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反思.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9954813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反思.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反思 国家课程标准“应表达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根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1,这是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 最初的阐述。 与此相适应,我国生物课程标准结合学科自身特色,将中学生物课程目标表述为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其中具体目标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这“三维”三分别进行设定的。 上述两种“三维”都是在课程目标层次做出的阐述。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层次的“三维”,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将“

2、对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所用的动词分别指向知识性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并且分为不同的层次”2,这说明生物教学目标也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设定。通过“三维教学目标”的完成最终到达课程目标地“三维”。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存在一定的偏差: 第一,局部教师错误地理解“三维教学目标”为一堂课的硬性指标。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在拟定具体教学目标时,“要依据生物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内容标准,并充分考虑到具体教学内容和任务的特点。”3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同时包含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比方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细胞中的无机物”、“遗传

3、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细胞增殖”等内容只有知识性学习目标和技能型学习目标,没有情感性学习目标。所以,针对这些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需针对前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学习目标进行设计,不必为了涉猎所有目标而牵强地给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局部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致使教学效果不显著。例如,在讲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中“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一节内容时,除了要到达知识性学习目标和技能型学习目标外,本节内容还应向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大多数教师在本节内容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时,都只是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材料,最后让学生思考转基因的平安性。但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有限的资料并不能全

4、面的看待转基因的平安问题。 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所要渗透给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网络、媒体等资源开发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同时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最后让学生以辩论或小组汇报展示的形式再深入学习这局部内容,从而到达对转基因平安的全面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到达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独立思考等能力。这种教学设计会比生搬硬套的教学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中学生物的课程目标也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与此相对应,最后将课程目标细化到教学目标进行落实和完成。但是,

5、当这些目标都到达后,学生是否就真正的具备了素质教育所期望的能力?结果不得而知。深入分析,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质在于提升学生素质,让学生具备生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内容后,到达了知识性目标要求的“说出叶绿素种类和作用;说出叶绿体结构和功能;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简述化能合成作用”4,也到达了技能性目标要求的“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4,也到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过程,使认同科学是在不断观察、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

6、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5的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所掌握的是三个方面分散的能力与素质,基于让学生具备生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的要求,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此,而是应该进一步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来应用课堂所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缺少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和稳固所学,最终通过实践来整合三种分散能力的环节。 学生只有将学到的分散的能力进行综合的运用和实践,最终才能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或素质,在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外化为强大的生存能力,单独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学不应该仅

7、停留在三大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帮助学生整合所学知识与能力,同时尽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应用课堂所学,才能到达素质教学目标的实质要求。 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即是创新教育。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中学生物教学中大多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并辅以启发性教学原那么。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存在着诸多误区: 第一,局部教师未充分考虑学情,所选教学内容偏难。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开展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局部与所探

8、究内容相关的知识而进行的教学模式。而局部教师在选择探究内容时,未充分考虑学情,所选探究内容偏难,导致学生不能自主进行探究,既影响教师的教,也影响学生的学,不能很好地到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因此,教师应精准把握每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条件,在全面分析知识内容和学生学情的情况下,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原那么进行教学。 第二,局部教师创设的探究情景存在局限性。探究式教学模式一般要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探究过程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发现”一节内容时,教师多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结合图片展示让学生发现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9、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假设将创设的情境变为真实的情境,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用自家的植物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增加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真实的了解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将该问题的探究过程内化为自己的一套方法或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到达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 第三,局部教师片面地理解启发式教学原那么。启发式教学原那么不是简单的提问题,也不是提简单的问题。论语和学记给启发式教学原那么做出了最恰当的解释。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为心求通而未得之,即心里想想明白,但又想不通,“悱”为口欲言而未能其貌,即想

10、说又不知道怎么说。教师要在学生这些理解的关键知识给予启发即可,不必对一些琐碎浅显的陈述性知识进行提问。 除了在学生思维的关键点启发之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学记里提到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学,但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学,但不压抑学生个性;启发学生拓展思维,但不替学生做出结论。 谈及教育,必定涉及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教师、学生、环境(其中环境可以分为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目前提出的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大致涉及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两个方面,在改革教学方法方面以“生物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6、“课堂教学要设法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方法和媒体”7等措施

11、为主,在创新学习方法方面以“一要指导自学,二要指导观察分析、三要指导实验、四要指导抽象概括”7几个角度为主。但无论是改革教学方法还是创新学习方法,大多是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无视了环境对于教育的影响。 一方面,教育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对实施素质教育有一定的限制。生物学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广的自然科学,课本里的有些内容在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无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的体验减少,与之相对应,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和掌握或许就不会特别深入。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学生学到的一些知识无法得到实践和验证,这些知识也就不能很好地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或素养,这也给素质教育带来一定的局限。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已开展素质教育二十余年,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落实,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不断探索、总结、反思和改良,探索适宜、有效的教学方法,最终才能到达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