能够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仁义礼智等善德。

12、孟子所言人生而即有之 “性” 有两种意思: 一为耳、 目、口、鼻的生理欲望, 又将之归为命;一为仁、义、礼、智,所谓善性的主要内容。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 ,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孟子曰: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 义之于君臣也, 礼之于宾主也, 智之于贤者也, 圣人之于天道也, 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耳、目、口、鼻之欲”与“仁、义、礼、智之

13、善性”孟子以为此类耳目之欲,在生而即有的这一点上,固可称之为性;但当其实现时,则须求在外,所以他谓之命,而不谓之性。当仁义礼智是求在内, 其主宰性在人之自身,故孟子谓之性而不谓之命。孟子所指“性”的范畴是善心,善心则源自于“四端”。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在此意义上, “性”是一个接近于本性、本质的概念。孟子所谓的“性善”,不仅是说人的本性是善的,而且进一步指人人皆有向善的内在能动的主体性。2 善之四端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了;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而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善端” ,这种“善端”是先验的,超功利的,这就是孟子著名的

14、“四端”说: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 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3 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尽心上4 天爵与人爵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