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庄子》二则[2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庄子》二则[2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庄子二则课题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过程与方法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2.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庄子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态度,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课前预习读准字音濠梁(ho)鲦鱼(tio)古今异义安(古义:怎么 例句:安知鱼之乐今义:安全)子(古义:对人的尊称 例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今义:孩子,儿子)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判断句: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子固非鱼也(“也”表判断)倒装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庄子与惠子于
2、濠梁之上游”)省略句:我知之濠上也(省略介词“于”,应为“我知之于濠上也”)新课展开新课展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2.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参考译文:1.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2.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短文中的“鱼之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惠子偏重于知识论的判断。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持以寻根究底的态度,求
3、实而缺乏美感。【课堂讨论,拓展延伸】1. 你是如何理解庄子的反问的?(考点:反问句的作用)庄子并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是采取反问的方法来回答。以“非我”者不如“我”者不知“我”知鱼。点拨:以反问句的形式来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答在问中,语气肯切,坚定有力。2. 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知道”或“怎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机智灵活跃然纸上。【把握文章主旨】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北冥有鱼这则故事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
4、逍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 精彩的论辩艺术。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2. 笔法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辩论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这堂课我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并提出来,接着又齐读,以学生互译,师生互译来疏通文意。最后品读课文,谈论探究重点句段思想。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