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实证方法》PPT课件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77335699 上传时间:2024-08-21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0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实证方法》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非实证方法》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非实证方法》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非实证方法》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非实证方法》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实证方法》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实证方法》PPT课件(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讲非实证方法v在获取社会科学知识时,一些研究者往往并不或不完全同意实证方法。他们相信,有其它的一些方法,运用它们能比运用实证方法更可能获得真实的结论。v一种重要的非实证方法是理解方法。一、理解方法v1,社会科学研究中采用理解方法的根据vA,社会与自然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v自然界或自然现象是无意义的,是客观的。社会或社会现象有着不同于自然现象的特殊性,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是人创造的, 它蕴涵着创造它的人价值与意义。v不同的研究对象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vB,社会科学研究者不能完全采用旁观者的方法进行研究。v研究者往往存在于所研究的社会中,他参与了所研究的社会现象的形成。v自然科学家一般不

2、是他所正研究的现象的参与者。vC,要深刻地理解社会现象,不能完全用客观的、旁观者式的方式进行研究。v一方面,社会科学家不仅仅要对现象的进行观察与解释(explanation),还需要理解(understanding),从而抓住社会的意义。v客观性的研究不能获得社会现象的意义与价值。因此难以深刻地理解社会现象v另一方面,社会现象往往通过大量一次性、不可重复的事件表现出统计规律性, 它没有自然现象的那种普遍性、一致性。v作为对社会现象进行合逻辑解释的知识体系不可能统一地、毫无例外地解释所有相关社会现象。v因此,甚至有人提出,运用实证方法所获得的普遍性因果知识不能真实地把握具体的社会现象。v在一些人

3、文社会科学家看来,如果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科学研究只采用自然科学方法,自身没有独特的方法,它最终将失去对现实的个人与社会现象的真实理解,失去对其丰富意义的领会。v罗蒂:在“预测还是一个理论被归入科学的必要条件”时,“我们对是否把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或文学批评归入科学感到犹豫不决,因为这些学科似乎都无法回答如果我们这样做,事情将会怎样?这种形式的问题。”二、理解方法的主要内容v1,方法的基本思路v其目的不在于寻求社会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 而是理解和弄懂它们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人的价值或意义.v这种方法将社会现象看作是一个有意义的材料,社会科学家不能只是被动的收集资料、客观地描述它们,而从现

4、实生活整体出发,对它们进行解释,发现它们之中的意义和新的秩序。v布东:为了解释任何一种社会现象,不管是人口学的现象,还是政治学、社会学或其他特殊的社会科学中的现象, 我们都必须重建与此种社会现象有关的各种个人动机, 并把这种现象看做是受这些动机所支配的个人行为的总和的结果。无论所要解释的是何种现象,如特殊性、统计规律、质量或者数量资料的总体等,这个命题都是有效的”2,理解何以可能vA,理解的一个基础是人的共同性。v在任何时代和社会中都存在共同的普遍的生命体验的人心这一共通性, 它保证了生产出社会现象的人(如文本的作者、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与理解者的“心灵相通”,理解者才可以走出内心世界,进入被研

5、究现象所关涉的人的内心世界。vB,理解的另一基础是“爱”或“同情心”。v人的共通性是实现理解者走出自己内心世界进入被研究现象所关涉的人的内心世界的基本条件, 除此以外还需要一个条件, 这就是“爱”或“同情心”。v只有具备了爱心或者同情心,人们才能进入他人内心,才能做到与他人“心心相通”,将自己融入所关涉的人的内心,达到真正的理解。2,具体的过程vA,获得包含价值的事实v获得的不是客观的社会事实,而是具有特定意义的事实。v这种事实不能完全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v这种事实有如美的经验、具有伦理价值导向的经验等。v伽达默尔称为艺术经验。v2,前见v前见是进行理解的思想背景v处于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的

6、理解者具有特定的思想背景。v在理解某一社会现象时,理解者往往会把他自身所具有的思想背景加入到理解活动之中。v理解者的思想背景预先决定了他的理解,理解某种社会现象时其实是把理解者的前见加入到这种理解过程之中。v由于研究者、社会现象以及理解活动的历史性,前见不仅不可能消解,而且是理解得以发生和实现的前提和基础。v3,视阈融合v指解释者与社会现象在理解活动中彼此向对方开放,并通过对话交流超越各自原有的历史性和差异性,实现两者视阈的包容性同一,进而形成新的共同视阈、达到新的理解。v融合的根源:产生于历史和传统之中的社会历史现象和理解者所存在的具体情境之间蕴涵着诸多共同的社会历史传统。v在伽达默尔看来,

7、只有重构了一个文本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才能完全的解释作者的文本。v对于重构,理解者必须努力理解作者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时的心态,在心理上、思想上去设身处地的体验作者的原意, 把自己放在和作者同一层次上v4,对话交流v理解者与社会事实在理解活动中进行对话交流,以使理解的不断深入。v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相互的。文本不仅是一个意义的承载者,它也参与了我们的对话与交流,引导着我们的理解。v理解不是理解者对文本单方面的投射,而是一种对话。对话双方的思想相互渗透、融合,此时文本就呈现出了其真理性,开启了它在当代的意义 v5,理解循环v存在一个理解的循环:对每一部分的理解要通过对整体的理解来实现,而对整体的理解也

8、同样通过对各部分的理解来实现。v理解的循环有负面的意义:不能获得绝对客观的真理。v有着正面的意义:理解者与历史文本在理解活动中持续不断地改变和修正传统,从而不断产生新的视阈融合、获得新的意义的方法三、理解方法的问题v1,难以获得可靠的、具有客观性知识v由理解方法获得的认识难以提供经验与逻辑保障, 无法证伪。v由于没有客观的标准来检验,获得的知识往往具有浓厚的主观性。v读者往往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构成来对理解者的理解质量进行判断。v2,往往只能获得一些肤浅的知识v为弥补这一弱点, 有的学者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一种全景式解读,即把所有与主题相关的社会内容都纳入书写的框架。v由于不能找到不同社

9、会现象之间的共性,只注意对个性的理解。它所使用的材料非常单薄,往往只能获得一些肤浅的结论v3,研究方法主观武断v一方面,理解方法本身没有一个客观的操作过程,不同人的理解方法可能是不一样的。它为任意武断的“ 理解” 打开了大门。v通过不同的理解,很可能获得不同的结论,而这样的结论都可能是理解的合法结果。v另一方面,理解方法认为在认识事物之前就已经有了前见,并且这种无所顾及的前见成了理解的必需。v结果,理解所获得的结论往往就成了对前见的论证,可能导致出现削足适履的情形。v4,难以指导社会实践。v与自然科学一样, 社会科学不仅是对社会现象的正确、客观的描述,也还需要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 并以之对

10、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现象进行解释, 从而以此指导人们去更好地管理、改造社会, 推动社会进步。v由理解方法所获得的结论显然难以做到这一点。v5,难以对社会现象提供全面的认识。v不同社会背景中的社会现象既具有个性, 也具有共性。非实证方法往往忽视了对这种共性的研究,它充其量只是提供了对社会现象的某一侧面的认识。四、理解方法的意义v1,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实证方法另一种研究方法。在现代对科学主义提出了一种抗辩。v2,能获得具有创造性的认识。v理解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不是简单地重复或复制, 是更高的再创造, 是创造性的重新认识。v3,反对了绝对主义的知识观v理解方法表明,一个文本(同时也包括历史、文化传统、乃至整个世界)并不具有一个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本质。相反地,它的存在及其意义始终伴随着我们的理解而变化、被重构,持续地形成着我们的传统。v4,能更显示社会科学的价值与独特性v理解方法凸显出社会事实所包含的价值内容。对它的多元理解所产生出来的不同结论不仅反映了理解者的创造性,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科学本身的实践性与当代意义。v不同理解者根据当代的的需要而对社会事实做出不同的创造性理解,以解答当代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