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人力资源规划方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930711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司人力资源规划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公司人力资源规划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公司人力资源规划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公司人力资源规划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公司人力资源规划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司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司人力资源规划方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一、概述 1. 目的和依据 2. 适用范围 3. 基本原则 4. 人力资源规划概要及程序 二、内外环境分析 1. 外部环境信息 2. 企业内部信息 三、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1. 公司整体人力资源结构现状分析 2. 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3. 人力资源需求人员分析 四、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231.人力资源供给分析 2.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五、人力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1.预估人力资源可供量 2.确定人力资源净需求 六、人力资源具体规划的制定 1.人员配置计划 2.人员补充计划 3. 培训开发计划 4. 绩效与薪酬福利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方案一、概述1. 目的和依据为规范万企共赢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通过研究公

2、司既定的发展战略,对其进行 组织诊断,我部门初步勾勒出了公司组织体系和结构设置的框架。在此基础上,经过 深入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公司的组织结构以及人员编制,应当尽快加以科学、清晰的 界定。根据公司发展需要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科学地预测、分析公司在环境变化中的人 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职务编制、人员配置、教育培训、薪资 分配、职业发展、人力资源投资方面的全局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与计划,为公司整 体发展战略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保证与服务,使公司在持续发展中获得核心竞争力, 因而制定本方案以保证公司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2. 适用范围适用于万企共赢各部门及各下属单位。3. 基本原则(1)人

3、力资源 保障原则 :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应有效保证对公司人力资源的供给。(2)与内外部环境相 适应原则 :人力资源规划应充分考虑公司内外部环境因素以 及这些因素的变化趋势。(3)与公司战略目标相适应原则:人力资源规划应与公司战略发展目标相适应, 确保二者相互协调。(4)系统性原则:人力资源规划要反映出人力资源的结构,使各类不同人才恰当 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实现组织的系统性功能。(5)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原则: 人力资源规划应能够保证公司和员工共同发展。4. 人力资源规划概要及程序首先,我们应当了解到,公司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人力资源困境, 包括:人才流失,不能有效吸引人才,管理人员各

4、自为政,意见不一,员工工作动力 不足、士气有待提高,员工职业素质亟待提高,薪酬考核缺位与员工晋升通道缺位等。 人力资源困境对公司在成长和发展, 进一步构造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造成了以下障碍:(1)制约争夺市场的能力;(2)制约创新的能力;(3)制约经营品质的提高。此报告主题是在对公司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诊断的基础上, 提出公司人力资源规划, 以帮助公司尽快走出困境,完成未来公司发展指标。为此,我们的总体思路是这样的:公司内外环境分析一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一人力资源供给预测一供求平衡分析一人力资源具体规划的实施二、内外环境分析1. 外部环境信息“互联网 +”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

5、动技术进步、 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 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 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 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积极发挥我国互联网已经形成的比 较优势,把握机遇,增强信心,加快推进“互联网 +”发展,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 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 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经济发展新 动能,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6、,我国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已具备加快推进“互联网 +”发展的坚实基础, 但也存在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 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跨 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亟待加以解决。为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 深入融合 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 +”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重 要作用,现就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提出以下意见。一、行动要求一)总体思路。顺应世界“互联网 +”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 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

7、业创新能 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突出企业的 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深化体制机制 改革,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着力做优存量,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着力做 大增量,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的增长点;着力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夯实网络发展基 础,营造安全网络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二)基本原则坚持开放共享。 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将互联网作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 要平台,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运行新模 式。坚持融合创新。 鼓励传统产业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与“互联网 +”相结合。推动 互

8、联网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以融合促创新,最大程度汇聚各类市场要素的创 新力量,推动融合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支柱。坚持变革转型。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 的平台作用,引导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创新网 络化公共服务模式,大幅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坚持引领跨越。 巩固提升我国互联网发展优势,加强重点领域前瞻性布局,以互 联网融合创新为突破口,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 跨越式发展。坚持安全有序。 完善互联网融合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增强安全意识,强化安全 管理和防护,保障网络安全。建立科学有效的市场监

9、管方式,促进市场有序发展,保 护公平竞争,防止形成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三)发展目标。到 2018 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 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互联 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 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经济发展进一步提质增效。 互联网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 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业态不断涌 现,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经济提质增效的促进作用更加凸显。 社会服务进一步便捷普惠。 健康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互联网

10、应用更 加丰富,公共服务更加多元,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公众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 基础支撑进一步夯实提升。 网络设施和产业基础得到有效巩固加强,应用支 撑和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固定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加快 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人工智能等技术及其产业化能力显 著增强。 发展环境进一步开放包容。 全社会对互联网融合创新的认识不断深入,互联 网融合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破除,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相关 标准规范、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到 2025 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

11、联网 +”产业生态体系基本 完善,“互联网 +”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 +”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 驱动力量。二、重点行动(一)“互联网 +”创业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以促进创业创新为重点,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 集、开放和共享,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等,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 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 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等负责,列第一位者为牵头部门,下同)1. 强化创业创新支撑。 鼓 励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和产业 整合能力,向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平台入口、数据信息、计算能力

12、等资源,提供 研发工具、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提高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培育和孵化具有良好商业模式的创业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基础条件,完善小微企业 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集聚创业创新资源,为小微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 服务。2. 积极发展众创空间。 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创新优势,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创 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充分利 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商贸企业集聚区、小微企业 创业示范基地等现有条件,通过市场化方式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 相结合、孵化与投资 相结合的众创空间,为创业者

13、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 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实施新兴产业“双创”行动,建立一 批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发展“互联网 +”创业网络体系。3. 发展开放式创新。 鼓 励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把握市场需求导向,加 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 推动各类创业创新扶持政策与互联网开放平台联动协作,为创业团队和个人开发者提 供绿色通道服务。加快发展创业服务业,积极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 型研发组织模式,引导建立社会各界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跨区域、跨领域的技术成 果转移和协同创新。(二)“互联网 +”协同制

14、造。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 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 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 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共同牵 头)1.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以智能工厂为发展方向,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推 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进生 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 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着力在工控系统、智能感知元器 件、工业云平台、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等核心环节取得突破,加强

15、工业大数据的开发 与利用,有效支撑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构建开放、共享、协作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2. 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 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互联网企业整合市场信息,挖掘细分市场需求与发 展趋势,为制造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提供决策支撑。3. 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 鼓励制造业骨干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 密协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推行众包设计研发和网络化 制造等新模式。鼓励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构建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细 分行

16、业提供云制造服务,促进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集聚与对接,提升服 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加快全社会多元化制造资源的有效协同,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 力。4. 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鼓励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 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为产品优化升 级提供数据支撑。鼓励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 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 拓展产品价值空间, 实现从制造向“制造 +服务”的转型升级(三)“互联网 +”现代农业。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 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形成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