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9084602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偏重于字典意义,诗便少了诗味,过分偏重于隐喻意义,又常造成晦涩难懂。只有在两者的相互约束、相互限制中,使隐喻意义在尽可能理解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使字面意思在尽可能暗示的范围内保持其意义的一致性,才能使诗内涵丰富而又耐人寻味。 (3)隐喻 瑞恰兹把比喻分为两个部分:喻体与喻旨。前者是一种具体的形象,后者则是从形象中引申的抽象意义。一般来讲比喻中的明喻是喻体对喻旨的直接说明,而隐喻则要求喻体与喻旨“远距离”、“异质”。 二、我已故的公爵夫人新批评主义解读 维多利亚时代诗人罗伯特?勃朗宁的作品我已故的公爵夫人尽管没有任何场景、动作的描写,却通过主人公一系列的独白,栩栩如生地向读者展现了人物的动作、姿

2、态,揭示了人物心理和个性特点。本文将运用新批评主义的方法对该作品做以反讽、隐喻以及张力几个侧面的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该作品的理解。 (1)张力解读 诗歌名称MyLastDuchess中的“last”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为“最后的”“上一个”。但通读全文我们了解到,被公爵杀死的这位夫人并不是他的“最后一个”,因为现在他正在为赢取另一位千金小姐做准备。此外,读者还可以通过作者精彩的独白描写认识到那位死去的夫人也只是这位公爵夫人曾经众多妻子中的一个而已。狂妄、自大的公爵的疏漏所引起的歧义也反讽了他对其夫人的不在意,只是把她作为其财产之一,因而叫那位使者“稍坐坐,瞧瞧她”,以此来炫耀他的财产以及他对艺

3、术方面的鉴赏力。 其次,诗名中“My”一词也很好的体现了叙述者试图控制女性的企图。“我的”这一限定准确的说明了公爵和其夫人是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更无尊重可言。 (2)反讽解读 公爵一再强调“伯爵大人美貌的千金才是我最终的目标,并不断宣称对于嫁妆丝毫不在乎,却同时又再三表达“贵主人伯爵大人慷慨大方闻名遐尔,这足以保证我对于嫁妆的正当要求不会不被接受”。贪婪的公爵既然容不下之前的妻子,那么对于伯爵女儿又怎会是真爱呢?婚姻于公爵而言只是获利以及满足自身控制欲的工具而已。越是声称对金钱不在乎,其虚伪、自大的嘴脸就越发清晰,作品的反讽效果也就更强。 全诗结构也是一种对公爵的反讽,其中

4、充满着矛盾:公爵的独白采用变体的新古典主义英雄双韵体,且是戏剧性独白的形式,说明公爵表面上看是富于教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镇定自若,实际上是想通过独白的形式来掩盖自己作为一个谋杀者的罪恶本质,为自己开脱罪责。 (3)隐喻解读 诗歌结尾出现的铜铸海神驯海马雕刻这一符号,表面上看好像是公爵在炫耀自己的财产、自夸其绝好的艺术情趣,但从深层次来讲,这更是一个隐喻。罗马神话里传说尼普顿控制着海洋及海里的各种生物,而公爵故意告诉伯爵的使者有个艺术家为他铸造了一件海神训海马的雕塑这一事实,实则体现了其高傲、自大以及强英美文学,是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对英文文学作品

5、的赏析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方法。英美文学课对于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增强、对于学生英语文学旨趣的提升和对于学生英语文学眼界的拓展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英美文学课在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整体素质中所起的作用是极端重要的。 一、英美文学课面临的窘境 尽管英美文学课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此重要,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它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却都跌入一种自身无法脱身的窘境:首先,从学校的角度出发 ,受制于诸如招考和毕业生签约率等因素,多数高校不得不将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大刀阔斧”地压缩诸如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这样的语言文学课程,或是把原来一年的课时压缩为一学期,或是干脆把原来的两三门

6、课压缩为一门,由此也便催生了英美文学这门课,如此这般,好为其他更受社会和学生欢迎的课程腾出时间。其次,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像英美文学这样的课程其备课难度明显大于一般的课程,没有良好的英文功底,没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根本就不可能备好英美文学课,更不用奢谈把课讲好了,所以很多老师或是对其避而远之,或是对其不得已应付了事;第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果在大三上,这门几乎和现实“说不上话”的课程着实难以让多数学生提起兴趣,如果在大四上,由于临近毕业的缘故,其教学效果如何也就不难想象了。以上这多重的因素,就让英美文学长期以来都成为了英语专业教学领域中一道无法破解的难题。 二、开放式课程的兴起带给我们的冲击 从

7、去年3月份开始,开放式课程在我国的网络世界中最先兴起,而这其中,又以耶鲁大学的开放式课程最为典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网络上就出现了近二十门不同领域和不同学科的耶鲁大学开放式课程,而所有这些开放式课程几乎都受到了网上热捧,我国许多相关知名网站相关课程的点击率和下载量都不断攀升。一时间,诸如像哲学这样在我国备受学生诟病的课程都成了网上热门课程,而耶鲁大学那位在讲台上盘腿而坐和学生大谈死亡的哲学教师雪莱教授(Professor Shelly Kagan)甚至都成了网络红人。 在这些开放式课程中,笔者也惊喜地发现了1945年后的美国小说(The American Novel Since 1945)(以

8、下简称美国小说)这门和本人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开放式课程,笔者遂以最快的速度从网上下载下来,并抽出时间认真“观摩”耶鲁大学的这门文学课程。但是从首遍起,笔者就惊异于Amy Hungerford教授在美国小说中的授课模式和讲课风格,笔者一方面折服于Hungerford教授的个人素养,另一方面,笔者更是吃惊于Hungerford教授良好的授课效果了。并且,Hungerford教授这种授课效果似乎不但对美国学生有效,它对中国学生同样有效,而这一点我们仅从相关网站的视频留言中就能够看出。吃惊之余,笔者也不禁仔细思考起中美文学课这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产生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若有所悟,遂将自己的一些

9、想法写成下面的文字。 在这里,笔者不想去分析美国小说中的其他因素,在这里,笔者想仅就教师的教学理念这一个因素进行比对,以期能为我们破解英美文学教学难题找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 三、中美文学课教学理念差异分析 所谓教学理念,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就是对教上,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总是以喜剧人物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人们憎恨他的狡诈与冷酷,为他的受窘和被罚拍手称快。在莎士比亚时代,夏洛克的着装和其他剧中人物有所不同,以此将自己和基督徒区分开来。然而,人们对夏洛克这一人物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着变化,有关夏洛克的评论经历了从道德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转向多元化批评的过程,从最初的“喜剧人物说”或“否定人物说

10、”,到“悲剧人物说”,认为夏洛克是一个令人同情的人物,他的报复代表了犹太人的反抗,再到“两分说”,即认为夏洛克身上兼具喜剧人物与悲剧人物的成分。在各方视角的评论下,夏洛克这一人物形象愈显生动、丰富与深刻。本文将夏洛克置于权力话语理论之下,通过分析以夏洛克为代表的犹太人建立的“反话语”(counter-discourses)对基督徒巴萨尼奥、安东尼奥、鲍西亚等建立的“霸权话语”(hegemony discourses)的反抗以及“霸权话语”对“反话语”的颠覆和对自身的颠覆,客观地勾勒出夏洛克的人物特征,揭示了“反话语”与“霸权话语”的对抗与融合,指出“反话语”与“霸权话语”之间动态的平衡恰恰建立

11、于两者的对抗与融合之上。 二 “权力”(Pouvoir)是当代法国思想家福柯的关键词之一,它是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与主体研究的重要工具。福柯的权力与传统的权力不同,他认为“权力不是一个机制,不是一个结构,也不是我们拥有的某种力量;它只是人们为特定社会中复杂的战略情势所使用的名字”。也就是说,“权力应被理解为多重力的关系,我们不应从一个中心,从某个最基本的始发处去寻找权力的源头权力存在于各处,存在于一切差异性关系中”(汪民安,22:82)。权力并非仅掌握于所谓的权力的源头,即统治阶层或霸权阶层的手中,而是渗透于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或霸权阶层与边缘群体的差异性关系中。存在于差异性关系中的权力通过话语

12、得以实施,同时又使话语拥有权力。“在话语中,边缘群体试图通过抵制将个人置于规范性认同约束之下的霸权话语来解放差异,使其自由发挥作用。在任何社会中,话语即是权力,因为那些对话语起决定作用的规则强化了有关何为理性、理智以及真实的判断标准,因而,站在这些规则之外发言,就要冒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的危险。所有话语都是由权力产生的,但它们并不全都对权力俯首帖耳,他们也可以被当作抵抗的支点和反抗策略的起点(Foucault,198b:11)。反话语(counter-discourses)就是通过浓缩大众对从前的压迫形式和斗争方式的记忆,提供了政治抵抗的杠杆,也提供了阐发被边缘化群众之欲求的一种手段”(Steve

13、n Best & Douglas Kellner, 21:74-75)。在反话语与霸权话语的对抗与融合中,两者逐步建立起一种动态的平衡。在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形象通过其建立的“反话语”与基督徒巴萨尼奥、安东尼奥、鲍西亚等建立的“霸权话语”的对抗与融合而跃然纸上。 三 夏洛克这一人物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众所周知,尽管犹太人自称是“上帝的选民”,却一直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犹太人的历史是流浪的历史,犹太人被看作是“异化的代表”,他们往往处于社会的边缘,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犹太人因受迫害而不敢购置产业,他们只得收集大量现金,以放高利贷为业。既以放高利贷为业,犹太人就不得不谋取重利。在威尼斯商人中

14、,莎士比亚用公正深刻的手法表现出犹太人受压迫这样一个社会现象,描写了被压迫者一旦得到报仇雪耻的机会,将作何反应。剧中包含了“反话语”对“霸权话语”的反抗以及“霸权话语”对“反话语”的颠覆和对自身的颠覆。夏洛克的言行中隐含着“反话语”,在“反话语”与基督徒巴萨尼奥、安东尼奥、鲍西亚等建立的“霸权话语”的对话与交锋中,夏洛克的形象逐渐凸现出来,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伪善、狡诈、冷酷、自私的夏洛克,而且是一个值得怜悯又具有些反抗精神的血肉丰满的人内容摘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乏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意会性是一个尤为引人注目的特点,它强调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多读,它重视语言

15、感受,并以此作为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如今,语文教学受升学、应试的影响,教师往往把作者激情甚至心血凝聚而成的作品肢解为字、句等若干语言训练项目,既使文章显得支离破碎,又扼制了学生的发展思维,更让语文教学失去了原有的诗情画意。在此,笔者提出,借鉴、引用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意会性,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朗读,又要重视篇、章的结构,以达到在相同的时间范围内收到最好的效果,适应时代的需要。论文关键词:传统语文教学,意会性,现实意义陈钟梁先生和张春林先生在传统语文特点之分析中讲道:“以意会为主要方式的传统语文教学体现了伦理型文化朴素的整体观念和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它把综合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避免人为分割所造

16、成的认识局限”。这一观点,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影响亦是极其深远的。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特别强调多读,非常重视语言感受,并以此作为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代私塾中,往往是大家放开喉咙读,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真是人声鼎沸,有念“红远手哉我欲红斯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先生自己也念书:“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从古到今,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造就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培养了许多有所作为的人才。究其缘由,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观之。一、注重整体性每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是一具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的认知过程总是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模糊到清晰。在这个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