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9245141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一)摘要: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导致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文明观,我国严重的生态危 机需要生态文明的化解,它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发展中。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关 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生态伦理Abstract:Ecologicalcivilization,asanewcivilization,isproposedinresponsetovariousdrawbacksofindustrial civilization.Chinasseriousecological

2、crisiscallsforecologicalcivilizationandtheproperh andlingof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Torealiz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societ y,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aninevitablechoicefortherebuildingof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 dnature.Keywords:ecologicalcivilization; 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

3、ture; eco ethics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 标志。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导致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文明观,它要求我们要处理 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发展中。 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 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1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仅 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还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一、基于生态危机的反思要求人类做出新的文明选择(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文明

4、本身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 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9畏惧自然9征服自然的变化,相应地人类经历了原始 文明9农业文明9工业文明诸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 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 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是人类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所要建立 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反

5、思人类发展史,虽然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文明的脚步 却是以自然为人类工具进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在远古时期,人是自然的弱者,必须匍匐在苍穹之下,在自然的风雨中寻找最起码的生活 条件。人对自然物的图腾崇拜,是对不可战胜的大自然的顶礼膜拜。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与 自然的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虽然人类也不断向自然索取,但在整个农耕文明时代,人类 对自然的索取在总体上还没有超出自然界自我调节和再生的能力,自然的秩序没有发生紊乱, 生态环境也没有失去平衡。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步入工业文明时代。在这个 时代,工业文明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工业文明人们所 崇尚

6、的世界观与核心理念是培根、笛卡儿提出的“人要驾驭自然作自然的主人”的机械论思想。 其误导人类认为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应运用各门科学去发现、认识、研究 以至征服它们,以期向它们无限索取来满足人类日益扩大的物欲。于是,人类大量地毫无顾 忌地开采资源,排出有毒有害物质,以追求利润而不考虑后果和长远影响。在工业社会,科 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 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 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

7、不和谐。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 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 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2可见,传统的工业文明是一种物质至上、经济活动高于一切的文明。(二)全球化的生态危机要求人类做出新的文明 选择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大规模的征服自然的时代,对自然认识的深化,在加快 了人类对自然索取的同时,也使人类产生了主宰自然、奴役自然、支配自然的行为哲学,人 类俨然成了自然的主人。诚然,工业文明的兴起,使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仅仅不 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超过了以往社会生产力的总和,但是, 工

8、业化在给世界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物种每日都在减少,许多城 市的空气质量恶化,保护地球的臭氧层变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整个地球的大气层形成 温室效应正如日本著名思想家界屋太一指出:自从中世纪末期起,全世界各先进国家的 历史是追求物质财富的历史,它的价值观念及美学意识和伦理观念都是和增加物质财富联在 一起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先哲们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省,20世纪60年 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 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 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

9、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 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 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 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在 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同时,生态伦理也应运而生了。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 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 业文明人

10、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而生态伦理强调的却是自然与人相等同的地位和权利,强调 人在地球这样一个巨大的有机生态系统中,人和自然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传 统道德相比,这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念,利奥波德在其沙乡年鉴中提出,必须重新确定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不是自然界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是自然界的主人,而是大自然 家庭中的一员。3194自然是包孕万有、化生万物的无限存在,人类永远都是一种有限的 存在者,尽管人类追求无限,也就是说有限性是人类的本体论特征,而追求无限是人类的价 值论特征。在本体论上有限的存在者却想凌驾于本体论上无限的自然之上,这是人类狂妄的 根源。地球是人类的生存家园,但大自然才

11、是人类的生存之根。本体论上有限的人类必须重 回大自然的怀抱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根,才能保住自己的生存家园。人类虽是地球生物共 同体的最高存在者,但不是宇宙中的最高存在者,自然之剑永远高悬于人类的头顶之上。4 86-87“为走出生态危机,人类必须根本改变文明的发展方向,即改变资本主义方向和工业主 义方向。资本主义物欲的无止境膨胀推动着人们无止境的追求经济增长,无止境的经济增长 要求无止境的榨取地球。所以,抑制贪欲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人类不应再一味 地追求征服自然的力量,而应追求正确使用自己力量的智慧。”4101如今,环境恶化和人 的精神失落明显地表明了工业文明的局限性,迫切要求人类做出

12、新的文明选择。二、我国严重的生态危机需要生态文明的化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总量 的快速增加,满足人们必要的物质要求,便成了当时最紧迫、最重要的中心任务。我国改革 开放29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对过 剩的经济替代了过去的短缺经济,全国人民总体上过上了小康的生活水平。为此,基于物质 短缺而引发的社会问题相对减少,而由其他因素引发的社会问题则相对较多,特别是生态环 境的破坏问题尤为突出。我们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 之上的。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还是支撑经

13、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都相对短缺,如人均矿物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 耕地资源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记载,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由于长江两岸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 重,1998年,我国长江中下游洪水泛滥,损失巨大。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几十年来愈演愈烈,20世纪60年代出现8次,70年代13次,90年代20多次,从2000年 春天起,我国西北东部、东北西南部、华北北部多次出现大风扬尘和沙尘暴天气。2004年1 月至4月,我国共出现11次沙尘天气过程,涉及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及江淮和长江中下 游共1

14、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 些都源于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北方一些地区过度开垦荒地,草原地带过度放 牧,农灌区过度引用江河水,超采地下水,直接导致大面积的草场沙化,大量的农田被沙漠 吞蚀,防风林带枯萎死亡而失去涵养水分、保护表土的功能。在资源方面,我国的过度消耗 是惊人的。2003年,中国GDP占全球的4%,但消耗了全球55%的水泥,36%的钢铁,30% 的煤炭,25%的铝。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耗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同时,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 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 失速度还在加剧,每年沙漠化土地达到3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掉一个中等县的土 地面积,大江大河输沙量增加,河水变浑,河床抬高,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我国生态建设要 求更加迫切。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这一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更加突出。无数事实证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 和谐的社会生活,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 工业化道路,而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 明。而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首要 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