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疗法介绍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951183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刮痧疗法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刮痧疗法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刮痧疗法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刮痧疗法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刮痧疗法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刮痧疗法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刮痧疗法介绍(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刮痧疗法介绍刮痧疗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操作简便、易学易懂、适应证广, 疗效显著的特点,刮痧始于石器时代,在砭石的基础上演变、改进而发展起来的 一种有效的物理刺激疗法,长期广泛流传和应用于民间,在防病治病,保健强身 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刮痧又称“刮治”,古称“萎法”,发展至清代始命名 为“刮痧法”,通过不断医疗实践.使其适应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不断提高,而 越来越受到当今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一、刮痧疗法和“痧”的含义刮痧疗法民间用于治疗痧症,故称“刮痧”。其实,刮痧非只治痧证,而可 治疗内外各科诸多疾病。“痧”的含义有二:一是指身体内在的病理性(阳性反应) 反应的“痧”,谓之“痧象

2、”二是指刮痧刺激后表观在体表的“痧”,谓之“痧 痕”。二者“痧”的形、色有所区别。因此,有必要先加以说明,而不致引起认 识上的模糊。先讲病理性反应的痧象。“痧”是民间的习惯叫法。一方面是指“痧”疹征 象,即皮肤出现红点如粟,以指循扪皮肤,稍有阻碍的疹点,或病理性阳性反应 物(具体在检查方法中论述)。清代邵新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痧者,疹 之俗称,有头粒如粟。”是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在体表皮肤上的一种表 现。另一方面,是指痧证,又称“痧胀”、“痧气”。重订广温热病云:“夏秋 空气最浊,水土郁蒸之气触人,人感受了而发病,发于夏季的,叫霉雨蒸;发于 秋季的叫桂花蒸。这些病都是水土秽气杂合而成

3、”。这类病临床上就会出现“痧 证”的症状,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病,而是一种毒性反应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许 多疾病都可以出现痧象,痧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症候,故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 民间常常用刮痧法来治疗痧证,是因为古人认为痧证多由人体感受风、寒、湿、 火或时疫之气侵袭,使腠理(皮肤汗腺)固而致密,外邪郁积体内,阳气不得宣 通透泄而致。痧证的主要特征有二:一是痧点;二是酸胀感。痧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什么病?目前尚无定论。痧证所包括的范围很广,现 存中医古籍中有关痧证的记载,涉及到内、外、妇、儿等科各种疾病。如痧惊 合璧一书就介绍了 40多种疾病,连附属的共计100多种,根据其所描述的症 状分析:“角弓

4、反张痧”类似现代医学的破伤风;“坠肠痧”类似腹股沟斜疝;“产 后痧”似指产后发热;“膨胀痧”类似腹水;“盘肠痧”类似肠梗阻;“头疯痧” 类似偏头风;“缩脚痈痧”类似急性阑尾炎等等。此外,民间还有所谓寒痧、热 痧、暑痧、风痧、暗痧、闷痧及毛痧、冲脑痧、吊脚痧、青筋痧等等。名目繁多、 难一一列举。其实以“痧”命名不仅是指痧证,而是百病皆然;凡由病源(即内外致病因 素)所致而为病,多可出现病理性反应的痧象。故不可局限于痧证一说,而“痧 象”的实质是致病因素或病理反应的代名词罢了。由此则可拓宽治疗思路,扩大 刮痧疗法的适用范围。再讲刮痧刺激后反应的“痧痕”。通过刮治,皮肤便会对这种刺激产生各种 各样的

5、反应,主要是颜色(肤色)和形态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之为“痧痕”。常见 的“痧痕”包括体表局部组织潮红、紫红或紫黑色瘀斑,小点状紫红色疹子,与 此同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可持续1至数天。只要刮治数 分钟,凡有病源之处,其表现轻可见微红,红花朵点,重则成斑,甚至青黑斑块, 触之略有阻碍或隆突感。较严重之青黑斑块,于刮拭时则会有痛感。如无病痛, 则无反应,亦不觉疼痛。不同的“痧痕”,主要是痧疹出现的部位形态的不同, 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程及预后判断上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痧色鲜红,呈 点状,多为表证,病程短,病情轻,预后多良好;痧色暗红呈片状或瘀块,多为 里证,病程长,病情重,预后

6、差。随着刮痧的治疗,痧痕颜色由暗变红,由斑块 变成散点,说明病情正在好转,治疗是有效的。一般说来对无病者或属减肥、美 容及保健刮拭者,多无明显痧痕。由此可见,“痧象”是疾病在体表的病理性反应,而刮痧疗法就是利用边缘 润滑物体(即刮具),或手指、或针具在人体体表特定的刺激部位或穴位上施以反 复的刮拭、捏提、揪挤、挑刺等手法,使皮肤出现片状或点片状瘀血(或出血) 的刺激反应(即痧痕),以达到疏通经络、解表排毒、退热解惊、开窍醒神、扶正 祛邪、调节脏腑、恢复生理平衡、祛除疾病为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这种疗法历 史悠久、方法独特、简便易学、器具简单、操作方便、适用、安全可靠、疗效显 著,因此一直流传和应

7、用于民间,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二、刮痧疗法的理论依据、作用机制及功用(一)理论依据1. 以中医脏腑学说理论为基础一切疾病,皆是脏腑生理功能失调的结果。脏腑学说理论是中医基本理论的 核心,脏腑通过经络沟通内外、表里、上下,联络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组合成一 个统一协调有机的整体。病自内生,必通过脏腑经络和所属部位而表现于外;病 由外致,必通过经络而感传于内(脏腑),故灵枢本脏篇云:“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无论内因或外因致病,皆在作用于脏腑后而病 生。病之内,应之外;病之外,传之内,无论何病皆可视其外应皮部)而察之于 内(脏腑)。所以凡疾病的治疗皆本于脏腑,一切从脏腑出发,是刮疗治

8、病所遵循 的基本准则,也是刮痧疗法的理论基础。辩证论治离不开脏腑,外治之理与内治 之理是法异同归,其理则一。刮痧作用于体表,通过刺激反应点(皮肤),痧痕透 泄病毒(病邪)于外,又通过经络和神经传导的反射作用而传导于内,应之脏腑, 使失调的脏腑生理功能得以恢复正常,则其病自愈。2. 以中医经络学说理论为指导灵枢刺节真邪篇云:“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 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灵枢官能篇又指出:“察其所痛,左 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在临床中,这是针灸医家必须遵循的治疗准则。 刮痧疗法亦不例外,也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依据,取穴或取相应部位刮治,也离 不开经络,故循

9、经取穴,察虚实,视应动,知寒温,明经络都是刮痧治病取穴施 治的基本准则。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是经脉。“直行者为经”,有路径的含义, 贯穿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比较大;络,是络脉,“走而横者为 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比较小,且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经 络系统的分支部分。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脏腑与体表、肌肉、筋 骨、四肢百骸之间等一切器官组织,形成纵横交叉的罗网,就像自然界的河流渠 道一样连结在一起,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所以经络有“运行气血、联 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作用,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昼夜运行,如 环无端,周流不息,使人

10、体各部的机能活动和整个机体都保持了共济和协调。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 十五络、浮络和孙络。1.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有直接隶属关系。并以三阴、三阳经分之。上下同法,手 足各有三阴、三阳、共十二条经脉。十二经脉由于与脏腑相配,故对人体起主导 作用,十二经脉的循行是有一定规律的。三阳经隶属于六腑,三阴经隶属于五脏 (包括心包络经)。手三阴经从胸经上肢内侧至手,交于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 经上肢外侧至头部,交于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经躯干后侧、前方及下肢外侧 至足,交于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经下肢内侧至胸,又与手三阴经相连。其经 脉循行规律:为“举

11、手直立、阴升阳降”的单向循行。在体表分别于头面、躯干、 四肢以阴升阳降的单向循行规律、逐经相传,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构成气血运 行的通路。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十二正经”。十二经脉和所属脏腑必须保持阴阳平衡统一和脏腑的协调,才能维持机体的正 常生理活动。中医学认为,脏腑两相配对,从而构成脏腑的阴阳表里关系。脏属阴为里,腑 属阳为表,表里经脉相连属构成了脏腑间的密切关系。脏腑表里配对如下:肺与 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 表里。肝与胆相表里。2.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 称。奇经八脉无脏腑络

12、属和阴升阳降规律。亦无配偶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 经”。具有调节溢蓄十二正经脉气的作用。“八脉”只有督、任二脉有腧穴,其余 六脉都寄于十二经脉。任脉行于胸腹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经;督脉行于脊背正 中线,总督一身之阳经。3.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离合出入,深入体腔的别出经脉。源于十二经脉的同名 经。它的循行是由四肢(肘、膝以上)走入内脏,复出头颊,比较络脉则为深长。 具有沟通脏腑表里的作用。4. 十二经筋是从十二经脉以外的另一个循行系统,起于四肢末端,行于关节部分。上至颈 项头面,但不入内脏。是十二经脉之脉气输注,积聚、散布于筋、肌肉、关节的 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位。有约束

13、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的功能。5.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督、任二脉各自别出一路,加之脾之大络,共称十五络。具有网 络周身、沟通表里的作用。6. 浮络、孙络由十五络脉分出的网络全身的分支称络脉。深行于浅表部位的称浮络,最细小 的分支称为孙络。功用与十五络脉同。3. “皮部论”是刮痧治病的着眼点十二皮部是经络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分。皮为一身之躯壳,居人体最外层, 所以是机体卫外的屏障,又为病邪出入之门户。在病理上,外邪(邪气)可以通过 皮部而深入络脉、经脉,以至脏腑;而内脏有病,也可以通过经脉、络脉反映至 皮部。刮痧疗法是以经络为依据,以皮部为着眼点。刮痧对皮肤的刺激主要是以 线与面的形式出现,

14、自然也包括对穴位点的刺激,但是刮痧对穴位点的刺激往往 不要求象针灸治疗那样准确,因刮痧刺激面积宽,即使取穴有偏,但也在刺激之 中。故有“宁失其穴,不失其经”之说。刮痧疗法与经络关系密切,这是因为一 方面根据刮治后皮肤出现的痧痕反应,可以帮助诊断和判断疾病的轻重与预后; 另一方面又可利用经络的传导作用进行治疗。因为经络又是疾病在体表或皮下组 织呈现反应的系统,无论何病多有“痧象”(病理性反应点)现之于皮部。若能随 经刮痧,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刮痧疗法属外治法之一,是通过施治于人体的体表皮部来达到治病的目的。 传统的针灸医家在应用经络诊治疾病时,重点是取相应经脉的穴位,而刮痧疗法 则重在穴位的皮部

15、,它代表的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确切地说是一个立体 的部位。通过诊察皮部以确定反应的穴位,除正规穴位(经穴)外,还可发现阿是 穴(无定位,随处皆可出现),即使是正规穴位,生病时所在位置也往往发生改变, 称为穴位的变动。这微妙的变动很少会离开相应的皮部,一般是在该经脉相应的 皮部范围内变动。刮痧疗法作用面积大,往往不是一个穴位,而是线和面,是几 个腧穴的综合效应,即使变动也不离其中。皮部是刮痧疗法的着眼点,其道理在 于:其一,病理性反应点(即痧象)皆出现在相应之皮部(尤以背部为多见),取其 施治则恰中其病;其二,所谓阿是穴,按其皮部有压痛等反应即是;其三:凡本 脏腑和本经络之病变,皮色变异(

16、即痧象)皆不离本脏腑经络之范围(皮部)。人体 本十二经脉连结内外,内连脏腑,外络肢节,贯穿一体,每经各有其循行分布区 域所属,故十二经脉之外应必有十二皮部。十二皮部的划分是以十二经脉的循行 分布区域为依据的,即十二经脉都各有分支之络。这些络脉浮行于人体体表皮部, 十二皮部也就是十二经脉的反应区。脏腑经络的病变,可以在人体相应的皮部反 应出来,如面部是肺胃经的皮部;阴部是肝肾经的皮部;胁部为肝胆经的皮部; 背腰部是膀胱经的皮部;胸腹部是肾胃经的皮部等。人体体表之皮部按十二经脉 循行分布之部位划分为十二皮部,皮部在人体生理、病理状态下和治疗过程中,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医的外治法都是通过皮部实现其作用的,但拔罐和刮痧疗法比其它外治 法更依附于皮部。刮痧后的刺激反应(即痧痕),往往要数天后才吸收,对皮部 形成较为持久的良性刺激,有效地达到治疗作用。如果刮痧疗法配合其他外治法 综合运用,则可进一步加强疗效。(二)作用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