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9570582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8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8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概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等计算机类学科,统称为计算学科, 它是从电子科学与工程和数学发展来的。计算学科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模型和系统,模拟实际过程进行科学调查和研究,通过数据搜集、存储、传输与处理等进行问题求解, 包括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其科学部分的核心在于通过抽象建立模型实现对计算规律的研究;其工程部分的核心在于根据规律,低成本地构建从基本计算系统到大规模复杂计算应用系统的各类系统;其技术部分的核心在于研究和发明用计算进行科学调查与研究中使用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其应用部分的核心在于构建、维护和使用计算系统实现特定问题的水解。其根本问题是“什么

2、能、且如何被有效地实现自动计算”,学科呈现抽象、理论、设计三个学科形态,除了基本的知识体系,更有学科方法学的丰富内容。计算学科已经成为基础技术学科。随着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继理论和实验后,计算成为第三大科学研究范型,从而使计算思维成为现代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信息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离开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应用,人们将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所以,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计算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其应用已经深人各行各业。这些使计算学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计算机技术与其他行业

3、的结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等是很好的例子。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是计算学科,相关学科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相关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以及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类专业承担着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重任,本专业类的大规模、多层次、多需求的特点,以及社会的高度认可,使其成为供需两旺的专业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

4、和民族的进步。同时,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所提供的相关教育认识和内容,对非计算机专业人才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也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由于不同类型人才将面向不同问题空间,对他们的培养强调不同学科形态的内容,需用不同的教育策略,计算学科“抽象第一”的基本教育原理也在不同层面上得到体现。总体上,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计算机类专业更加强调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2适用专业范围2.1 专业类代码计算机类(0809)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1) 基本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1)软件工程(080902)网络工程(080903)信息安全(080904K)物联网工程(080905)(2)特设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

5、080907T)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080908T)电子与计算机工程(080909T)3培养目标 3.1专业类培养目标 本专业类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与修养,遵守法律法规,具有社会和环境意识,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与计算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包括计算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设计计算解决方案、实现基于计算原理的系统的能力,能清晰表达,在团队中有效发挥作用,综合素质良好,能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的终身学习途径拓展自己的能力,了解和紧跟学科专业发展,在计算系统研究、开发、部署与应用等相关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 3.2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培养目

6、标必须符合所在学校的定位,体现专业点及其支撑学科的特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须反映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与性质、社会竞争优势,以及事业发展的预期;是具体的、能够分解落实的、能够有效指导培养进程的、能够检验其是否实现的;应作为对全体学生,而不是对少数优秀毕业生的预期。 各高校须通过有效的途径保证培养目标对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的有效公开,教师和学生应将培养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具体追求。 各高校应建立必要的、有计算机行业或企业专家有效参与的定期评价修订制度,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确保培养目标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培养规格 4.1 学制 4年。 4.2 授予

7、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部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可以授予理学学士学位,部分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可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 4.3 参考总学时或学分 建议参考总学分为140180学分。 4.4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4.4.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4.4.2业务方面 (1)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特别是离散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 (2)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经历系统的专业实践,理解计算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建立数字化、算法、模块化与层次化等核心专业意识。 (3)掌握计算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

8、强烈的工程意识或研究探索意识,并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及对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4)具有终身学习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5)了解计算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并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初步能。(6)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观用相关的伦理基本要求,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7) 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8)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

9、料,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4.4.3 体育方面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5 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总体上应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2004)的相关要求。5.1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高,各专业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2人,专业生师比不高于24 : 1。教师须将足够的精力投人学生培养工作。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2名专任教师,在120名在校生基础上,每增加24名学生,须增加1名专任教师。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

10、其中中青年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来自企业或行业的兼职教师能够有效发挥作用。5.2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5.2.1 专业背景大部分授课教师的学习经历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计算机类专业或计算学科学历,部分教师具有相关学科、专业学习的经历。专业负责人学术造诣较高,熟悉并承担本专业教学工作。信息安全专业的专职教师还可以拥有通信、电子、数学、物理、生物、管理、法律和教育等相关专业的学历且具有从事信息安全教学或科研工作的经历。5.2.2工程背景与研究背景授课教师应具备与所讲授课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承担的课程数和

11、授课学时数限定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在教学以外有精力参加学术活动、进行工程和研究实践,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讲授工程与应用类课程的教师应具有与课程相适应的工程或工作背景,面向理科学生讲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应具有与课程相适应的研究背景。授予工学士学位的专业,承担过工程性项目的教师须占有相当比例,有教师具有与企业共同工作经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承担过科学研究性项目的教师须占有相当比例。5.2.3 教学基本能力全职教师必须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具有与承担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能力,掌握所投课程的内容及其 在毕业要求中的作用,以及它与培养目标实现的关联,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特点、些 生

12、的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因材施教。 参与学生的指导,结合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5.3教师发展环境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教师进修、从事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为教师从事学科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基本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学生指导、学术研究与交流、工程设计与开发、社会服务等。 使教师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专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6教学条件 总体上应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

13、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2004)的相关要求。 6.1教学设施要求 (1)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生均教学行政用房不小于16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少于5000元;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良好,方便教师、学生使用。 (2)保证学生以学习为目的的上机、上网、实验需求。 (3)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4)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或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理解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要求,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具有项目开发或管理经验。 6

14、.2信息资源要求 注重制度建设,管理规范,保证图书资料购置经费的投人,配备数量充足的纸质和电子介质的专业图书资料,生均图书不少于80册,师生能够方便使用,阅读环境良好,包括能方便地通过网络获取。 6.3教学经费要求 教学经费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发展的需要,专业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少于1200元。 每年正常的教学经费包含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人员经费、实验室维护更新费、专业实践经费、图书资料经费、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等。 新建专业还应保证固定资产投资以外的专业开办经费,特别是要有实验室建设经费。 7质量保障体系 7.1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包括培养方案制

15、定、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对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7.2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7.3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保证培养的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注:“*”表示在该条目中应明确专业设置的要求。附录计算机类专 业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1专业类知识体系1.1 知识体系1.1.1通识类 知识通识类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