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858542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第一章1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2 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19世纪末,冯特和铁钦纳);(2)机能主义(19世纪在反构造主义过程中产生,20世纪20年代成为主导,詹姆斯);(3)精神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弗洛伊德)行为主义【1913,华生和斯金纳(新)】人本主义(20世纪50-60年代,马斯洛和罗杰斯):潜意识-行为-潜能实现;(4)格式塔心理学(20世纪初,亦称完形心理学,考夫卡和苛勒)3 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其分为心理活动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心

2、理活动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体验和表情);意志过程(自觉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控制行为的心理活动)三部分。人格(又称个性)包括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人格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部分内容 4 心理的实质: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机能的表现;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外界事物在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第二章1 感觉的分类:照刺激源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1)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2)

3、 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2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1) 人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用感觉阙限的大小来衡量。(2)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类型的感受性和感觉阙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阙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阙限。3 知觉的四大特征:(1) 选择性:人在纷繁众多的环境刺激作用下,只能对部分事物清晰感知,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人的知觉对象受注意指向和知觉定势的影响。 (2) 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3) 理解性:人们以既往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赋予一定的意义。 (4) 恒

4、常性:人们对于变化着的事物的知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知觉条件发生一定范围变化时,知觉映像会保持相对不变。 4 注意的定义和分类:(1)定义: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现象的直线和集中。(2)分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效率最高)5 注意的品质: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6 记忆的定义和分类:(1) 定义: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应,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分类:按内容: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按目的性: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按时间: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

5、忆。7 遗忘的规律爱宾浩斯遗忘曲线: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爱宾浩斯最早进行关于遗忘的心理学研究,该曲线揭示了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8 记忆的环节: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记忆的品质:敏捷性:识记速度快慢;持久性;精确性;准备性:提取的速度和正确性高低9 常用的记忆策略:(1)复习:复习就是对所学习的材料不断地进行复述。对不同性质的材料复习的方法要有所不同,同时要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及时地进行复习。(2)积极的遗忘:奥苏伯尔用意义同化的观点来解释遗忘的原因,他认为遗忘是知识在头脑中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的简化过程,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生忘记了作为例证的事实与细节,这对学习没有实质性的

6、损失,并且减轻了记忆负担,学生记住的是概括性高的概念与原理,所以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概括和总结的方法,整理所学习的知识,发挥积极遗忘的作用,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3)过度学习:这是指学习的材料达到能背诵的程度之后,再继续学习,增加学习的次数,反复强化,达到熟记不忘的程度。但如果过度学习的量太大,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和疲劳,影响学习效率。一般来说,以刚刚达到能背诵的学习量的1.5倍为最好。(4)精细加工:对学习材料进行精细加工,把它们重新编码,分类组织,纳入过去的知识结构之中,建立多样联系,形成新的信息网络。经过加工,学习材料层次更加清楚,从属关系更加明确,并且分级储

7、存,就不容易遗忘。10 想象的定义和分类:(1) 定义:人们在头脑中加工原有表象成为新形象的过程。(2) 分类: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11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 情景因素:问题的表征方式;无关信息的干扰;问题的具体性(2) 心理因素: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动机强度;情绪12 发散思维的品质:(1) 流畅性:指智力活动灵活顺畅,反应迅速,创意丰富,能在短时间内生发出数量较多的观念,是较低层次的发散特征。(2) 变通性:指思考方式变化多端,思维产品的种类不拘一格,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随机应变,思维不受定势的束缚,能够产生多种多样的新观点

8、。是较高层次的发散特征。(3) 独特性:指对问题提出超乎寻常的、新颖的、独特的见解,即以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新角度去反映事物。因而它最能代表发散思维的本质,是最高层次的发散特征。13 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的编制者和时间、名称:1905年,比纳和西蒙发表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法(比纳西蒙智力测验)14 智力分数的分布、类属及其特点:(1) 智商分布一般服从正态分布:大多数人的智力处于正常水平。(2) 智商的稳定性和变异性:实际年龄不同,他们的智力也不同。(3) 智力分数是一个范围:任何一种测验都不可能准确无误地测出事物属性的真正分数,每次测量结果的实得分数,与真正分数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个测量误差

9、。第三章1 情绪和情感的定义: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并非所有的客观事物都能引起人的情绪)2 表情的种类: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3 情感的分类和判断(道德感-理智感-美感)4 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长,具有弥散性特点)、激情(强度大、持续时间段,有明显外部表现的爆发)、应激(由意外的环境刺激说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5 情绪的ABC理论: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理念。(1) A: Activating events,诱发事件(2) B:Beliefs,对A的评价、理解(3) C:Consequence,A后的情绪及行为后果 ABC理论认为,诱发事件A

10、只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释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6 非理性信念的特点:过度概括、糟糕透顶、绝对化要求。情绪调节的策略:认知转换法;情绪宣泄法;自我安慰法;自我暗示法;自我放松法;注意转移法7 意志的定义:人们在实现目标的行为中克服障碍和困难的过程。8 动机冲突的类型:(1) 双趋冲突: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2) 双避冲突:前有狼,后有虎。(3) 趋避冲突:猴子拣了一块姜,吃它怕辣,丢它舍不得。第四章1 需要的定义: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人脑对生理或社会要求的反映。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低

11、一层次需要的满足是高一层次需要发展的基础,最底两级被称为缺失需要,上面三级被称为生长需要。3 学习动机的类型:自我提高动机(成就动机)、附属动机(交往动机)、求知动机。4 耶基斯-多德森法则:过高和过低的动机水平都是不利的,中等程度的动机及其水平才最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越低。学习动机的培养:培养求知欲;利用外部动机与内在动机之间的转化机制加强学习动机;合理运用奖励和惩罚;适度竞争;正确对待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动机之间的关系;成败归因引导和成败归因训练。5 四种典型气质类型的行为特点判断和神经系统活动特征组合判断神经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性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

12、质强度强强强弱反应敏捷性高高低低情绪兴奋性高高低高平衡性不平衡平衡平衡不平衡灵活性兴奋灵活抑制不灵活灵活不灵活不灵活特点急躁、热情、兴奋性高、攻击性强活泼好动、灵活、善交际、兴趣易变稳重、安静、迟缓、不好交际、节制孤僻、畏缩、情绪体验深刻6 性格类型:场依存场独立、冲动型沉思型、同时性继时性。7 气质与性格的制约关系:(1) 气质可按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 (2) 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 (3) 性格对气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掩盖和改造气质,使气质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第五章1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发展性教育、预防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2 心理健

13、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具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1) 首先要使中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2) 其次,要维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3) 三是根据中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第六章1 社会认知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刻板印象。2 人际交往的原则及运用(1) 交互原则态度与行为的对等:“爱人者,人恒爱之”。(2) 功利原则收益与支出的对等:增值交换与减值交换。“投桃报李”、“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3)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尊严与面子的对等:“威武不屈”、“盗泉不饮”、“士可杀不可辱”、“千金易得,知己难求”。(4) 情景控制原则自主和自由的对等:“强扭的瓜不甜”3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相似和接近吸引、互补吸引;个体特征:才华、外貌和个性品质;情境因素:空间距离、交往频率、交往氛围。4 人际关系的策略:沟通策略:表达策略和聆听策略;冲突控制策略;留面子策略(批评和拒绝);认知情感策略;换位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