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月夜赏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9379567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月夜赏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月夜赏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月夜赏析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月夜赏析新人教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月夜赏析月夜是新诗诞生后的首批成果之一,出现在新青年杂志四卷一号(1918年1月)上。此诗作者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实,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日本,1913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后来转向旧体诗写作,以旧诗和书法名世。沈尹默五四前后发表新诗共计17首,月夜为他的处女作。这首诗在发表的当时即受到重视,以后的新诗选本多有收录,80年代以后的各种新诗史著均予以很高的评价。1919年新诗年选(也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年度诗选集)有一则著名的“愚庵”(康白情)“评语”,认为月夜“在中国新诗史上,算是一首散文诗”,且“具新诗的美德”,“其妙处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30年代废名在北大讲授新诗,谈到月夜时

2、延续了“新诗的第一首诗”的说法,也认为这首诗“确是新鲜而别致”;他就此评述此诗的作者说“沈尹默氏是旧诗词的作家,然而他的几首新诗反而有着新诗的气息,简直是新诗的一种朝气,因此他的新诗对于以后以迄于今日的新诗说,又可以说是新诗的一点儿古风”。不过,“愚庵”对此诗的赞誉并未得到普遍认同,如朱自清在1935年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时就没有选月夜,而是选了沈尹默的另一首杰作三弦,这一点与胡适在谈新诗(1919年)一文中的看法是一致的,胡适也赞赏三弦,称它是“新诗中一首最完全的诗”。朱自清说,“愚庵”关于此诗的妙处“我吟咏不出”,他理解“第三行也许说自己的渺小,第四行就不明白。若说的是遗世独立之概,未免不

3、充分况且只有四行诗,要表现两个主要意思也难”。早期较重要的新诗史论著中国新诗坛的昨日今日和明日(草川未雨著,1929年),对此诗也只字未提,原因不得而知。但80年代以后的新诗研究者一致认同了月夜的诗学意义,并重新辨析了月夜的新诗史价值,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孙玉石。在孙玉石主编的中国现代诗导读(1990年)里,他将月夜诠释为“觉醒了的一代人的声音”,并详细地分析了此诗所寄寓的“人格独立的情怀”;他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1999)一著中,更是将此诗推为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的先声,认为“它透露了萌芽形态的象征主义新诗诞生的信息”。有必要指出的是,或许一方面由于作者新诗数量较少,且不占据倡导者和理论家的

4、位置,另一方面由于作者后来转向旧诗与书法,因此月夜的经典性尚未为一般人所觉识。全诗只有四行,却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的场景:霜风,月光,高树,“我”,共同构筑了“月夜”的存在。这种看似简单的物象组合,所透露的诗意消息的确是“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意涵的朦胧感增加了这首诗的整体韵味。令人感兴趣的是这四种物象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即前两种物象与后两种物象以及后两种物象之间的关系。正是这种方位关系把诗的时间主题(“月夜”)转化为空间主题。四种物象显然都有所喻指,前两种物象也许只是铺垫性质的,是为了呈现后两种物象;而后两种物象之间的关系更加耐人寻味,“我”与高树主动拉开距离,果真是表明了某种“遗世

5、独立”的人格,抑或某种情感(譬如爱情)态度?值得玩味却不能完全索解。总之,这些关系所传达的意绪、体验全然不同于古典时代的意绪,在一定程度上应和了时代氛围的召唤。就这首诗的表达方式来说,无疑具有更多不同于古典诗词的特点。很多人注意到了每行句末的“着”字,这的确是此诗在外形上的突出特征。这四个“着”字的恣意铺排,或许是引发诗意的源泉。可以看到,“着”放在每句的尾部,在整体上起到了一种很好的平衡作用;同时,“着”的降调音节显示了某种坚韧和执着,形成了与诗的主题相得益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在句式上的特点,还应与当时的新诗革新运动联系起来予以认识。我们知道,初期新诗完成的重要使命就是把诗的语言从文言转化

6、到白话,这种散文化的白话语言进入诗歌以后,要做到既抵抗文言的侵入,又散发持久的诗意,十分不易。初期新诗所遭遇的最大指责,就在于梁实秋所说的“收入了白话,放走了诗魂”。像“着”这类虚字入诗,在古典诗词里是非常罕见的,而月夜大胆地运用虚字并使之成为主要的结构支撑,显然是为了凸显白话的诗意功能。此外,诗句排列的双行缩进,也破坏了古典诗词的整齐句式,呈现出错落有致的形式感。这是一种表面上自出、散漫,实质蕴藏着深层诗意的诗歌语言。与此相类似的如稍后康白情的和平的春里,其句末虚字(“了”)的运用与月夜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堪称佳作:遍江北底野色都绿了。柳也绿了。麦子也绿了。细草也绿了。水也绿了。鸭尾巴也绿了。穷人底饿眼儿也绿了。和平的春里远燃着几团野火。在诗的体制和规模上,月夜具有后来蜂起的“小诗”的一些特性,即短小、精粹和“集中”(俞平伯语),既遽然迸发,又浑然天成,在一定意义上开启了20年代初的“小诗”运动。这首诗,与同一时期胡适的湖上:“水上一个萤火,/水里一个萤火,/平排着,/轻轻地,/打我们的船边飞过。/他们俩儿越飞越近,/渐渐地并作了一个。”以及俞平伯的小诗呈佩弦:“微倦的人,/微红的脸,/微温的风色,/在微茫的街灯影里过去了。”这些都是难得的新诗短制。尤其月夜和湖上,曾被废名称赞为“看来毫不用心,而自有一种以异乎人的美”,超越了初期新诗的浮泛与粗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