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行为分析法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9885568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行为分析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行为分析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行为分析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行为分析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行为分析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行为分析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行为分析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行为分析法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 ABA)在1987年由Lovaas报道,对一组19例孤独症儿童采用ABA疗法干预2年时间,结果有9例儿童基本恢复正常,其他儿童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这一报道引起了轰动。其后许多研究者重复了ABA,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Lovaas的研究对象主要是3岁左右的孤独症儿童,这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认为即使对于较大的孤独症儿童,ABA仍有很高的应用价值。ABA采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刺激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其核心部分是任务分解技术( discrete trial t

2、herapy,DTT)。典型DTT技术包括以下步骤:任务分析与分解;分解任务强化训练: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进行某分解任务的训练;奖励(正性强化)任务的完成:每完成一个分解任务都必须给予强化( reinforce);辅助:根据儿童的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帮助;随着所学内容的熟练程度,逐渐减少提示或帮助;停顿(interval):在2个分解任务训练之间要有短暂的休息。训练要求个体化,系统化,严格性,一致性,科学性。治疗强调为每周40小时。一、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特点 ABA的特点是:方法结构化;教学系统化;操作目标化;非专业人员可以操作;实践性。学习ABA不能只通过我们掌握有关理论原则,理论学习虽是不可

3、缺少的,但学习者必须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操作经历。只有在实际操作中准确把握ABA的原则和技巧,才能真正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技巧。二、任务分析法(目标行为分解) 把要培养的行为分成若干个子行为,然后用正强化一步步培养建立的过程称为任务分析法,也叫工作分析法。就是说把学习的最终目标行为分解成一连串的小步骤动作行为,让儿童循序逐个学习每个小步骤的行为,最终完成目标行为的学习。具体由塑造法和连锁法来实施的。 目标行为指训练时所期望出现的行为及达到的标准。 例如:(1)小明能独自行走十步远的距离。 (2)小明在帮助下,能用筷子吃完二两面条。 (3)小明在1个月的训练期内,每日撞头次数由10次降为3次。

4、三、任务分解技术教学法 DTT五要素包括:指令,辅助,反应,结果,停顿。 DTT回合公式如下:(一)指令 1概念 指令是让孩子作出反应的刺激,即为实现目标行为提出的要求。 指令可以分为:语言指令(让孩子做什么时所说的话),非语指令(手势、示范动作、物品、卡片、视觉等)。 注意:在发出语言指令时、,经常伴随有非语言的指令。 2指令的意义 让孩子理解他人的意图,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建立起自己与他人之间“是有关系”的意识。 3发指令的原则 (1)统一性:在开始教一个孤独症的孩子时,指令要保持一致,以使孩子准确地理解让他做什么。等他学过一阵以后,我们可以将指令改变一下。 例如:在教孩子模仿动作时,开始一

5、直说:“这样做”,以后逐渐改变为:“小明这样做,好吗?” 注意:开始时指令必须保持一致,但要尽快地改变指令,以帮助孩子泛化。 (2)不重复性:如果指令发出后,孩子没有反应,给予辅助,完成一个回合后,再发下一个指令。 注意: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想要让孩子学会在听到一次指令后必须作出反应。如果我们多次的重复:“起立、起立、起立”,孩子会理解为他不必对一个指令马上作出反应,他可以等待或不反应。孩子不反应时,我们应做的是给予辅助,而不是重复指令。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我们的言语是有意义的,听到我们说话,他就必须作出反应。 (3)与强化结合使用:在孩子反应正确时,给予夸奖(强化)。如果孩子做对了,

6、而我们不对此作出反应,就没有结果,或者说他的正确反应被忽视了;换言之,是我们的行为在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要想孩子作出适当的反应,我们就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 4发有效指令的技巧 及时、适时;准确、扼要;有必要性;可实现性。 5.注意事项 环境单一,目标明确,避免不必要的刺激;观察孩子的反应,给予必要辅助;语言指令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把握恰当、提高的原则。 6当孩子没有正确反应时 保持镇静,不要着急,更不要和 孩子怄气;2 对孩子的不适当反应可以忽视;3平静地对孩子说:“不行,再做一遍。” (视孩子的个别情况而不同,对有些孩子我们什么都不说,而对有些孩子我们可以用平静但坚定的语气说“不行”。) 7明

7、确预期反应 发指令前要明确知道想要孩子做什么。只有我们自己明确地知道指令的内容和预期反应,孩子才可能明白。因此我们要事先要有明确的目标,然后运用指令去达到目标。 (二)反应 1使用的注意点 (1)反应标准的一致性:给出指令前,以确定正确反应的标准的什么。 (2)反应标准的变化:反映了学生能力的变化和强化标准的变化。 (3)注意反应中附带的不良行为:关注学生的反应时,一定要同时注意他有没有伴随的其他与指令无关的不良行为。 (4)没有正确反应时的操作:在作不出正确的反应时,“辅助”很重要。 (5)反应形式与5秒钟原则:一般的反应形式有4种,即正确反应、有辅助的正确反应、错误反应、无反应。如果在5秒

8、钟左右还没有作出反应,即“无反应”,就可判定为没有“正确反应”的机会。 2DTT对于不同反应的操作步骤 (三)辅助 1概念 又称“提示”,一种附加的刺激,在孩子不能完成正确反应时给予的帮助,以完成目标行为。 2辅助的形式 (1)身体辅助:通过身体接触的方式帮助儿童完成正确反应。包括完全身体辅助和部分身体辅助。 (2)示范:通过演示动作操作过程,帮助儿童完成正确反应。 (3)位置辅助:把刺激物放在孩子容易给出正确反应的位置上。 (4)视觉辅助:利用某些媒介引导孩子用眼去看学习目标,帮助他理解,从而作出正确反应。视觉辅助是结构化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手势、符号、实物、图片、文字等辅助)。 (5

9、)语言辅助:用语言补充(描述)指令示意出孩子应有的正确反应。 3辅助的技巧 (1)时间:辅助要及时,帮助孩子建立信心,产生兴趣并体验成就感。 (2)辅助与强化相结合:在辅助孩子作出正确反应后给予奖励。 (3)尽早撤去辅助:让孩子独立完成任务,防止对辅助产生依赖心理。 4辅助的消失 (1)消失的目的:使孩子能逐步独立完成所期望的行为,避免造成孩子对辅助的依赖。 (2)辅助程度的减弱:学习新技能时可给程度较高的辅助(手把手),但随着学习的进展,辅助程度要逐渐降低,直至最后撤去辅助。 (3)适时等待,遵循5秒钟反应原则:在孩子已经有一两次成功独立完成指令动作后,下一回合中如果孩子没有作出反应就可适当

10、延长等待时间。 (4)以保证正确反应为前提:逐渐地撤去辅助,应让孩子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在每一级的辅助减少或撤除前,孩子能够在此级辅助条件下成功完成几个连续回合。如果在确定了减弱后的辅助水平孩子做不出正确反应时,应提高或返回到“上一级”的辅助水平上去。(四)结果(正强化) 1概念 正强化与奖赏一词相似,是指个体在某一情景下做某种事情(即行为),如果获得满意结果,下次遇到相同情况时,再做这件事的几率就会提高。此种令人满意的东西,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均成为强化物。 2强化物(强化刺激) 一种以增加行为出现频率,为人们所喜欢、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称为正性强化物。 (1)初级强化物:指糖果、

11、饼干、饮料、水果等物品。与儿童本能活动(生理需求)有关。作用强烈,操作简单,但易产生厌腻感。 (2)次级强化物:在学习中得来。操作较难,在应用前应了解什么是儿童的喜好,才能达到强化的目的。共分为4种: 活动性强化物 指看电视、看漫画、郊游、游泳、打球等各种文体娱乐活动。 操作性强化物 指提供给个体玩的东西或个人竞技,如玩具、画图、积木、走迷津等活动。 拥有性强化物 指在一段时间内个体可拥有享受的东西,如有机会坐一坐飞机;拥有像刷子、指甲刀、皮带等个人拥有物,至少是暂时拥有。 社会性强化物 指个体喜欢接受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如口头赞美(充满激情地说“好孩子”“真棒”“太好了”“顶呱呱”等)以及

12、温情的轻拍、拥抱、点头、微笑,甚至一个眼神等社会性注意。注意对每个人来说几乎都是非常有效的强化物,孤独症儿童比常人更需要老师和训练者的注意。 3使用原则 (1)选择强化物要因人而异。 (2)随时间变化而改变强化物。 (3)初级强化物与次级强化物配合使用。 (4)次级强化物逐步替代初级强化物。 (5)避免过度强化。 4强化的频率 (1)连续性强化:儿童每出现一次正确反应就强化(给予奖励)。 多在学习新的课题、建立新的行为时使用,使儿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以增强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2)间歇性强化:对儿童出现的反应只是固定或者随机的强化使用,多在维持新行为和巩固旧行为时使用,对培养儿童的积极学习动机

13、有重要作用。 固定强化 在多次正确反应后或在某段固定时间后给予强化。每隔5分钟观察一下儿童是否在专心写字,若是就给予强化(奖励)。 例:规定儿童在课堂里必须举手发言2次,才能得到一颗小红星。 随机强化 不固定正确反应出现的次数及时间,随机给予奖励。 (3)强化频率的转换:强化频率一般由连续性逐步向间歇性强化转变(注意配合适当的方案及强化物)。当儿童的正确反应出现回落(退化)或学习的情绪、配合性较差时,强化的频率应提高。 (4)强化频率变化的意义:通过强化频率的改变,帮助儿童建立是非观念,使儿童的配合能力及自我控制的能力逐步提高。 5辅助与强化的关系 (1)辅助和强化相辅相成。辅助会帮助孩子理解

14、我们在让他做什么,强化会鼓励他以后继续出现这个行为。 (2)辅助程度不同,强化程度也不同。对独立完成的反应要给予较强的强化;对有辅助完成的反应要给予的强化就弱一些。 (3)辅助退缩强化也可能不减弱。辅助的退缩消失与强化频率的降低不一定是同步的,要视教学目标而定。 (4)辅助消失,强化频率减弱,顺应自然是识别码练有效的标记。当辅助消失,孩子开始能独立完成课题,就要降低强化频率。 (五)停顿 停顿的作用是: (1)停顿能够使学生对刚才的“反应”和“结果”的关系有一个忆的时间; (2)给老师、家长一个时间思考刚才的回合,并且有时间记录童的反应,也可训练学生的“等待能力”; (3)停顿的目的是区别两个回合,使得下一个指令的开始变得常清楚。ABA的DTT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让儿童坐教室里被动地听老师讲课。但孤独症儿童因为其在注意力、理解力、思维等方面的特点需要更积极的教学方法。DTT要求孩子经常性反应,每下一次指令就要求一次反应。同时这种积极的教学也是与统的教学相结合,在一个方法和内容的系统中一步一步地教孤独学生学会新的知识、能力和行为,并使孤独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到与人交往的愉悦感,逐步学习并理解社会交往的规则性特点。 (六)DTT的特点 (1)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练习。 (2)强化性教学,反复训练每个步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