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8738005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德国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德国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德国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德国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国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第三只眼”课题报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课题名称:德国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申请人:陈聪儿小组成员:孙亚博,范瑞,徐文强申请日期:2014年3月摘要:现代化大学是提高国民素质、培植民族科技竞争力的地方。一名年轻人 能否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创新能力的国家栋梁之 才,是由学习动机、入学制度、教学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与大学环境等多 种因素决定的。德国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国在传统上致用不致知现代化大学本身要求大学生们的学习要有一种新动机,“为谋生而学习(Brotstudium )的人在德国的大学里是遭人鄙视的。自 1807年大改革时代以来, 德意志 人必须服从“现代公民三大义务“:

2、第一条,纳税;第二条,服役;第三条,受教育;为什么德国人能将 受教育”视为一种“国民义务”,而中国人却都在“为谋生而学习”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中国:1)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研究“人”的,中国人将自己2000多年的聪明才智几乎都花在了对“人”的研究上。“孔孟之道”提倡的“仁学”,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伦 理学与关系学,其精髓却是实用主义。2)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真正的宗教情节,只有实用主义,因此,中国人个个都是天生的唯物主义者中国人连拜菩萨都是假的,叫做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种不信宗教信迷信”的贿赂神仙”之举,其最终目的只是为了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外,而对于菩萨,工旦不灵,转头就骂在中国

3、人中间,本身就难以出现为精神追求而献身的 殉道者”,因此,在当今中国的年轻人中,更多的是只关注读了大 学后能得到种种好处的实用主义者。3) 中国自隋唐立科举以来,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传统,它也的确为下层老百姓提供了一条“鲤鱼跳龙门”的渠道。这种传 统过去瞄准的目标是“做官”,现在瞄准的也至少是一份轻松、体面、舒适并挣钱多 的“白领”职业。由此可见,中国人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或改善整个社会的生活 质量,而是为了个人自我身份的提升和显赫地位的获取。这种观念本身就是鄙视生产第一线的劳动”的,由于人人都想做 人上人”,因而形成了 亿万人同走独木桥”、入人 都要读

4、大学”、个个都想混博士 ”的局面。4) 中国政府虽强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却并没有实行真正的教育免费,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太少,因此教育上的成本负担转嫁到老百姓头上来了。而“亿万人同走独木 桥”的局面使教育需求无比旺盛,因而造就了庞大的“教育产业化市场”,日益上升 的学费成为了每个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当今中国人个个争先恐后,力争早日爬出贫穷的泥潭。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便很自然地将堞生”与 受教育”直接挂钩来。因此中国年轻人进大学 不是为了科学,而是为了科举 ”;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求职。这造就了一种很荒唐的局面:一方面,在今天中国每年招收的600万以上的大学生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学法、管、机

5、。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的时候,也就必然导致今天中国的大学毕 业生在就业问题上的严重心理恐慌。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对于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活动却是不 屑一顾的。另一方面,中国的职业高校却由于“生源危机”而日益萎缩,更没有几个人愿去读中专性质的职业学校。职业高校弃学新生中的80%都选择了 “复读”,以致中国现今职业高校的“生源缺口”高达 40%左右!这就必然导致中国到处出现缺乏能实际动手的技术工人的现象,甚至连高薪聘请也找不到人。我们来看几个例子:青岛一家制造公司打出年薪 16万的“天价”,急招一名高级模具技工,结果重赏之下却难觅“勇夫”;西气东送”中的一个项目工程,用日工资 150元(即月薪4

6、500元)来招一名高级焊 工,竟无人揭榜;深圳一家企业开出 6000元的月薪来找一名高级钳工,也未能如愿以偿。国内许多企业开出年薪 28万、甚至30万的高价,竟然请不到一名高级技工。一位企业老总不由发出这样的慨叹:在中国,找一个高级技工比找一个工程师还要难!”在德国,高级技工占全国技工总数的比率超过 40%。按中国现今的规划,这一比例 也至少应达到15% ,然而中国目前却只占 5%,缺口高达至少 700万人以上。与此同时, 留在家里“啃老”的大学毕业生现已累计达 2000万以上!正如深圳的一位老总所言:我们买得起最先进的设备,却请不到人来操作。”这样,直接与生产流程打交道的就只能是那些提前退学

7、、没有接受过很好文化教育的 “打工仔” 了。我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高级技工的极度缺乏,不仅造成了生产工艺难以 达到设计要求,影响到产品质量,使“中国制造”难上档次,而且制约了新兴服务业水平 的提高,成为了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尽管今天的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学士、最多的硕士,最多的博士,最多的教授,但实 际上,这种 应试教育体系”却成了一种失败的象征。因为它不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教育本应 服务的对象:社会。这种教育体系既产生不了一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得主,也不能为社会提供多少愿 意奉献自身的个体,却在制造出越来越多的“投机分子”,他们渴望能受益于社会提供的 各种好处,却丝毫不关心如何回报社会的

8、问题。大多数中国大学毕业生对选择出国并为外 国工作并不感到有丝毫的内疚,那些学习成绩最好的中国大学生,是以最终能成为一名“美国人”为目标的!因为他们想的是“为家庭的教育投资争取最大的回报。而德国却不同首先,德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基督教文化,这种文化是研究神”的。当德国人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之后,转而研究造物主”创造的这个世界时,也就导致了西方人由神学到科学的转化。这种转化反映出,近代以来的 西方科学研究本身就具有一种对终 极真理的精神追求。因此,读大学 的德国年轻人,往往具有某种追求 终极真理的神圣感,他们不是以实 用主义,而是以理想主义为方向 的,他们不是像中国人那样“学以 致用”,

9、而是“学以致知”的。/ / / /夕用杈奴、门由农民,妥&/. -J和城镇平民 西欧封建等级德国的年轻人读大学并不以当官”和当白领”,而是以当科学家为目标的,大学也不其次,德国过去的传统社会是 一种严格的等级制社会,在这种等 级制中,最有地位的是贵族,不是 官僚。因而没有造就出一种“万般 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 则仕”的官本位”传统。是以培养国家公务员和职员,而是以“培养科学家”为第一要务的。其三,自1807年市场化正式启动以来,国家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要“释放所有的生 产创造能力和个人力量”,因此,崇尚理性的德意志社会没有出现一种普遍“鄙视劳动” 的现象。恰恰相反,在德国民众看来,受教

10、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与个人兴趣、爱好相适 应,并得到国家和社会认可的能力,有了这样的能力,自然能够找到通向未来就业的阶梯。至于职业,实际上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因此,在德国的社会里,任何诚实劳动、精益 求精、具有创造性的人才都是受人尊重的。其四,德意志世界中的普鲁士是世界上最先实行全民义务教育的国家。早在1763年8月2日,世界上第一部普遍义务教育法就在普鲁士颁布。菲特烈大帝在极为贫弱的18世纪就已经开始将贯彻“义务教育”作为基本国策了。当时的普鲁士柏林警察总监发现:“一个人如果不接受教育,需要8个警察一天24小时地严密监视,才能保证这个人不犯罪。”因此,菲特烈大帝想得穿:“这样看来,我们与其花

11、钱养8个警察,不如投资培养一名文明教育的接受者。普鲁士政府虽然实行义务教育,但这种义务不仅是国民要去承担的,而且更是国家政 府要去承担的。国家要承担的义务就是对教育实行全面免费。国家虽实行教育全面免费,但不允许学生逃学,凡逃学者,其家长是要被罚款的。因 此,在德国,读书首先不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作为一种培养“合格的国家公 民”的途径来出现的。其五,德国历届政府都认识到,“德国是一个原材料极度缺乏的国家,原材料基本上 都得依赖进口,要想用同等数量的原材料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产品,创造更多的 产品附加值,德国在经济上就必须走一条技术立国的道路,为此就必须依赖受过良好教育 的、高素质

12、的产业工人以及他们身后完备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力量。”德国政府还认识到:“无论科研成果或技术产品如何优秀,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工人, 就无法形成真正的生产力,无法形成预期中的产品,智力产品也就无法真正转化为财富。因此,即使有再好的高等教育, 争力依然无从谈起。如果缺少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支撑,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的竞因此,自19世纪30年 代起,德国人就开始创建起 一套现代教育的三轨制,这 套体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合理 的教育体制:一个孩子在4年制的国 民小学毕业后,完全能凭自 己个人的兴趣与志向,对 6 年制的普通中学、8年制的 实科中学和9年制的文理中 学进行选择。23Uhivrrs

13、itatIE22172116201519141S文理中学伏 第瑜 GyuiniijmGt出 ml 品翻高中1317专业静FacbubErslnile眼幔门高中BETuTsfadhshule11m呢n曲的huk12161115轴中学Re al dm e普通解炼1014曾通巾学停业预校 Hujptsihule91381271161059Grundshule48372615幼稻圆 KindtzrgBrtm43年除鬻醐育w这三类中学的学生毕业后,无需经过考试,便可直接升入三种不同的高校:即职业高 校、专门学院和大学。两德统一后,为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这一 “教育三轨制”体制又有了新的发展,即在 中学这一

14、阶段增设了 “综合中学”,另外 ,在实科中学领域安排了多条发展道路。但从高 等教育的角度上看,它仍然是“三轨制”的体制。德国中学生的70%是读职业高校的,还有 10%是读专门学院的,其余的 20%是读综 合性大学的。这种教育结构相当合理。因为,如果从事高层次综合性研究的人才过多,超 过了本国经济的承受力,必然造成人才外流和浪费。因此,国家政府虽要求“人人都要接受高等教育”,但并没有出现“亿万人同走独木 桥”、“人人都要读大学”、“个个都想混博士”的局面。这就保证了德意志人才分布的 合理性。在德国,科学研究上的任务是交给综合性大学中的教授和学者们的,将科学技术转化 为生产力的任务是交给从专门学院

15、中毕业出来的工程师们的,而将具体的产品制造出来的 任务是交给从职业高校中毕业出来的高级技工们的。由于德国人将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因而没有出现工程师、高级技工严重短缺 的现象。即使在还相当贫穷、落后的19世纪上半期,也没有出现当今中国年轻人在就业问题上的那种极度心理恐慌,倒是培养起一种“为受教育而受教育”、“为艺术而艺术”、“为科学而科学”的社会风气。因而也使“受教育”成为了一种真正的“国民义 务。”为谋生而学习会直接导致对伦理价值的损害,我想得较多的还不是技术进步使人类直 接面临的危险,而是务实的思想习惯所造成的对人类互相体谅的窒息。这种思想习惯会像 致命的严霜一样压迫在人类的关系上的。”一一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青年人离开学校的时候,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位专家,否 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是一条受过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成为 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则需要培养全面的自我辨别力,而这取决于自由而全面的教育。”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二、德国大学的入学制度德国既没有高考,也没有分数线。你成为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