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宰相”刘统勋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933314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真宰相”刘统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真宰相”刘统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真宰相”刘统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真宰相”刘统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真宰相”刘统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宰相”刘统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真宰相”刘统勋之书张金梁此文应约发表于高密市历史文化遗产逄戈庄旧时为诸城辖区,今为高密属地。当地刘氏,晚明便以读书忠义闻名乡里,入清自刘必显中顺治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后,子刘棨、孙刘统勋、重孙刘墉、曾孙刘镮之等皆起于科举,官高位显影响很大,成为齐地之望族。其中刘统勋、刘墉皆以大学士入阁,成为清代少有的父子宰相。后世论者,于刘统勋偏重政绩,于刘墉则美化书法。然刘统勋之书法如刘墉之政绩亦颇可观,今专对刘统勋之书法略作评说,仅供同仁一笑耳。刘统勋(康熙三十九年至乾隆三十八年1700-1773),字延清,雍正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后官左都御史,遍任刑部、工部、吏部尚书,曾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拜东阁大

2、学士,加太子太保,充上书房总师傅,为清廷少有的汉人一品大员。统勋刚毅笃棐,久直枢密,随事献纳,秉正嫉邪。数谳大狱,皆鞠勘得实,论拟如律,一洗弥缝回护之弊。屡掌文衡,得士遍天下,而门无私人。尤以决疑定计见契於高宗,列五阁臣中,称其“神敏刚劲,终身不失其正,”许具古大臣之风。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是日夜漏尽,入朝至东华门外,卒于舆中。乾隆帝临丧,见其俭素,为之恸。回跸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赠太傅,祀贤良祠,谥文正。“议者谓百余年名臣第一。”刘统勋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羸得生前身后名,清史稿卷三百二有传。刘统勋起家于科举,于书法自然下过苦功,进士为官后

3、,虽潜心于政事,仍时常濡墨临池修身养性。其不以书家自命,很少为他人作书,故流传于世之墨宝自然稀少。再加之其政绩斐然,文艺之事多被遮掩,故古今论书者对其书法较少关注,至使在当今鱼龙混珠的书法辞典等书中也难觅其名。其实刘统勋书法功力深厚,且有明显的个性面目,非常可贵。今以两件作品为例,简述其行草书法情况。行书轴(如图一)是刘统勋传世的一件非常可贵的作品,为我们了解书法的师古问题及行书面貌提供了异常重要的资料。其正文内容为:婆娑十亩,暎蔚千人。密幄足以缀飞飚,高盖足以却流景。恶禽翔而不集,好鸟止而不巢。释迦荫首,群生立缘。轴书末行上款为“永叔贤?属临”,统勋姊妹四人,字号为“永叔”者,不知为何所出。

4、然“永叔”当时应为成年人,且是书法爱好者则无庸质疑。刘统勋此书为临作,原帖是李邕楚州淮阴县婆娑树碑(亦称婆羅树碑)。李邕,字泰和,江夏人。少习文章,留心翰墨,强闻博记,贯通墳集,无与伦比。得名臣李峤及张庭珪荐举,入仕为左拾遗。李邕性情豪迈,重义爱士,故仕途屡遭贬谪,后官至北海太守(府邸今山东青州)。唐时党争激烈,其被李林甫之党锻炼成狱,杖杀于北海任所。李邕为唐代少有的文书双雄者,影响特大。李白、杜甫、高适等,皆服膺之。其书以行楷为最,自唐太宗开行书入碑之门后,其专以行书入碑而蔚然大家。其书笔力千钧气势宏伟,在书圣之外别开门径,世人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之论。李邕文书俱擅,碑志多自书自文,有“

5、碑版照四裔”之誉。婆娑树碑末有“海州剌史文并书”之署记,为开元十一年所作,时李氏四十九岁。明王世贞评为“遒逸丰美而不伤佻卞,当是合作书也。”毫无疑问是其中年之代表作。其文字也非常优美,节录有关文字如下:婆娑十亩,瑛蔚千人。密幄足以缀飞飚,高盖足以却流景。恶禽翔而不集,好鸟止而不巢,有以多矣。然深识者,虽徘徊仰止,而莫知冥植;博物者,虽沉吟称弓I,而莫辨嘉名。华叶自奇,荣枯尝异,随所方面,颇征灵应。东瘁则青郊苦而岁不稔,西茂则白藏?而秋有成,唯南匪他,自北常尔。或季春肇发,或仲夏萌生。早先丰随晚暮俭,若且槁茎,后吐芬条,前秀差池,旬日奄忽齐同,无今昔可殊,非物理所测,古老多怪,时俗每惊。巫者占于

6、鬼,谋议者惑于神。树证圣载,有三藏义净。还自西域,逮兹中休,信宿因依,斋戒瞻叹,演夫本处,征之旧闻,源其始也。荣灼道成之际,究其末也。摧藏薪尽之余,或森列四方,或合并二体,常青不坏,应现分荣,变白有终,不灭同尽,昔与释迦荫首,今为群生立缘。(底线为作者所标,下同)观之为文波澜壮阔,视其书法英气逼人,可谓心手双畅,五合并臻。对比刘统勋之书有两个问题应该引人注意:其一在文字方面,刘氏节临时打破了原文顺序,书止“好鸟止而不巢”时,忽然跳跃了二百余字,将李文“昔与释迦荫首,今为群生立缘”删节而成“释迦荫首,群生立缘”续之作结,文理非常畅通恰当,这说明刘统勋对李邕婆娑树碑之文之书下过很深的临习功夫,熟悉

7、异常,能随意摘组,皆成佳构,颇有米南宫所成中秋帖之趣;其二在书法方面,刘统勋之临,不斤斤计较于点画结构,而着重于原帖的神气韵味,将北海行楷之书,以行草笔为之,用笔清劲有力使转流畅,结体纵横开合随心所欲,行字贯气如珍珠相缀,用墨湿燥相间韵律大显,章法变化颇为丰富,笔画连属增多,灵活萧洒颇多逸兴,显然是典型的意临之作,基本上代表了刘氏自己的书法风格。从刘统勋此书可以看出,神清意骏出笔爽利,无丝毫懈怠之笔,无疑为其壮年之作。康有为论清人书曰:“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竟讲子昂。”(广艺舟双楫)时代审美意识难以逾越,当然刘统勋也不能免俗,其在临摹李北海之书时,李邕之雄厚大气之意也随之减弱,赵、董

8、的影子不时出现,正是时代使然。清人吴石潜(1867-1922)缩摹古今楹联汇刻一书,其中收有刘统勋草书对联“疏桐有鹤趣,临水绕秋色。”(如图二)吴石潜,名隐,字通庵,号石潜,浙江绍兴人。其工书画,善刻印,与丁敬、王福庵等创西泠印社于西湖孤山,是清末书画名流。其序古今楹联汇刻云:“余性喜篆刻,初握管时即模壁上联字以为玩弄,虽父师禁之不改。即长,与海内士大夫游,扩览名人手迹益多,爰多方借取,用泰西摄影法缩刻于石,集年既久,得三百余联,分为十二卷,复倩同志各书小传于石右,俾观者有考证焉。今一并刻竣,为记其缘起如此。光绪庚子秋日,山阴吴隐识于沪上小长芦馆。”由此可知,吴隐古今楹联汇刻是广泛接触海内士大

9、夫时借取摹刻的,由于楹联盛兴于明,所谓古今也不过是明清两代名迹而已,其中尤以清代书家作品为多。吴氏摹刻古今楹联汇刻的目的是用此显示自己的经多见广鉴赏精微,在宏扬中国书法的同时来留名后世。故为重视自己的声誉计,入选楹联大都是对书家精挑细选的真迹精品。从所选刘统勋之楹联看异常精彩,这与当时离刘氏去世之年较近多能目睹真迹而便于遴选的有利条件有关。刘氏此草书对联书法,其中有“二王”飘逸潇洒之风韵,又有唐贤雄健遒劲之骨骼,亦不乏赵子昂、董其昌之婉丽清润之淑影,当为书法成熟时期代表之作。虽为摹刻,仍神采飞扬,应该说代表了刘统勋草书之水平。由于刘统勋传世书法作品的稀少,难以对其加以排比而形成清晰的规迹,我们

10、只能略推其书法历程:初时为科举考试,作书多以朝廷风尚为准则,书法则受唐楷及董书影响较大,进士成为朝廷命官特别是进入乾隆年间,又受朝廷书风的影响而学赵,其知赵书多得于唐李邕,又对北海书大加涉猎。草书则以“二王”加之赵、董而于行楷格调一致。书法以抒情达意为世人所贵,故自古有“书如其人”之论,刘统勋性情刚正耿直,与其书用笔劲健清丽颇相符合,这也是与其子刘墉书法圆厚稳重的最大区别。虽然刘统勋之书传世较少,但文物贩子为谋利益却如法炮制,贋品屡见不鲜,下面就几幅人们认为是真迹且见诸于世的贋品略加评点,以辨其伪。 跋九都图(如图三)。此为题跋书,其文曰:“此图卷首题曰江里万里图,缣尾题云米元晖笔,米法简易,

11、此图楼台城郭浮图,水石绰有唐法,非虎儿所能企也。此盖九都图赋,张平子之西都、东都,左太冲之蜀都吴魏都,及徐乾之齐都,刘劭赵都,庚阐扬都也。壬辰春日,刘统勋谨书。”此作为行楷书,中偶有草字,每字独立,上下笔意相隔,虽想用笔画粗细及墨色变化来加掩饰,但风格杂乱行气不畅格调低下,难遮明人之目。究其书写内容,也是从前人中袭来,明杨慎升庵集有跋韩石溪所藏九都图曰:此图为宋宣和院画无疑,卷首题云江山万里图,缣尾题云米元晖笔,皆眯目而道玄黄者也。米氏父子同一笔法,皆崇简易,殊乏精工,此图楼台城郭浮图,水石绰有唐法,非虎儿所能企也。其云江山万里亦非也,滨江安得有九都乎?此盖九都赋图,张平子之西都、东都、南都,

12、左太冲之蜀者、吴都、魏都,及徐乾之齐都,刘劭之赵都,庚阐之扬都也。唐人以九都赋为一卷,意必有图以配之,此或其粉本之遗邪。中丞南充韩公石溪藏此图以示慎,故辄述所见,以印于大方之家云。作伪者在节录杨文时,出现了诸多错误,如“江山万里图”误为“江里万里图”,九都中漏掉“南都”,并将“吴都、魏都”误为“吴魏都”等。作伪之人有一定的书画知识,在截取杨文时颇能讲通;作伪者对刘统勋身世颇有了解,其款“壬辰”为乾隆三十七年,正是刘氏去世前一年,想以此来显示其为晚年作品的贵重性,其不知破绽无处不在。 草书杜甫七律秋兴诗之一(如图四),正文曰:“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

13、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从书法上看,用笔颇为流畅,章法较为完整,除个别字的草法不太准确之外,是一件不错的书法作品。从风格上看与刘统勋劲健清丽不同,其浑厚凝重处倒有几分与刘统勋之子刘墉书法风格颇为接近。落款为“癸卯春仲日”,即“雍正元年”(1723),也就是刘统勋中进士的前一年,其时二十四虚岁。此时刘统勋风华正茂尽心竭力于科举,在馆阁体上用功颇勤,似无心在草书上下大功夫,就是作草书也应与楹联之笔意相近,或更加潇洒,决无如此老态龙钟之状。再者当时刘统勋功名不显没授官职,影响微乎其微,且又不以善书自命,故留下此时期作品的可能性极小。显然是作伪者之意想表现刘统勋晚年之书,但又对于刘统勋之卒年不太了解,随意书为“癸卯”,岂不知此时刘统勋已去世十二年矣。榜书文章华国(如图五),此几个大字,一看便知是双钩填墨而成,且摹仿水平较为低劣。从其字型上看,赵、董体势明显,与康熙、乾隆二帝之书结构也有相近之处,或能略存原作之皮毛。从用笔上看,则意趣全失:笔画软弱,筋骨无存;极力造作飞白,然墨色杂乱不合,浅陋不堪,难以入目。以上仅就部分影印刘统勋书法作品略作评说,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权为抛砖引玉之用可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