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尔互补原理与心灵哲学2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9931387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玻尔互补原理与心灵哲学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玻尔互补原理与心灵哲学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玻尔互补原理与心灵哲学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玻尔互补原理与心灵哲学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玻尔互补原理与心灵哲学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玻尔互补性原理在心灵哲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通过对尼尔斯.玻尔互补性原理这一哲学思想的简要介绍,来尝试将这一思想引入心灵哲学领域。心灵哲学中, 感受质问题和自由意志问题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感受质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如何统一,自由意志中自由和必然的矛盾如何 解决,我们认为,从互补性原理的角度出发,可以对这一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物理学家,1885年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父亲克里斯蒂安玻 尔是哥本哈根大学的生理学教授,母亲出身于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玻尔从小受到良好的 家庭教育,1903年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物理学,1911年获得博士学位。1922年,玻尔由 于对于原

2、子结构理论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从1920年开始,玻尔长期担任哥本哈根 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并创立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培养了一大批在世界范围内有 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 粒子的双重性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 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试 验所证实。随后又有其他实验观测到氦原子、氢分子以及中子的衍射现象,微观粒子的波动 性已被广泛地证实。互补性原理是1927年玻尔在意大利科摩市召开的国际物理会议上提出的一个理论,

3、开 始是用来解释量子力学中波粒二象性问题。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量子力学里,微观粒子在不同条件下分别 表现出波动或粒子的性质。这种量子行为称为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之一。互补性原理认为:微粒和波的概念是互相补充的,同时又是互相矛盾的,它们是运动过 程中的互补图像。互补原理起因于实验仪器与被观测物体的相互影响,在经典力学实验中,测量行为对实 验对象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量子力学实验中,实验仪器和实验对象之间的互 动却不能被忽视。因此,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可能得到互相矛盾的结果。根据互补原理, 量子物体的内秉性质不能独立于仪器的测量,被测量的量子物体与测量的仪

4、器结合在一起, 无法被分割。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动?这问题不具任何物理意义。应该研究的问题是,在这实验里, 到底光所进行的是粒子行为,还是波动行为?物质和意识也有类似的状况,到底是表现出意 识现象还是物理现象,取决于具体的情形。互补原理的提出,使认识论有了进一步的推广,指出了经典认识论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 适用。在经典认识论中,客体的属性、规律与主体无关,与主体所采取的观测方法也无关, 主体可以在客体之外去认识客体,同时不对客体产生影响,主客体之间不存在不可分离的联 系。由互补原理引出的认识论指出:单独说客体的属性、规律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同时说明 主体的情况与其采取的观测方式,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

5、须通过对客体施加影响来实现,因此, 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不可分离的联系。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主体对客体的影响可以忽略,这时经 典认识论就是适用的。互补性原理不但适用于量子力学领域,作为一个普适性的哲学原理,玻尔还将其推广到 生物学、心理学、数学、化学、人类学、语言学、民族文化等学科,并试图揭示其他形式的 互补性关系。例如在生物学领域,机械论和目的论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从过程的细节描述来说,我们 必须要求机械论的观念,而对于生命现象的整体特征,我们得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论述。按照 互补性的思想,机械论和目的论既矛盾又互相补充。另外,生物学理论的自主论和分支论, 生物进化的渐进论和跃变论等等都可以应用到互补性思

6、想。现在,利用玻尔的互补性原理, 我们尝试去理解心灵哲学中的感受质现象和自由意志现象。心灵与物质关系问题困扰着思想家。其中,主观与客观、自由和必然的矛盾几千年来一 直无法得到解决。先说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从客观的角度来说,世界上一切都由物质组成,物理现象都是 客观的,找不到主观世界的位置。从主观的角度看,我们了解到的一切现象都带有主观的色 彩,没有什么纯粹的客观。这两者之间的张力具体体现在心灵哲学中的感受质问题上。所谓“感受质”,英文quale,复数形式qualia。单词源于拉丁文某一种类”或“某一 性质”。最早由美国哲学家刘易斯引入心灵哲学领域,感受质的定义是指我们在看到鲜艳的 红色、感到疼痛

7、等状态时所经验到的特殊的质的感觉特征。比如闻到花香的味道,感受到痛 苦等心理状态。感受质有下面几个属性,1.难以形容的;2.内在的;3.私人的;4.现象性, 即直接向自我呈现。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们一向秉持于一种物理主义的态度,客观性成了唯一的衡 量标准,而主观性被排斥在科学研究的范围之外,感受质问题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做知识论证的思想实验对物理主义的客观性原则发起了挑战。它由弗兰克杰克 逊在1982年提出,天才玛丽从小就生活在一间黑白颜色的房间里,除了黑白,她没有接触 过任何其他颜色,玛丽通过阅读,学习了所有关于包括颜色在内的物理学知识,知道除黑白 之外还有其他颜色,如红色。直到有

8、一天,玛丽走出这间房子,当她第一次看到西红柿的红 色,是否会感到惊讶?她有没有获得新的物理知识?坚持物理主义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各种反驳,取消主义者如丘奇兰德认为这种主观感受性 源于现在物理科学的局限性,将来随着物理科学的发展,我们将能够用合适的物理概念来描 述这种主观感受特征。丹尼尔.丹尼特认为,玛丽在有限时间内学习所有物理知识是不可能 的,所以这个论证是有缺陷的。我们认为,心灵的主观方面是不可否认的,传统的物理主义是希望将一切事件还原成 物理事件。但是,从认识上讲,实际上没有纯粹的所谓物理事件。物理事件正如康德所言的 物自体,是人类理性所处理的对象,当我们考虑事物的数量,运动,位置,关系等等这

9、些物 理量时候,我们称之为物理事件。具有公共的、客观的、可以经由实践检验的特征。但是, 当事物呈现于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五官时候,引起我们的体验,实际上就是感受质, 是一种经验对象,具有私密的、主观的、不可言说的特征。物理事件是第三人称的考察角度, 而感受质现象是第一人称的考察角度。根据波尔的互补性原理,两者其实是缺一不可的两种 角度。关于自由意志中自由和必然性的关系,也可以从互补性思想的角度加以考虑。自由意志是相信人类能选择自己行为的信念或哲学理论(这个概念有时也被延伸引用到 动物上或电脑的人工智能上)。通俗的说就是人不完全由大脑控制,人的自由意志拥有对人 自身的最高管理权限,超过大脑。

10、自由意志也是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几千年来一直受到哲学家们的关注而没有定 论,其根本的矛盾在于,从内在的观点看,我们对于自己的行动有自主感,可以决定自己的 行为;但是从外在的观点来看,世界的构成是物理的,而物理世界的因果规律是封闭的,一 切都是被决定,不存在自主性。在物理世界因果封闭的理论前提下,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相容论,或称弱决定论(soft determinism)。认为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主张是彼 此相容的。一个事件可以同是物理的因果和意志选择的结果。相容论的哲学上被得到不少认 可,因为它的主张综和了自然科学和日常直觉。传统上代表人物有霍布斯,休谟,黑格尔等。 现代则有

11、斯特劳森,波普尔和塞尔等。认知科学家丹尼特,物理学家霍金亦持类似观点。相 容论者认为,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在我们对事物及其规律不了解的情况下,其实我们是 没有自由的,人类的自由是随着对自身和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而获得更多的自由。另一种是不相容论.又称为强决定论(hard determinism)。认为人类不能根据自己意愿 去选择想要作的事情,所有事情都是被决定的。自由只是幻觉。这一主张无论是传统还是现 代,从自然科学上都得到广泛支持,并大行其道。代表人物传统上有牛顿、拉普拉斯、霍尔 巴赫、达尔文等。现代科学上有爱因斯坦,生物学上则有基因决定论者(如社会生物学家威 尔逊和道金斯),一些目前强人工

12、智能论者亦主张此说。关于强决定论,法国数学家拉普拉 斯的观点最为著名,他认为,我们可以把宇宙现在的状态视为其过去的果以及未来的因。如 果一个智能知道某一刻所有自然运动的力和所有自然构成的物件的位置,假如他也能够对这 些数据进行分析,那宇宙里最大的物体到最小的粒子的运动都会包含在一条简单公式中。对 于这智者来说没有事物会是含糊的,而未来只会像过去般出现在他面前。按照这种说法,我 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被注定的,因此,必然会导致宿命论,所谓宿命论fatalism):认 为全部或某些事件是无可避免的。我们的意志对现实无能为力。从一个全知全能者的角度来 看,一切都是必然。我们认为自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3、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自由必须在控制者,被控制者 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去理解。对于控制者来说,他能够对被控制者实施有效的管控,我们 就认为它是自由的,具有一定的自由意志。而被控制者则处于没有自由的地位。按照玻尔的 互补性原理,自由和必然是一种互补性的关系,当个体处于控制者角色时,它是自由的。当 它处于被控制者的角色时,它是不自由的。只有结合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我们才能对自由意 志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我是自由的或者我具有自由意志”这种提法是有问题的,而应 该准确表述为“我对于。是自由的,是有自由意志的”。总之,玻尔的互补性原理作为一个基本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心灵哲学中的几个矛 盾现象是一个有力的思想工具,给予我们很大的思想启发。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