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8986196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基于以上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我注意从教材出发,理解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调整了教材的知识结构,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打破传统的

2、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已有经验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满足的学习需求,强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我本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教学思想,试图建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出例子总结归纳”的基本教学模式,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在建模的教学活动中找到了数学学习的方法,使传统的“指导接收式”转变为“自主探究式”,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 纵观本节课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问题的产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课堂上我从口算A、两组竞赛题入手,让学生练习计算,比速度,让学生马上意识到算B组

3、题的速度明显比A组题快,先声夺人,让孩子感受到简便算法的优越,接着教师引导:为什么B组题算得快,这其中蕴含哪些数学知识呢?这一问题马上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习问题的产生将学生自然带入到学习状态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情境的创设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学新知前我让学生对课题“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加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再由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主题,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数是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还能让学生提出的问题直奔主题,老师的引导做到了有放有收,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学法的指导体现了知识建模的

4、过程。 数学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渗透建模的思想。本节课我注重“授之鱼”,更注重“授之以渔”。先是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加法的结合律,总结出了四步学习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出例子-总结归纳。建立这样的模型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展开自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并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加法的运算定律,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整节课对学生有“扶”又“放”,在教会孩子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了孩子的学习方法。这四步学习法对后续一些运算定律的学习,一些规律的推理和验证都用重要的意义。 四、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程序去学

5、习是体现了知识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我觉得学生自学加法结合律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学懂、学透,而加法交换律学生很容易通过老师的“自学提示”展开学习,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先领学生学习加法结合律,而加法交换律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四步学习法导学单”进行自学,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课堂上做到了以学定教,立足于学生的学,立足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 不足的是,在使用导学单进行导学中,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透,导致导学单中某些问题的设置起点偏高,拖延了教学时间,最后的练习量过大,这点是在我精心准备教案设计和课件的同时,留下的最大遗憾。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2整个教学过程学生

6、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

7、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

8、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 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

9、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3 教学“加法交换律”这一块内容时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整个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

10、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教学“加法交换律”这部分内容中,我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同时可迁移到“乘法”中来,获得“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

11、情感。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P7:例的内容。运算定律是本册书中的重点,也为以后的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我利用学生的举例、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环节设计合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情境导入环节,我利用播放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让学生从故事中找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解决问题。从故事中得到34=7(个)和4+3=7(个)这两个算式。接着我说:“对,两种吃法不同,结果猴子每天吃到的栗子的总数量是同样多的。”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加法交换律。 在探究规律环节,我利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图。让学生从情景

12、图中找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解决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96(千米)或 56+40=96(千米)然后让学生说出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回答,相同点是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不同点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然后问:“这两个算式的和相等,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学生从中回答,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而得到40+56=6+40这个等式。我接着问:“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学生回答: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

13、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如果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则可以写成:a+b=+a我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吗”然后学生回答特别多,像甲数乙数=乙数+甲数,+=等等特别多。虽然有的式子不够完美,但充分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多种多样的练习题,先是基础练习,还有拔高练习,层层深入,学生学得也兴趣盎然。 总结本节课,整节课环节紧凑,利用多媒体课件也节省了大量时间,有充分的时间练习。由于本节课内容不多,也很简单,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学生发言积极,所以也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完成了学习任务。 但是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巩固环节,我出示了三道

14、加法算式,但是有的学生利用减法验算,这样是不符合要求的。这时我应该让学生说出为什么不行,不应该老师解释,2、最后填表,由于时间关系我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问题解决的不太理想。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5 师:咱们来做个游戏,我说3+2,你们就说23,看谁反应快。明白吗?现在开始。 师:5+6生(齐):+5 师:20+ 生(齐):0+20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现在请一个同学上台,把我们游戏的算式用等式逐一写在黑板上。 师:25+3 生(齐):3+25 师:7525 生(齐):25+5 师:哪位同学上来也试一试。 生(甲):3344 生(齐):4+3 生(乙):225 生(齐):25+26 师:从刚才这

15、位同学写的等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吗? 生(甲):两个加数交换了。生(乙):我发现,两个加数不但交换了位置,而且左右的结果是一样的。 师:你们的想法很有道理,也就是说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你能用比较简单的方法表示刚才发现的运算规律吗?生(甲):我认为用符号可以表示,两个数就用不同符号表示,比如用和,这个规律就可以这样表示:=+ 生(乙):我用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师:你们能用字母尝试写一下吗? 生(丙):a+b=ba 师:a、b各表示什么意思?生:a表示前面的加数,b表示后面的加数。师(板书):+b=b+a 师:这道等式表示了加法中的一个重要的运算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 反思: 1、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加法交换律,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认识规律。 2、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规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由数到符号的演变过程。最终通过交流互动生成由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 3、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探究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样富有生气的课堂教学,必定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得:()通过模仿举例,渗透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