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窦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有感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9194809 上传时间:2024-01-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窦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读窦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读窦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读窦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读窦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窦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窦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有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追寻回归的路读窦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有感纷繁复杂的世界,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思维方式的转型,人际关系的刷新,碰得我们晕头转向。要学习的太多了!拒绝总不是理由。身为教师,总要把“教书育人”放在心坎,真得好好琢磨“教师”两个字的担当。“不管怎样,总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过去我们一直追求改革之路,现在却总想寻找一条回归之路,回到教育的原点。什么是教育?回到教育,我们又能做什么?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后,又让我明白了许多。阅读,回到经典一所书香学校,一个学者型校长,往往会给教师推荐一些书目,甚至集体购书分发阅读,这是幸运的。可当下的现实是,一

2、般学校的老师则处在教育教学的“柴米油盐”的困扰中,能够静心下来阅读、思考、写作的极为罕见。即使阅读,也因为时间的零碎,空间的喧杂,而疲于应付,流于形式。着实令人痛心。然而,又必须读书,这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保持智慧鲜活、散发人文气质的唯一途径。无条件的热爱学习。有条件的热爱学习,无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学习,无论怎样也要创新的学。书,让我们女教师高贵起来。看书,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读书,真好,我们的信仰。读书,我们的生活。书静静等你去欣赏与阅读。教师,永远的学习者。世界上有20岁的朽木,也有80岁的常青树。机会就像小偷,来的是无影无踪,走的时让你损失惨重。读书也让学生的视野和感知途径越趋广阔,教育

3、的生态环境和课堂细节越趋复杂,教师一旦停止学习,结束“自我更新”的状态,就会迅速成为“风雨中的雕像”,课堂也将味如嚼蜡。阅读既须选择,也要讲方法。我的体会是,一定要回到经典阅读。在“沙中拣金”的推荐阅读书目中,择取契合当前问题困扰和深度反思的“同题共构”书目,读开去,读进去,读下去。尤为要精读几本经典之书,反复地读,来回地品。老师们不妨反复阅读同一部经典,深度阅读,深层对话,“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韩非子的“深智一物,众隐皆变”即是这个道理。同理,经典的教育理论著作,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无法绕开的必读之书。作为一个老师,课堂的教学语言要丰富,要富有机智。这让我想到了最初自己学习特级教师、名师的目的。

4、年轻时听那些特级教师名师上课,常常惊讶于他们丰富的教学语言,首先是评价的语言没有一句重复的,其次是在他们的课堂中你看不到哪些是差生,哪些是优等生,就算是差生,在他们的引导下也能表达,看得出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特别是在语言上,对文本的感悟上。再观自己的课堂,每次上公开课时都只见到一部分学生在参与,就算是去上公开课,也要向该班的原任老师再三打听,哪些同学读得好,哪些同学最会发言。就怕自己的课堂被哪些所谓的要“乱说”的学生搞乱自己的教学秩序。从名师那里我们学的最多的,在自己实际教学中最受用的也就是名师的教学语言,首先也是从评价学生的语言开始,一开始满堂课都是“是的”“对的”,后来学生不管说什

5、么我们都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现在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也能说几句不同的评价语,尽量做到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回答都做到有不同的评价,如“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你很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你真是一个善于发现的孩子”“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等等,其次,我们才从名师那里学习对教材的处理方法。而这语言的功底从哪里来呢?还是阅读,要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读书,今天的语言和昨天的语言永远都是一样的,因为没有内涵。用书籍充实自己的语言,我们的语言才是美丽的, 我们的想法才是美丽的。还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执教两只小狮子,课后学校领导对我的评价是:要多读书。因为课堂内老师的语言太少了。其实

6、回想起来,不是因为自己年轻紧张,而是因为自己太没有底气,在课堂上除了说“你真了不起,你真棒。”再也无法用更多的语言来修饰自己。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当自己知识丰富,能旁征博引时,还有什么地方能难倒我们呢?那么我们该怎么读书呢?我觉得读书就要像品茶一样。有人爱喝女儿红,有人爱喝铁观音,有人爱喝绿茶,有人爱喝红茶,一口下去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而教师阅读也各有所好,有人爱读散文,有人爱读杂志,有人爱读小说。每个人的阅读方法也各有不同。有人读了以后什么也记不起,有人却能侃侃而谈。那是因为有人读书是为了消遣时间,有人读书是为了吸收。所以我认为读书更重要在于品书,就像一品茶一

7、样,我们要品出这是女儿红还是铁观音。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师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塑造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让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教育更加美丽。读书在一定程度上如果是为了功利,自然就缺少了乐趣,而使读书成了负担。只有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我们才会主动去读书。会象一粒渴望成长的种子一样努力的在书中吸取知识的营养,而书在我们眼中也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印满文字的厚本子,而是个充满知识的阿里巴巴的山洞。在读书中学会与压力相处,学会在读书中款待自己的心灵,一本书,一杯清茶,静静的回归自我,远离无关紧要的不平衡、嫉妒、焦虑、自怜,去关心

8、教育。那么,我们应该读哪些书呢?知音那是我们生活所需要,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也会想有知道所谓的无聊的“八挂”,就当是口渴时一杯凉开水,喝完了就好;读者那是我们的理想所需要,尽管那里发生的都不是真实的故事,是虚假的,但里面告诉我们很多真善美的东西,也许这是我们很多社会人心理的一个愿望,希望这个社会是美丽的,希望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美的东西多一点;教育专著的书,那是我们的工作所需要的,面对孩子,面对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群,我们必须做好各种准备,而这些书籍就像是我们工作疲劳时的一杯咖啡,给我们提神,充满精力。经典名著、儿童文学的书,那是我们为了存在于这个环境中所需要的,它们就像一杯女儿红,可以养生,提升每一

9、个女人的内涵。 教育,为生命奠基好几年前,有位专家就说,人不需要记忆,只要有一个“u盘”就够了。现在不少人认为,我们不再需要记忆与积累,因为大多数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其他媒体直接索引到,干嘛还要自己的大脑再去折腾呢?这些偏颇的见解,无疑是“鼠目寸光”的“外行话”。人,不积累知识是走不远的。任何时候的任何先进设施设备,都无法代替人的大脑。真正的知识应该“多多益善”,不存在“过多学习知识增加负担”的问题。多不多知识是个假问题,关键是用怎样的态度学习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不仅自己需要养成阅读习惯,还要带领学生一起背诵积累。那些柔美的、比时代的轰隆声更富有生命魅力的语言,需要我们积累。当我们在阅读

10、经典文学时,常常领悟到一个词语的韵脚,与头脑中另一个词语韵脚搭配得非常妥帖,此时便会产生一种无法形容的动感,这种动感虽然比一片树叶在风中落下来的声音还要轻,但它却能以自己的回响触及到最遥远的心灵这种美好,就是积累带来的“化学反应”。窦桂梅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启示:“语文教学要冲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把一个充满创新的语文教学带入21世纪,把创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班级焕发生命活力;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让班级充满智慧挑战,这是我们21世纪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现在的孩子们呢,也越来越不愿意

11、学习了。老师们采取各种办法,想着怎样用糖衣炮弹的方式,变着花样哄孩子学习,这可把老师累坏了。降低学习难度,降低学习“痛苦”,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接受学习,当然是我们的要务。但,必须声明的是,要“理直气壮”地告诉孩子们和自己,学习或教书是甜美的苦役,它需要我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体力和脑力的双重劳动,而这种劳动是内在的、自身的努力,而不是依凭外力。幻想借助某种神力或者投机取巧,其结果都是徒劳。除却个别天才,芸芸众生热爱学习、钻研业务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付出艰苦努力而形成的。曾听有人说“我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现在想来,既是自我惰性的借口,也是自我生命的玩笑。没有

12、人天生就喜欢学习。正像没有人天生就喜欢教书一样。学习与教书,既是一种付出,也就意味着艰苦,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快乐学习。往往是学习的最终结果让我们体验到快乐。可以说课堂教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就其中备课一环,是艰苦的准备过程。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也包括备自己“备”的要素太多了。取其中的解读教材来说, “艰苦”的学习或备课之后,对所阅读的知识,由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铭记于心,到化成自己的语言与思考,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我们在人类广袤的文化原野上就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这样的生命体验聚集多了,我们的视野就会由线到面,由窄变宽,从而被牵引到更深更广的空间,这就是破茧成蝶的幸福!“让我们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中,回到我们应有的本质里面,回到我们应有的那一个点里面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