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答题指点:如何概括文章的主题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9329953 上传时间:2023-12-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答题指点:如何概括文章的主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考答题指点:如何概括文章的主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考答题指点:如何概括文章的主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答题指点:如何概括文章的主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答题指点:如何概括文章的主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考答题指点如何概括文章的主题 1、高度注重标题、开头、结尾 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就能比较简便地“窥探”散文的“心灵”中心。例如:2005年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中心就是“遗憾”;2006年广东卷夕阳透人书房、2006年全国1阳光的香味看标题就能让人窥见其中的滋味。开头的几种模式:(1)欲扬先抑(2)先言他事他物,从一种现象起笔引入;(3)对比、映衬这几种开头都是巧妙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有时还具有增添情趣、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问题常设置为“文章开头这样写(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时基本可分三步实行:首先答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然后答这种表现手法的一般作用,最后结

2、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写出具体的作用。再如散文的结尾:有的照应文题,有的呼应开头,有的点明主旨而深化中心,是谓 “卒章显志”。很多散文都是在层层铺垫递进后揭示主旨的。还有的文章结尾处故意宕开一笔,间接、含蓄的抒情。或戛不过止,言有尽而意无穷。此外,散文取材“小中见大”的特点,过渡句、段的作用等等都应有所了解,特别要注意文章关节处所具有的引发议论、揭示主旨的作用。高考散文阅读在命题方面并非漫天要价、不着边际,而是有一套命题思路的。因为实际命题的需要,试题所选材料多是内蕴厚、表现手法和语言富有特色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或议论性的散文,而较少小说、戏剧等。虽说本应考查综合性很强的鉴赏评价水平,但因为高考控制

3、评分误差的需要,很难真正命制出那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自由发挥式的鉴赏评价题。所以命题基本上未超出理解分析的范畴,定位仍然在一个“懂”字上,考的是带一点鉴赏味道的理解。在中国传统文章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开门见山:就是文章开头不兜圈子,直奔主题。开门见山的表达角度很多,能够直叙其事,也能够起笔点题;能够开宗明义地揭示文章主旨,也能够单刀直人地点明要害等等。 所谓卒章显志就是在文章的结束段表明文章的主题。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使用这种手法的典范。岳阳楼记开头先说写文章的缘由,再概括地描写巴陵胜景,然后再详细描写两景两情,最后以议论带抒情的方法收笔,突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文章

4、题目虽是“岳阳楼记”,但不但是记叙、说明,而又状景、抒情。在抒情的基础上,笔锋一转,写出对“古仁人之心”的求索,以“卒章显志”作结,一下子把文章提到一个极大的境界。 当代散文名家杨朔的荔枝蜜也巧妙地使用了这个技法。文章开头,写自己曾被蜜蜂整了一下,因而看到蜜蜂心里就不舒服。继而,作者描写了荔枝蜜的甜香,不觉动了情,由蜜想到酿蜜的蜜蜂,便到蜂场去参观。作者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感慨地说:“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看到这里,你会觉得作者是在歌颂蜜蜂,表现蜜蜂高尚品质,不过作品结尾却来了个大转弯,从歌颂蜜蜂转到歌颂勤劳勇

5、敢、的农民:“他们正用劳手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跟岳阳楼记结尾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文章结束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也点出来了。原来前边大篇幅地歌颂蜜蜂,正是为后边歌颂劳动人民作铺垫,这样的结尾显得自然、有力,也统贯了全篇要义,此即卒章显志之法的妙用。2、紧抓主旨句、文眼句不放松 主旨句主要是指那些思想深刻、含义丰富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一般地说,文体不同,中心句往往不同,应分别对待。议论文中,中心句常常是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它常处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处在文中。如改造我们的学习,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改造一下。”抓住这个基本观点,就能总揽全文,纲举目张。记叙描写类的文章,中心句一般是对记叙内容发表的议论或抒情部分,领会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住文章的精髓。 3、逐层归纳段意,总结文章主题 在阅读文章过程中,给每一段标上序号,边读边概括每一段写了些什么,即所谓这个个段落的段意。然后使用合并的方法直至总结出文章的主题。 4、注重散文的写作背景 任何作品都是社会的反映,绝不是空中楼阁。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许多作品只有在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后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与感情,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地概括作品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