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学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989326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形记》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变形记》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变形记》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变形记》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变形记》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变形记》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形记》学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变形记学案一、简介1、作者介绍弗兰茨 • 卡夫卡( 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与法国马塞尔 • 普鲁斯特、爱尔兰詹姆斯 • 乔伊斯等并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等和长篇小说审刺 城堡和美国影响很大,被誉为“ 20 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犹太籍百货批发商人,专横、粗暴,是家庭的“暴君”。卡夫卡取得法学博士后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工作。1917 年开始患结核病,只活了41 岁。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一生未婚。

2、卡夫卡自幼喜爱文学,阅读和研究大量文学和哲学著作。他对中国的文化怀有特殊的兴趣,有人说他是“西方唯一中国式的作家” ,他钻研过中国哲学,喜爱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2、作品特色介绍卡夫卡的作品表现了“异化”和“悖谬”的哲学命题。“异化”指“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 (马克思语) 。变形记则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的 “异化” 现象,人创造的 “物” 如金钱、 机器、生产力方式,作为异化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它们操纵人,人成了不能支配自己的奴隶, 也就是“非人”,“非人”与动物有何区别?变成“甲虫”也就很自然了。把虚幻的离奇荒诞现象和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用

3、现实主义手法写非现实主义的内容) ,这就构成了“卡夫卡式”的小说。“悖谬” 指“一个事物两条逻辑线的相互矛盾与抵消” ,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对父母和妹妹有着深深的亲情,可是变甲虫后,他的亲人着急的是他不再能为家挣钱,甚至成了“家丑”和“家庭负担” ,于是谁也不同情他、怜悯他,要把他“弄出去” ,他在孤独中悄然死去,倒使家里人如释重负,开始“新的生活” 。卡夫卡的小说具有荒诞性的特色,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但其中又包含真实性,即从社会现象来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如“突变甲虫”事,既符合“突发事”的社会现象可能性,又符合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生存竞争高压下,人被

4、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的社会现实的本质真实性。此外,在整体的荒诞情节中,又有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内容。如变甲虫后的行动,符合甲虫习性;而思想情感与人物相合。3、时代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际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使用极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等言行心理。变形记创作

5、于1912 年,发表于191 年,文节选了原小说的一半内容。二、文内容1、内容结构小说分三部分(用一、二、三标明)。第 1 部分,写格里高尔变甲虫,惊慌而忧郁;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卧室。第 2 部分,写格里高尔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第 3 部分,写家人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提出把他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而死,家人开始过新生活。2、情节线索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格里高尔的线索:变甲虫成累赘绝望死家人的线索:惊慌同情厌弃憎恨解脱喜悦3、人物形象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当时社会的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

6、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在公司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对父母,他是孝子;对妹妹,是好哥哥;对公司,他是好职员。变甲虫,他还为还父亲债担忧,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而艰难地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厚道而又在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4、主题通过格里高尔 “变形” 前后的经历以及家人亲情的变化,批判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异化的社会现实。、写作特点体现了“荒诞性”包含“真实性”的特点。具体分析见前“作品特色介绍” 。作文题:以“偶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800 字以上。不如一只蚊子高三( 8)邹菁菁先说说:“蚊兄”的光辉事迹

7、吧,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其它蚊子都被蚊香熏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之,唯有他清醒地找准目标,在我的胳膊上狠狠地叮了一口。可为什么被叮了, 我还是称他 “蚊兄”呢?因为我想到:有时自诩为天地之王的人类,竟还不如一只蚊子。可不是嘛!巴尔扎克就说了:“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是傻子。 ”可人类中这样的傻子实在不少,人家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于是书店中常掀起一阵阵“科普潮” 、“米兰 • 昆德拉潮” 、“老庄潮”,可买回家后,又有多少人真正静下心来去品味书中真谛呢?于是在电视上我们就能看到一群群疯狂的“追星族” ,对明星们简直是五体投地一般崇拜。于是在街上就常有密密麻麻的

8、围观者,他们有时甚至在犯罪面前也只是看客,没有人愿意见义勇为。这些人确实不如我的“蚊兄” 。吠形吠声也就罢了,因为要改正并不难。只需做之前先扪心自问:这样做是否出于本心。然而,我的“蚊兄”的最可贵之处是:不在蚊香中迷失自己。换成人类的词汇,即:不在错误的气氛中迷失。“气氛” 实在是个可怕的词。 因为什么事一旦成了气氛,做的人就不止一百二百,而是几乎人人如此了。而万一这气氛不幸是错误的,那么后果用“误国误民”形容不为过。在这种错误的气氛中保持独立清醒的人是大英雄,而火上浇油且乐此不疲的人是败类。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鲁迅不但自己清醒,且用自己的一枝笔去唤醒国人;拉斐尔

9、画出人类的美,让人们从仰慕天神转而仔细审视自身的美。他们都是在错误的气氛中站得住并且努力抗争的真英雄。日军侵华时,有军官以杀人取乐,还展开杀人竞赛。他们失去人性,视人生命如同草芥。日本军队中竟没有人以此为耻,更不用说制止暴行。在当今和平年代,仍有很多日本人受蛊惑,大放反华厥词。像这般的人不会独立思考,真是可恨、可悲、可怜。恐怕连我的“蚊兄”也瞧不起他们。在错误的气氛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我认为这是人最可贵的品质了。随波逐流,代价一定是惨重的。我们人应该常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连一只蚊子也不如? 评语 :这篇作文写得很机智。从挨蚊子叮一口想到这个“蚊兄”“独醒”,进而联想到世上之人无主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之现象,批驳此类人“连一只蚊子也不如”。文笔很老辣,亦非一日之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